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蓝琪 《西域研究》2012,(3):1-8,138
突厥人于6世纪中叶来到中亚。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在突厥人与中亚居民共同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和统治的过程中,中亚居民开始了突厥化的过程。中亚居民与突厥人的融合在10~12世纪突厥王朝统治期间加速和扩大,15世纪,蒙古人突厥化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化过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2.
在喀喇汗王朝苏丹萨图克·布格拉汗和阿尔斯兰开时代伊斯兰教传播时,苏菲主义潮流也同时涌入这个王朝的大地。因为,公元9世纪前半叶在巴格达和伊朗受到打击的苏菲主义者,开始成批地涌入中亚地区,并在这一地区获得了重新发展的空间。苏菲主义,在伊斯兰教中提倡守贫、苦行、禁欲,最初于公元7世纪后半叶产生于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巴格达、拜斯莱。大批涌入中亚地区的苏菲主义者,针对当时窒息的社会环境、奢侈腐化、社会矛盾,提出反对剥削的类似“拯救充满罪恶的世界和人的灵魂”的一系列口号,关于“神人合一”的一整套理论、主张,为苏…  相似文献   

3.
714年,阿拉伯人越过锡尔河,占领了中亚大部地区,并统治了中亚。由于中亚人民的反抗而逐渐削弱其的统治地位,到9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已渐趋瓦解。但是,伊斯兰教的思想却对中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74年,塔吉克人建立的萨曼王朝(874—999年)崛起于中亚,从而结束了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元代的甘肃回回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是回族先民大量进入甘肃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中亚等地回回人在甘肃的分布和留居,奠定了甘肃回族形成的基础。13世纪中亚等地回回人的大量东来,与蒙古军队的西征密切相关。“那时候,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到中国来的相当多,他们被称为回回,属于色目人的一种,成为构成回族的一部分来源”。早在公元10世纪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逐渐伊斯兰化,伊斯兰教在这些地方广泛传播,并成为各族人民所信奉的主要宗教。从宋嘉定12年、蒙古成吉思汗14年(公元1219年)开始,在成吉思汗、窝阔台和旭烈兀的指挥下,蒙古军队3次西征,横扫亚欧两洲、共历时41年。在西征中攻陷和占领的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有:花剌子模、钦察、波斯、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叙利亚、巴勒斯坦等。西征后,大批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以回回人为主的  相似文献   

5.
许序雅 《西域研究》2012,(1):1-10,142
在唐代,中亚九姓胡通过朝贡、上表请臣等方式向唐朝效忠。他们的朝贡大体上分成三个时期,即618~655、656~712、713~772年。显然,中亚诸胡入唐朝贡的频率和时机,与西域的政治形势及唐朝国势的盛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第一时期,中亚诸胡力图摆脱西突厥控制;第二、三时期,九姓胡和拔汗那力图以唐朝为依托,抵御大食的侵犯,摆脱阿拉伯人的统治;唐朝则通过册封,把九姓胡中的康、曹、石、史等国纳入唐朝的西域防御体系中,实现抵御大食东侵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捕喝即中古中亚安国都城布哈拉,在中国历代文献中,对布哈拉有不同的称谓。布哈拉城是由移民村落发展起来的;在6~7世纪初,布哈拉形成为一个政治实体,以城立国;布哈拉周边村镇与布哈拉结成松散的封建附庸关系,形成我国史籍上所称的"安国"。公元659年,安国与唐朝建立起羁縻隶属关系。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布哈拉后,安国力图依靠唐朝反抗大食人的统治。850年,布哈拉形成为具有内城、外城和完整城墙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7.
察合台文是突厥语诸民族和突厥化的蒙古人使用的一种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的音紊型拼音文字,14—20世纪通行于我国新疆和中亚以及印度北部地区。文章在介绍察合台维吾尔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其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焉耆锡格沁地面寺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立 《西域研究》2004,(1):40-53
本文首先对锡格沁地面寺院布局和分类进行分析 ,然后对佛堂建筑的形制和组合作类型学研究 ,把地面寺院分为四期 :第一期开创期 ,即 7世纪下半叶 ;第二期兴盛期 ,即 8世纪下半叶 ;第三期持续发展期 ,即 9世纪上半叶 ;第四期衰落期 ,即 9世纪下半叶至 1 3世纪。各期的划分是以唐朝经营安西四镇、吐蕃占领西域和回鹘西迁等为历史背景的。文章还从寺院形制和雕塑、壁画等方面探讨了焉耆佛教对高昌回鹘佛教的影响 ,以及焉耆佛教的派别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对宁夏地区的影响陈育宁中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和南亚、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等地,经过陆路交通开始了丝绸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对于张骞开辟的这条沟通欧、亚、非大陆、起过巨大历史...  相似文献   

