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纸张既系近代中国的大宗进口商品之一,也是历次抵制日货运动的重要目标。中国机制纸业极其落后,进口替代指数甚低,进口的欧美纸张则价高而量少。抵货期间纸张供给不足导致纸价大幅上扬,甚至酿成"纸荒"。普通民众参与抵制日货运动,既有赖于民族主义作为情感支撑,更须仰仗现代传媒进行深度动员,而新闻媒介又被迫购用日本纸张进行抵货宣传。此种诡异悖反现象,既与抵货运动本旨相悖,又与反日组织难以兼容。有限抵制大大削弱了抵货运动的经济效果与政治效力,并深刻彰显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民族运动的经济困境。民族主义与经济理性如何两全,依然严肃扣问国人的消费选择。  相似文献   

2.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奉行绥靖日本的政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民众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变,在国内掀起了广泛的援助中国的民众运动,这些运动得到社会许多方面的支持,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而不断加强。这些运动虽然没有改变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步伐,但给予他们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并逐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真正面目,对于打击法西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北京和上海为两大重心,以抵制日货运动为一大表现。五四时期弥漫上海及江苏一带的抵制运动,“商战”舆论之风行一时,抵制运动之波澜壮阔,与“东南集团”之长期鼓吹及组织策划有密切关系。从晚清到民初,这一江浙绅商集团以张謇为领袖,据上海及江苏一省为大本营,在社会上有深厚的潜在影响力。以“棉铁主义”为号召,制订“联美制日”为策略,形成一个涵盖学、商、报界的网络,彼此声气相通携手联结。五四前后,正是这一集团的黄金时代。从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后厉行国耻教育,到1919年推广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通过学校系统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藉由报界宣传形成抵制浪潮,深度介入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值此五四百年之际,应重新评估这一集团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05,(8):24-24
邓建胜撰文指出:区域经济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异军突起,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因为长三角实力增强和在招商引资等方面逐渐显现的“品牌效应”,近年来特别是去年南方提出“9+2”泛珠三角概念之后,长三角“扩客”问题就争论不休。上周,又有学者就长三角“扩客”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6.
美国是一个具有信教传统的、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同无神论的集体主义思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制度是水火不容的.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政府一些右翼分子利用美国社会的恐惧心理,制造了美国历史上两次反共高潮.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传统社会处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的商人地位快速提升。重商主义兴起,商人的思想意识、心理结构、行为方式等也随之发生改变,部分转型为新式商人。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是新式商人发动领导的首次大规模爱国运动,商人们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最终选择了退出抵制运动。  相似文献   

8.
1908年的二辰丸事件以中国屈辱受约而结案,引发了中国首次抵制日货运动。为扼杀抵货运动,降低对华贸易的影响,以及维持日本社会的稳定,日本采取四面出击的外交手段,与清政府及英国方面展开交涉,并企图借助清在日的政治团体来平息民众抗日怒火。然而,清政府知晓民意难违,在抵货运动早中期未予强行禁止,日本交涉难获实际效果。英国基于本国利益而不愿为日本利用,在日的革命党与保皇派同样无意插手。日本外交对诸方立场判断的失误,显示出日本初次应对中国抵制日货运动的投机和张皇。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IT实施中遇到抵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在结合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抵制行为构成要素的角度界定了IT抵制这一概念,提出了基于行为要素的IT抵制模型,并结合企业案例分析了在IT实施过程中抵制要素的演化机理。为企业在IT实施过程中客观的分析组织内所产生的抵制现象及如何消除其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美国第一次镀金时代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南北战争后经济快速扩张,一路高歌猛进。第二次镀金时代是指从里根执政到2007年金融大危机之前的二十多年,经济再一次放量增长,持续繁荣。然而,经济上的增长并非零代价,它伴随着对弱势劳动群体利益的牺牲、对社会长远利益的忽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滥用。美国两次镀金时代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政府对应的调控措施希望能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上海的两次对日战争。通过战争准备、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国共关系、战争结果及影响等四方面对两次淞沪抗战的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国民党由被动抗战到主动抗战、国民政府逐渐抛掉对日和平幻想、国共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并走上全面抗战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仅受到本国的经济制度、行政结构、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它也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影响。抗战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中立观望、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中立观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国民政府对美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活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体运动.从运动的作用来看,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积极开展对美外交活动,并提出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在内的一系列的对美政策,初步积累了外交工作的经验,对于扩大中共的影响和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美国图书馆协会对华援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日本疯狂轰炸中国的文化机构,大量珍贵的图书资料在战乱中被毁。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中国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援助,使战时中国得到了宝贵的书籍。虽其行为要受到美国国务院的制约,但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7.
沃尔特.拉夫伯通过对"门罗主义"历史演变的梳理,对美国-巴拿马关系、美国-中美洲关系的追述,从根本上推翻了以比米斯为代表的传统派对美国的拉美政策大唱赞歌的观点。他揭示: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历来都是利己主义的帝国主义政策;历史上,这些政策作了一些边边角角的小缝小补,但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这些政策不仅没造福拉美国家,反而导致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停滞、社会分化、政治不民主,从而使民族主义情绪激化、革命频发。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民族主义的理论视野中,语言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语言被视作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重要的建构性力量.在这种语境下,中日近代语言变革的诸多相似之处得到了凸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和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皆以"推动教育进步"为指归,均标举起了‘‘言文一致'的旗帜,但在这表象之下二者间却存在深刻而又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彰显了语言民族主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向度.对其问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察,将有助于厘清"民族"一义的多重蕴涵以及语言在现代民族国家生成过程当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  相似文献   

19.
1895年5月下旬,在甲午战争中完全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依照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开始履行将宝岛台湾主权移交给日本侵略者的手续。在日军即将登陆,台岛面临沦陷,台湾人民将失去祖国护佑的生死存亡时刻,以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为代表的一部分驻守在台湾的清朝地方官员和清军将领拒绝内渡大陆,率领台湾人民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日保岛运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强敌面前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英勇无畏的伟大民族精神,重挫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阻滞和延缓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化进程,为祖国最终在1945年收回台湾主权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