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叙述话语的转变;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不归之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学不断向西方学习、西方文艺思潮逐渐中国化,不断改造中国传统文学、使之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文学不断融合、生成新的文学的过程.创造性,是中国文学现代化最主要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叙述话语的转变 ;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 ,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中国文学呈现出四大"症候":(1)简淡的"日常"与庸懒的"审美";(2)坠落的"身体"与货币化"欲望";(3)价值误置的"戏谑"与审美倒错的"狂欢";(4)温馨复制的"底层"与精神撤退的"民间".出现这些"症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中国作家对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中国的文学书写缺乏必要的文学应对能力,或者说是文学的精神性能力与文学的审美性能力的双向缺失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来自欧洲启蒙运动并迅速全球化的哲学理想,现代化是其社会图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初期的启蒙救亡、中期的政治遽变、"文革"后的经济建设,至今仍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前进。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决定了现代性进入中国后的曲折与变形。20世纪的中国文学被捆绑在现代化之路上,其审美特质与自主精神都必然受到特定时期历史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出现以来,城市在空间层面上承担物质生产的同时,也隐藏着时间观念上的精神史的生产,这就与同样聚焦精神领域的文学产生了同论的可能。不过,城市精神与文学精神并不总是同构的发展,而是存在于多种话语的复杂交织之中。城市源于现代性的发展,但现代美学并未给予城市审美的向度。历史与审美的分裂常常是巨大的,这使得文学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1930年代以来,阶级话语逐渐成为决定城乡关系的重要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与审美话语的失效。城市精神经历了从被命名到被改造的过程。城市起初因为"剩余"而出现,但这种"剩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观念上的。很大程度上,文学表达的就是这种作为观念剩余物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亚东干文学一方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另一方面,由于处在前苏联多民族文学的文化语境中,它也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化的历时传统与共时语境影响下,东干与俄罗斯战争文学在英雄主义主题、人道主义的叙事视角及悲剧的审美意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同时,东干战争文学又受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宗教文化与中国回族独特的民族心理的影响,凸显出一些独特的民族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审美性长久以来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文学的功利性却缺乏更深层的学理上的探讨.文学的功利性自然有其负面的影响,但也不应忽视其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作为一种文学实践,功利性是其本质属性,这种属性有个人性和社会性之分;从文学作品来说,功利性也是其作为一种产品的内在属性,即一种“被阅读”的诉求;从文学阅读来说,选择的目的性也决定了其功利性.对文学的功利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正确认识,是促进文学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国文学流派的营造 ,从表层结构考之是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共建的物化审美实体 ,从深层结构察之则是集体主体的社会、文化、审美等集体意识综合作用的精神结构 ;而作家个体主体意识与集体主体意识的整合、共振、互动乃是现代中国文学流派形成的内在机制、动力之源和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李钧 《东方论坛》2012,(2):46-50
如果说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想象与虚构,那么网络文学就是解放想象力、自我启蒙的文学;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文学文体日益明确、细化和规范的时代,那么网络文学意味着跨跃文体界限并重新整合语体的文学新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在形式、内容和审美追求三方面呈现出迥异于传统文学的新质,缝合了现代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断裂罅隙,破除了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等二元思维定势,确立了以市民文化为主流、以新传媒革命为界标的后现代艺术的牢固地位,也标志着融个性与民主、自由与开放、娱乐与审美于一体的后现代文学精神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当代政治家、文学家关注明代历史、继承或改写明代文学遗产的成果的描述,揭示了当代政治与传统文化、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深刻而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论都提出了"空白"的美学范畴,都认为"空白"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但中、西所认知的"空白"又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空白"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而西方当代文论中的"空白"主要是一个技术问题;中国的"空白"理论应用于各种文艺体裁,而西方仅就小说创作而言;中国文艺中的"空白"已内化为审美韵味,永远活跃而常新,而西方的"空白"只是一种省略,会因读者的艺术活动而消除。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上承元杂剧余绪,创作了一些颇为优秀的作品,这既可见出当代文学与元代文学的历史联系,又为研究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14.
杜文晓 《南都学坛》2012,32(6):67-70
最近几年来中国80后文学匆匆地进入到越南,它们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但越南文学批评界的态度却很冷淡,同时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对越南年轻人心理生活和审美爱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80后文学作品进入越南的数量比有艺术质量的文学作品进入越南的数量要多,这让不少人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只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的起源离不开祭悼巫术仪式及其心理实践,并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祭悼文学,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祭悼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参与到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呈现出悲痛亡者与感慨生命的审美特征,形成"追思既往"与"寄语将来"的两种叙事维度,更能表现出一种实用价值与功能体现,以至于在传统祭悼文学场域中形成了重构乃至融合儒、释、道等诸多文化的多元载体,形成了鲜明的文学审美特征。而且,这一美学特征在晚清以来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又产生了新的嬗变,赋予了祭悼仪式、形式、主题价值、载体、文化意义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汉代,中国文学已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观念的自觉,社会主流意识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其二,是文体的自觉,作为艺文,为了赋予其审美功能,经典的创作使文学作品按类别具有了稳定的体裁格式上的要求;其三,是创作审美追求的自觉。由于社会有文学消费的需要,供需方都将焦点集中到文本审美这个供需点上,创作主体对文学审美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极力加以表现;其四,有一支专业的创作队伍;其五,产生了一批能表现时代精神并得以影响后世的经典性的作品;其六,学界有了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并自发开展了文学批评活动;其七,主流社会对作家和作品有普遍的认同和尊重。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文学是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古典文学、苏联文学、以及当代俄罗斯文学的总称。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影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主要表现为文学思潮影响、文学接受影响、文艺政策影响和文学精神影响。影响的长期存在,既有一定历史阶段的国情相似和意识形态相似的因素,也有国别文学彼此影响、交流的内在规律。影响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设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中国读者的接受心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几代人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风流是一个经过了魏晋文学的审美自觉孕育与唐代文学的理论构建的包蕴极广的美学范畴。魏晋文采风流和情采风流的审美自觉到唐代杜甫祖述文采风流、皎然标举自然风流、司空图揭橥尽得风流,从而完成了诗学范畴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9.
李华的文学成就以古文称著,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光辉的地位。然而,李华的骈文是其古文成立的基础。在中国文类发展史中,李华的骈文乃是介于六朝骈文和唐宋散文之间的一个亚类。对李华骈文代表作的分析表明,其骈文不仅影响了唐宋古文,还对宋四六的形成起到了范型作用。此外,李华的骈文对研究中国韵文体寓言的缺类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文艺学本体论生发于审美文论对文艺主体性及内在规律的探讨;成熟于本体论文艺学对于文艺作品、形式及语言本体意味的追问;最终又在解构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形而上意义消解中被颠覆和拆除。作为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艺学发展的主导走向,它的建构与解构过程标示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整体演进、文化背景的转换及哲学观念的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