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是《诗品》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以体论诗是钟嵘诗歌批评的重要特点。它集中反映了文体论是六朝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个热点。钟嵘的体论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就对象而言,他只论诗体且是五言诗体;从内容上看,他主要从明确体制规范和辨析体貌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行文逻辑来说,《诗品》序文重在明体制,正文重在辨体貌。剖析钟嵘的体论,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品》一书的理论体系,又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六朝文体论的实况。  相似文献   

2.
3.
目前汉语学界关于英语世界钟嵘《诗品》译介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尤未见英语全译本出现,但已然存在三种《诗品序》英译及部分重要的零散英译材料。通过对《诗品》书名诸种英译的比对,可知其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类。其中,“诗”的意译主要有“诗作”“诗人”“诗歌成就”这三种不同的侧重;而“品”则主要有“品级-等级”和“品评-评价”这两个维度的区别。另外,现存的三种《诗品序》英译各具特色,关于相应语言风格和错漏情况的初步分析,将为后续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 ,与刘勰《文心雕龙》齐名 ,代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 ,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研究者、注释者甚多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本。其特点是 :考据精约 ,论证严谨 ;阐发义理 ,妙解文心 ;引述宏富 ,材料齐备。虽然在人事考证上存在一些值得再商榷研究的问题。但瑕不掩玉 ,吕校的精约详实还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5.
"沉郁顿挫"是"杜诗学"论及率颇高的一个词汇。沉郁顿挫是《诗》、《骚》之传统。钟嵘《诗品》充分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论诗之旨,而杜甫不论是诗论还是诗作,于沉郁顿挫都情有独系,因此,研究杜诗不能不考虑《诗品》和杜甫诗学在这一诗歌美学境界上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7.
钟嵘和杜甫都重视诗之"法"与"神"。二人诗论在很多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但比之于《诗品》,杜甫的"法"、"神"之论则有着巨大的超越。杜甫诗论更多地体现出海涵宇宙的深广思想和对各种体式的欣赏与宽容。在诗之神化境界的创造观上,杜甫诗论也同样体现出与钟嵘的《诗品》的关联。飞动是杜甫所谓神化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杜甫对钟嵘主张清虚自然,富于生气的诗学思想的承接与张扬。  相似文献   

8.
9.
《文心雕龙》和《诗品》不约而同地描绘了文学活动中心对物的勃发过程:萌动于咏情、发展于尚气和重兴、旨归于爱秀,心物关系理论蕴含刘勰和钟嵘共同的生命意识——感物的社会责任。刘勰在回归自然、回归儒家和道家的回归意识驱使下拟容取心,心对物的情感是见异中求趣新;钟嵘在掎摭病利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精英意识驱动下直寻自然英旨,心对物的情感是怨悲。  相似文献   

10.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成就卓著、影响深远。需要指出的是,《诗品》中不仅有关于诗歌的品评,还有关于诗人的品评,这也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从《诗品》中有关诗人的具体品语中可以发现,《诗品》品评诗人时有一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人物生平品评诗人、以才—气—情品评诗人,以及以本事品评诗人等。诗人的品评标准基本无涉人品,钟嵘更加看重的是诗人的才华,尤重天才、壮气,以及真诚的情感表达等,这些也都体现了他的美学理想,可以与其诗歌品评互为参照。  相似文献   

11.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对《诗品》的批评存在鲜明的异质性。陈祚明反对钟嵘“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说法,认为钟嵘对陶渊明品第不当,对诗旨阐发不足。他认为潘胜于陆,陶诗可与杜诗并驾齐驱,陶诗亦有入世之意,不宜专以隐逸述陶诗之旨。钟嵘之所以强调传统,否定新变,是为了反对以沈约为首的声律论;陈祚明之所以主张溯唐诗之源,提倡“情为辞先”的诗学观,是为了折中调和明前后七子和竟陵派之弊。不同的诗学语境、批评目的,导致了“异质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诗品》"曹植"条里包含了其诗学理想的一些重要方面,钟嵘以对曹植五言诗歌的理想化评价实现了他的部分诗学理想。钟嵘认为诗歌的本体应该以情为命脉,"情兼雅怨",将高雅的士大夫文学和民间以悲为美的俗文学相融合;诗歌的体貌应该"风力"与"丹采"兼美,亦即把五言诗歌刚性的"质"与柔性的"文"结合在一起,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让"雅"与"怨"、"文"与"质"得到高度的统一;而具体到"雅怨"、"文质"内部,则可以发现钟嵘的诗歌批评准则:尚"雅"重"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齐梁时代第一部诗论著作,钟嵘的《诗品》以其"思深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而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六朝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其中《诗品序》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中"文"的内涵相当丰富,大体可分为"秀外"之文与"慧中"之文。前者即"文"的浅层意义,后者则通过"坤卦"予以体现,是具有含蓄之美的内在文采。《周易》中的"文"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论语》则在《周易》的基础上,将"文"对象化,自此"文"作为核心概念开始裂变。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对《诗品》诗"怨"理论的研究,主要是纵向的古代文学或文论史的"悲怨"流脉研究;横向的单一的从某个角度对《诗品》诗"怨"理论的研究。而从多个角度,对《诗品》诗"怨"理论进行纵横结合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价值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理解,并将《周易》看成一部原始歌谣集,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周易》中赋、比、兴的运用还显得较为稚嫩,并不成熟。赋体多是短章,兴体数量也较少,往往比、赋,比、兴合用。虽然赋、比、兴的运用并不成熟,但却增加了《周易》卦爻辞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7.
“兴”是先秦两汉儒门《诗》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孔子时代用《诗》风气的盛行 ,以及两汉经学昌明时代对于通经致用的追求 ,决定了“兴”之本义初乃用《诗》之法。但是伴随上述文化背景的逐渐淡去 ,自由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可能 ,儒门《诗》学中的“兴”在某些情况下开始流转为作诗之法。而无论是孔子的“兴于《诗》”、“《诗》可以兴” ,还是后儒“六诗”“六义”中的“兴” ,实际上都可以各自贯释为一种根源于“仁心”的情感摩荡活动。  相似文献   

18.
“散文”、“对文”为传统训诂学中的常见术语,它们主要是针对文献语言中同义词使用状况而言的。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广泛地运用此术语来研究同义词。我们描述了《周礼正义》中“散文”、“对文”所涉同义词的各种动态演变关系。并将其与之性质相似的“通言”、“析言”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同与异。“散文”、“对文”为考查词类系统提供了参考,并启示我们,汉语词汇研究.必须结合词语运用的具体语言环境,.必须考虑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文章学崇尚波澜曲折的效果,因而非常重视各种转笔的运用。"潜气内转"就是其中的一种巧妙转法,它是从中国古典文章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应成为中国古典文章批评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潜气内转"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在行文发生承接或转折时,不用虚词作过渡。二是通过硬转陡接的笔法,使语言之链发生断裂,而文章的意脉却似断实连,若隐若现。"潜气内转"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章学对自然浑成之美的崇尚和对含蓄之美的追求。它所蕴含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不仅对古典文章的结构分析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而且对改变当代散文创作中的漫无节制和繁冗涣散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