10.
从先秦时起,中国同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区各民族,已经开始了经济和文化的往来。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此后,中国不断遣使西域;而西域的商人、使者则更多地来到中国。 一 唐朝(618—907)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兴盛发展的一个时期,唐朝政府鼓励发展对国外的商业贸易。贞观十七年(643),太宗谕令在广州、泉州、扬州置“三路市舶司”。太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传播,曾经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伊斯兰教创立后阿拉伯人的武力扩张、征服和殖民,在一个多世纪中占踞了东起印度河,西临大西洋,北自中亚,南到撒哈拉沙漠的广袤地域,并进而由此向世界其它地区幅射。正是在此次传播浪潮背景下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包括新疆在内)的。第二次则是因成吉思汗蒙古骑兵的远征,  相似文献   

12.
1<突厥语大词典>成书于11世纪70年代,这个时代正是中原地区、今新疆和中亚地区的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我国进入了政局动荡的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在这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国家的不统一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力量遭到很大削弱,从而造成了在西域地区主要以今吐鲁番为中心的高昌王国和以今喀什为中心(同时中亚的巴拉沙衮为另一中心)的喀喇汗王朝等地方政权分治的局面.在喀喇汗王朝境内,生活着操突厥语的各个古代部族和部落.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伊斯兰教与朝鲜半岛的最初接触也与中国唐朝政府与阿拉伯一波斯国家间频繁的经贸往来有关。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派遣到韩国的土耳其军团对伊斯兰教在韩国的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伊斯兰教在韩国的存在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回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较为年轻的民族。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军西征葱岭以西地区,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民族人及阿拉伯人、波斯人,或迁徙,或因战乱流离进入我国,与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其它民族长期杂居、融合,并于元末明初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新疆境内的回族。除少数是元代迁入新疆的回民后裔  相似文献   

15.
一《元史》卷137有《曲枢传》,传主是西域啥刺鲁族人(又有啥儿鲁、合刺鲁、匣刺鲁、罕禄鲁、哈鲁、合鲁等名称)。哈刺鲁在唐代称葛逻禄或葛禄,是突厥族的一支,和唐朝有朝贡关系。西突厥衰亡后,她据有中亚七河流域,建庭于碎叶城(今苏联中亚托克马克)。九世纪后半叶,一部分回鹘人西迁,和哈刺鲁人共建了喀喇汗王朝(在十世纪后期),并共同信奉了伊斯兰教。西辽(公元1124——1211年)盛时,她成为西辽藩属。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前,其部长阿儿斯兰汗投降蒙古,并出兵帮助蒙古西征和南进。元朝建立后,哈剌鲁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的为数不少,也有  相似文献   

16.
公元11至13世纪上半叶是中亚伊斯兰化时期。7~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亚西部呼罗珊和中亚腹地河中地区;10~11世纪,在喀喇汗和伽色尼两个王朝的推动下伊斯兰教向东、向南传播,今中国新疆西部、阿富汗中部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11~13世纪,伊斯兰教深入到中亚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亚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剖析了伊斯兰教对中亚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蓝琪 《新疆社会科学》2012,(1):129-135,14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特别是在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的感召下,中亚各民族觉醒了,中亚的觉醒为结束沙皇俄国在中亚的统治铺平了道路。1917年的"二月革命"结束了沙俄在中亚的统治,中亚地区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对话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哲学界往往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为哲学领域当中的主要分支.无论从空间的角度看,还是从时间维度看,这都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从空间上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其他地区,一般很少对哲学作这样一种划分.就西方的哲学界而言,除哲学史外,哲学的分支一般被区分为伦理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等等.从时间上说,尽管西方哲学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初已传入中国,但20世纪下半叶以前,中、西、马在哲学领域并未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逻辑地看,这种区分无疑存在种种问题.事实上,人们对上述划分以及由此形成的格局也已提出种种责难和批评(这种批评以后可能还将延续),然而,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中国的哲学界,以上区分已经成了一种本体论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有一块未曾到过的地方。这块地方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是很遥远的,被看作是天边,因称之为天方,它就是今天的阿拉伯。事实上,在唐僧取经以前仅隔几年(公元622年),这块土地上刚刚发生过一场空前的大革命,阿拉伯人的领袖穆罕默德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组织。从此,伊斯兰教继佛教、基督教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宗教,在阿拉伯这块土地上永远地结束了蒙昧时代,而进入了文明时期。存这之后,阿拉伯人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然后相继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和阿巴斯王朝两个哈里发帝国。在哈里发奥斯曼时期,在公元651年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来到中国。事隔100年后,阿巴斯王朝将领库退拔(《册府元龟》称“屈底波”)出征中亚来到中国边境,于公元751年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附近的怛逻斯与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大战,战胜了唐军,生俘2万余人带回到阿拉伯,使中国文化如造纸术等得以在阿拉伯流传。从此,中国  相似文献   

20.
从13世纪初开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用兵中亚、波斯及南斡罗斯地区,曾建立了地域辽阔的蒙古帝国。蒙古军的征服战争给亚洲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尤其使亚洲文明,伊斯兰文化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但这种野蛮的征服是暂时性的,后来留守在中西亚地区的蒙古人几乎绝大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蒙古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穆斯林却胜利了。这个曾带给伊斯兰文明以毁灭性打击的民族,后来为复活同一文明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特别是西部蒙古钦察、伊利、察合台三大汗国后王皈依伊斯兰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重新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就中亚,波斯诸地蒙古族伊斯兰化的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