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西方艺术史上相互承接的两个重要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不同发生背景、创作特点和美学倾向,简要描述了社会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型之后的美学状况,着重探讨现代主义美学主体在技术复制和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分裂和消解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当代社会文化及艺术生存的"反美学"状况,并由此结合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相关论点直接讨论了"美学的终结"这个命题,揭示出现代主义之后的美学所面临的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2.
王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
在与后现代身体美学和现代意识美学的对话交锋中,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家,立足于大众媒介兴起的时代语境,重新审视传统意识美学的精英主义倾向,积极回应当代身体美学的平民主义诉求,最终走向身心一体的主体问性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3.
李文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7-51
印度近现代诗哲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曾经引起过世界轰动的画家。伴随着其绘画艺术的创作实践,他还发表了许多独特的关于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以有限表达无限是泰戈尔对艺术的基本观点。泰戈尔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其艺术美观的具体展示,是"美在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在绘画艺术领域的演绎。 相似文献
4.
刘松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3-15
中国绘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处理自然物象与审美意象的关系。早期绘画,自然物象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自魏晋时期开始,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审美意象的创造开始成为衡量绘画艺术品位高低的标准,审美意象成为绘画艺术的本体;唐朝与五代时期,强调对自然意象进行审美观照;宋代画家重视“象外之意”的构造;明代强调实境具象与审美主体的结合;清代尤为重视自然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5.
陈逸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
赵孟頫以唐五代画风为法鉴,纠正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各种现代主义此起彼伏的当代中国画坛,提倡高举复古旗帜的赵孟頫绘画关学思想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文化艺术发展趋同的潜在危机,突显了文化艺术保持民族特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文章试图从分析赵孟頫绘画美学思想入手,思考其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8-23
海德格尔在批判形而上学遗忘存在的历史中,完成追问物之物性的过程,通过早期的此在、中期的历史、晚期的语言序列,完成了其关于人之存在的因缘性建构。而其在天地人神四重平等和无中心的游戏中,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虚无主义被突显出来,意义和历史被回溯到古希腊带有神性的自然之物性,追寻存在的轨迹同样因其不确定性的定性之特质而被称之为精致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7.
张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34-137
维米尔的静物绘画作品静谧、清新、宁静,以画面中的具象元素暗示主题。本文通过对维米尔画中静物的图像分析,研究静物种类与社会、经济、人物身份之间的关联性,并进一步探寻维米尔在静物形式上对表现内容的精心安排,从而解析画面静物的抽象语言及具体动态的内涵,最终综合看待维米尔画中静物对主题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闫秀芝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文中重点分析了石涛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两个特征。说明石涛提出的“一画”、“受”、“识”、“蒙养”、“生活”范畴对绘画审美意象、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审美发生学方面的理论贡献。指出石涛吸取道家、儒家、佛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建构绘画美学体系的做法对现代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9.
情感表现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任何优秀的绘画作品都离不开情感的表现。本文从情感表现是绘画创作的动力和重要内容等方面深入地探讨了情感表现在绘画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唐翔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93-195
当代西方写实性绘画不仅逼真地还原现实,而且还进一步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深层思考,使画面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从而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从中体味到某种精神性的传递,进而产.生共鸣。这种精神的传递,使得当代西方写实绘画显得与过去尤为不同。 相似文献
11.
蒋冰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3):117-119
英语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表示作格与受格的区别,所以英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非作格语言.但英语动词表现出来的在聚合关系上的差异却说明了英语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客观存在性,像break这样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动词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作格性结构,而像lose这样只有及物用法的动词为典型的及物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及物性结构.本文主要对作格性结构和及物性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基础、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对英语的句法及动词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钱慧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12-15
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叙事,叙事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叙事表现出诗性、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特有性质。当儿童的语言、文字、逻辑尚待发展的时候,绘画成为他们叙事的重要方式。对儿童叙事的研究和梳理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发现儿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和再认识,绘画艺术的片段性逐渐凸显出来,这种片段性体现在绘画的形式、内容和绘画创作的主体与整体之中。这种片段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基于绘画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多元性、发展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乔国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55-69
西方学者一度对索尔·贝娄作品性质的归宿问题产生过一些争论。有论者称贝
娄为现代主义作家;也有论者认为贝娄一生都在同福楼拜等现代主义作家的美学主张进行论
战;还有论者干脆认为贝娄与现代主义创作格格不入,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厘清
上述观点后,可以从贝娄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贝娄小说中的现代“荒原”情结以及女
性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来看贝娄小说创作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林斌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9,(4)
在对绘画作品的分析和研究的同时,阐述绘画艺术中“主观创造性”的所在;还通过对绘画作品与客现实物的视觉比较以及对画家在作画时的心理分析,以求证明绘画作品中的“空间”是被画家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并强调这种“空间”感觉只能为人的视觉提供其美或具有生命般的知觉。 相似文献
16.
乔国锋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绘画是可以通过静态媒介来显现动感视觉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并不会运动,但是画家们往往借助绘画中所表现的运动感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印象派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印象派绘画中光和色的运用为研究视角,对印象派绘画中运动感的视觉原理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印象派绘画中的运动感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文霞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153-156
在当代绘画中,人像表达的外在形式有二:具象传达或抽象表达。一个具象形式表现的人像可能包含抽象的观念,而抽象传达的外在形式可能是具象的人。当代绘画语境下,人像创作是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途径之一,人像作为当代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对象,它承载了现代的艺术概念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形态。当代语境下人像作品在观念上日趋概念化和抽象化,在创作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人像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具象形式,而是附带当代绘画抽象概念的载体。作为现代绘画题材之一,人像为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当今艺术和艺术思潮,展现出时代观念和特别的绘画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几位优秀人物画家作品的分析,梳理男性写实人物题材创作成功的内在规律,把握到其中隐晦的形式及社会价值,进而可以找到当代中国写实画家在男性题材创作上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951-958
现代性及其密切相关的现代现代化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术语是当今时代的基础用语,但其含义往往含混繁杂,不仅给人们沟通造成不少困难,更危及到了现代性理论的当代应用。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厘清人们的分歧所在,为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现代性理论相关文献提供帮助;同时在新时期重塑现代化理念,以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能够健康向前迈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宽武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6):171-172
绘画中的时空意识是画家在二维平面上表现现实世界和自我感受时,在静止之中体现物理与心理上的时空感。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认识世界方式上的各自侧重,形成了中西绘画所展示的空间不同的特征。只有比较透彻地认识到这种差异,才能更好地探索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