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支持美国的在朝鲜行动并派兵参战.但因两国在朝鲜战争中有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诉求,分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鉴于对付共同敌人的目的以及英国所具有的"唯一可以依赖的真正盟友"的地位,美国有时也对英国让步;作为英国来讲,其外交的重点和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以也需要对美国妥协.朝鲜战争中英美的分歧与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与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白人至上"是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突出表现.在美国的整个发展史中,白人持续受益于白人至上的社会结构和秩序,压倒性的控制着权力和资源.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美国的制度缺陷开始显现,白人面临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的双重困境,对自身生活状况恶化、社会地位下降的担忧推动了当代美国白人至上主义的兴起.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期内迎合白人种族主义的诉求,具有深刻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色彩.尽管特朗普已经成为"过去式",但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倾向依然在美国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具有比较浓厚的意识形态背景,这直接表现在这场论争的关键词--"民族形式"的使用上."民族形式"的提出是民族战争中民族意识高涨的结果.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看,"民族形式"这个术语并不具备理论的严谨性,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仍然在论争中被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4.
周振国 《河北学刊》2004,24(4):5-10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时代主题的连续性和理论主题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时代特征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理论主题的新开拓,又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两大理论的科学体系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陈之迈与抗战前的"民主与独裁"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民主与独裁"论战,是一个已被学术界关注较多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笔者认为其中仍然存在着若干被忽略的问题.比如,如何从参与论战的专业政治学者的角度来检讨论战表面话语背后的"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本文通过梳理论战的言论脉络,追踪文本线索,得出以下结论论战要角之一--清华政治学者陈之迈借用英国政治学者巴塞特(R.Bassett)的"民主"概念和美国政治学者罗杰士(Lindsay Rogers)的"危机政府"(Crisis Government)理论疏解了"民主论"者与"独裁论"者之间的理论张力,特别是为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独裁论"者提供了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加速了这场"民主与独裁"论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6.
1924年广东"商团事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3年初,孙中山通过滇军、桂军、粤军的力量发动了讨伐陈炯明的战争,第三次在广东建立了政权.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讨陈"战争的需要,孙中山必须想方设法满足诸路军阀贪得无厌的胃口.为此,孙中山及广东政府采取了过度"抽血"的财政政策.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广东的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分析,认为对1924年底发生的"商团事变",不能将其简单定性为"反革命叛乱".事变的发生,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扣械事件"只是社会矛盾全面激化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7.
"帕奈号"事件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一桩恶性事件,其目的是用火力侦察的手段试探美国对其扩大侵华战争的反应.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反应是激烈的、愤怒的,其严重程度足以引发一场战争.然而,美国最终对其采取了温和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是:罗斯福总统不愿采取把美国拖入战争的措施;当时的公众舆论也不利于美国政府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孤立主义者有效地利用了民众的反战情绪;美国政府担心此事件会影响美日贸易.这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在日本扩大侵华战争面前所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是韩非整个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自为"人性论则是韩非区别干传统人性论的主要特色.其理论具有两面性:一是深刻揭示了人"利己"的本性及"利"、"害"社会关系中的"杠杆"作用,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帝王权术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从"自为"人性论开发出"非道德"的"法治"思想与"非人治"的"势治"主张,这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近年来美国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回归文本"这一重要转向,通过简略梳理"传统研究思路--理论转向--文本转向"这一线索,审视"文本"与"理论"这一组关键概念所指向的文学研究方法和思路发生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目的在于说明,"文本"与"理论"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关系;而文本转向之后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在打破思维惯性的基础上提供切入或重新发现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北美独立战争与英第一帝国的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东 《云梦学刊》2004,25(4):35-37
七年战争后,英国负债累累。为了增加收入,英国对殖民地推行日益严厉的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英国被迫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从而失去了北美殖民地,这标志着以美洲为中心的英第一帝国的解体。  相似文献   

