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已加入WTO,在享受成员国应有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对我国银行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银行业应加快改革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发展中间业务;发展海外机构;加快电子化工程进程。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银行业与实业企业相比利润“畸高”的原因:既有来自银行业规模快速扩张、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和市场垄断等银行业内部因素,也有来自利率非市场化、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银行业外部因素.剖析了银行业与实业企业利润冰火两重天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诸多隐患:扩大居民收入差距、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易产生经济泡沫、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高利润难以继续,不利于银行业稳健经营.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银行业合理竞争;强化银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意识;转变银行业增长方式;加强监管,规范收费,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产业的主体,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整个产业格局处在动荡中。笔者以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SCP范式为基本分析框架,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指出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我国银行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步伐不断加快 ,银行业务的对外开放逐步进行。加入世贸组织 ,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目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是指日可待了 ,认真研究加入世贸组织与银行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利与弊、得与失 ,以及如何趋利避害、超前防范 ,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月晓 《南都学坛》2010,30(1):125-128
不同层次金融功能的渐次国际化,决定了各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银行业国际化程度的差异,反映了不同金融功能全球化程度的差异。金融功能的国际化进程,通常按以下次序演进:结算功能的国际化→融资功能的国际化→资产管理功能的国际化。金融功能国际化高级阶段的到来,加速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步伐。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多边循环模式的确立和发展;银行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监管放松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改变了我国国际债务的管理形式、促进了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变和规模集中,也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银行业国际化提高了银行机构金融服务的能力,提高了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增强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业是一个众所注目的领域之一。而在中国金融业中,银行业更是一个焦点。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新的金融服务协议(FSA)的规定要求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待遇等。同时,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因此,“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信息披露作为银行监管的必要补充,对保障银行业的投资者、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对促进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健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介绍我国现行法律关于银行业信息披露规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法律规制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山东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在山东是相对弱势的产业,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文中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分析,从两个层次讨论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利用1984--2007年山东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银行业的规模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山东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得出两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山东省银行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其对银行业的影响逐步深入,从一定程度上抢占了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本文在建立Panzar-Rosse模型测定2005-2014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基础上,构建参数方程探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状态且竞争度不断加大,互联网金融在萌芽时期对银行业竞争度影响不大,但是,当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会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未来,应当积极推进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实现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中东欧国家经历了近20年的社会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金融银行业的开放也相继完成.金融开放为中东欧国家的金融银行业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蕴含了种种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本文着重分析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之前、经济转型过程中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后三个阶段金融银行业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并就外部不稳定因素对这些国家金融银行业的冲击进行分析,提出正确处理金融银行业开放、稳定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银行监管自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但在当前银行改革过程中,我国的银行监管又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监管方式单一、监管手段软约束、多头监管、混业经营的趋势与分业监管的现状之间的矛盾等。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我国银行业从大一统的单一银行向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国有银行则正在进行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股改上市,相应的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也与银行业的改革亦步亦趋,这也为中国银行监管当局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流程银行是全球化经济条件下西方银行改革的发展模式,借鉴该模式对于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介绍了"流程"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建立流程银行的必要性,揭示了我国银行业在流程管理中缺乏业务流程差异化、横向协调流程不足和后台流程占据过多资源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世界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金融的全球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它也使得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这在银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各国监管当局普遍加强对金融业的立法管制,借鉴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准则,通过立法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维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制正处于建设初期,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是我国银行业转型的驱动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银行业转型的方向.文章利用16家上市银行公开数据,在对上市银行中间业务进行总量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呈现业务多样化、传统中间业务中的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及新型中间业务也得到极大发展的特征,从创新、战略协同、打造引领中间业务发展的核心业务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中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相比,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外资银行也同时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入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东北经济的开发,该区域的银行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由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银行在清末以后出现了合并的情况。这些银行合并不仅稳固了银行的信用、增强了银行的实力,而且也有利于政府整顿金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财金基础。了解近代东北地区银行合并的变迁、原因及影响,以史为鉴,制定适当的银行发展政策来引导当前和今后东北地区的银行合并,有助于做大作强东北地区的银行业并藉此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全球金融业务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也日益彰显。面对国际金融服务领域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国际银行业掀起了一场并购热潮 ,商业银行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以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银行并购的规模和金额不断扩大 ,跨界并购越来越多。席卷全球的银行并购浪潮 ,不仅促使全球银行业发生重大变革 ,而且也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给予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壮大,但在短期内将对我国银行业形成较大冲击。应对这种挑战,从长期来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加速进行。就短期而言,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做好合理缓冲的准备,采取适应性的调整办法。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健是关系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国银行的发展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周边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银行巨额不良资产、企业信用资源缺失使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困难重重。风险监管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为了确保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银行业要做到: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按照巴塞尔协议精神实行充足的资本金制度;优化和净化银行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加强对银行业的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将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竞争压力 ,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本文着重讨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如何趋利避害 ,抓住机遇 ,应对国际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