11.
和法国、德国相比,英国"中国热"的高潮不是在18世纪上半叶,而是在17世纪呈现出"早退"的现象.到18世纪,虽然民间的"中国热"仍在持续,但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在降低,对中国的研究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非资料渠道的不同,而在于英国社会已进入资本主义这个事实.随着英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现代转型,中国经验作为社会改造的参照作用被削弱,是英国知识界对中国态度及对中国文化利用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锰珍 《学术论坛》2007,30(8):154-158
"目的论"和"信达雅"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文章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来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目的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而严复的"信达雅"是更倾向抽象的、模糊的、带有一定主观性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追求忠实性、译文的连贯性和遵守读者适应性等方面有相似性,但在理论系统性、翻译标准和译者地位等方面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部分势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以及"中国军事威胁论"升温.美国部分势力利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的契机,重拾"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现阶段,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其对华基本战略,但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4.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美国政府的战争政策随着战事推进而不断调整,逐步确立了"有限战争"的目标,其中重要的参照点之一就是对三八线态度的变化.美韩之间在这一阶段围绕三八线的分歧和争执反映了美国全球战略与地区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美国调整朝鲜战争目标时,韩国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了其在美韩关系中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5.
高四梅 《学术探索》2004,(11):74-79
"新帝国论"的出台既是基于对美国所面临的现实的国际秩序状态的考虑,同时又与美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国际上来看,伴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都出现了权力真空.因此,美国面临着掌握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巨大诱惑和机遇.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牛刀小试就大获全胜,这不仅扫除了美国越南战争失利的阴影,而且增强了其建立帝国、控制世界的信心.从国内来看,美国巨大的国力为其"帝国"理念提供了基础,同时,"新帝国论"是美国右翼和新保守派所推崇的一种理论,他们在政坛的得势无疑加速了"新帝国论"的孕育以及它从理论迈向实践的过程.从历史来看,美国早期的国家认同对"新帝国论"的出台具有潜在的影响力.从现实原因来看,"9*11"事件提醒了美国,恐怖分子无处不在,防不胜防,而"失败国家"极易成为他们的庇护所,反恐因此成为"新帝国论"大行其道的借口.  相似文献   

16.
"不立国教条款"(No Establishment Clause)位居美国宪法<权利法案>之榜首,这是早期美国人民崇尚并追求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不立国教条款"及其所蕴涵的政教分离原则是实现"自由信奉条款"(Frcc-Excrcisc Clausc)的基本前提.最高法院严格而又灵活地解释和执行"不立国教条款",维持教会与国家的基本分离,从而确保了美国在拥有世界上最多宗教教派的同时,又能避免教派冲突或教俗斗争."不立国教条款"行文的简洁和模糊,最高法院诠释的灵活以及基督教在美国社会传统中所占的主导地位等因素都使得美国的政教关系名义上相互分离,而实际上却是彼此为用.  相似文献   

17.
徐良 《学术研究》2005,(3):99-104
美国"新左派"史学是20世纪50至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激进的史学流派,从它登上美国史坛的那一天起,就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激进的史学观点引人注目.作为一个激进主义史学流派,"新左派"史学的形成和出现是各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主张"回到事物本身",反对一切现成的、概念化的思维模式.这就为重新解读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方法.与胡塞尔一样,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对康德式"认识如何可能"的一种回应,只不过它是以一种隐而不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全部历史经验,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分别是这个科学体系的理论根据、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内在联系、重要作用,是这个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这个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新的基本理论观点,是这个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最近,奥地利学派新信徒佩佐夫依据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将美国1920年代与今天的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将会在2008-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一次大萧条.本文分析了这一预言的理论背景与特点,认为将今天的中国与80年前的美国作简单类比是不科学的.今天中国与当年美国,从表象上看是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佩佐夫关于"中国政府没有办法避免萧条"的观点,是用老眼光看新形势得出来的,预言更多的是猜测,是奥地利学派的学院式推理.中国政府是有办法避免萧条的.本文最后指出,双稳健政策可以为避免"大萧条"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