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肃地区的古文化 ,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到仰韶文化 ,再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而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 ,有着基本完整的序列 ,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同青海东部地区一道 ,应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六大区系理论不能完全涵盖甘肃古文化的实际情况。但是甘肃的古文化同时又同中原和周邻文化发生各种各样的摩擦、碰撞、融合、交流 ,最后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大洪流。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 ,甘肃地区独特的远古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在形成大一统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的历程中 ,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的编著出版 ,对于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专业人士 ,以及热心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广大读者 ,都是非常值得欢迎的好事。如丛书编者在策划时所说 :“无论从哪个角度认识 ,甘肃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正由于这样 ,甘肃在中国考古学和考古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家知道 ,现代考古学在 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 ,而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所附《中国考古学年表》 ,便可看到在 190 0年以后 ,甘肃即有敦煌藏经洞文书写本和敦煌附近简牍等重大发现 ,成为考古工作的先声。近年为众所艳称 ,频繁…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地理中心,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生存,活动的地区之一。甘肃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大批的名胜古迹。二十多处艺术,宗教石窟中的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早巳驰名中外,为世人所瞩目;省境内的古长城遗址和长城的西尽头嘉峪雄关长久以来吸引着中外人士的神往,原有和新建的兰州八大景观是大多数来兰人士的必游之地,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大量古代文化遗存,更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学者,专家的极大兴趣。 研究和介绍甘肃境内的古代文化遗存,对于了解古人类的生存、生活,进化演变,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生产力状况,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战争,文化,风俗以及对于发展历史科学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和巨大的意义。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研究和介绍甘肃境内的古代文化遗存,可以增进我们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可以激起我们为谱写祖国历史的新篇章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豪情壮志,是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 《兰州学刊》自本期始开辟《地下的甘肃》专栏,陆续刊登关于甘肃古代文化遗存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论文、综述、通讯、考古  相似文献   

4.
神农与湖南稻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新梅 《云梦学刊》2005,26(4):53-54
神农是稻作民族的农神,湖南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湖南的远古文化就是神农文化。  相似文献   

5.
远古文化研究的新篇章──评许顺湛著《黄河文明的曙光》张维华许顺湛先生的《黄河文明的曙光》于1993年10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45万字,由概论、中原古代文明──考古学文化概况、中原古代文明──科学技术成就、中原古代文明──科学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王吉怀同志发表《甘肃史前文化及其研究》(《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一文,对甘肃史前文化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但笔者以为对近十余年来甘肃史前研究中的新收获、新成果,特别是旧石器时代一段反映的还不够,因而撰此拙文,权当对王文的一点补遗。一、甘肃猿类化石研究的重大突破甘肃古猿化石的发现,至今己有60余年历史,本世纪30年代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瑞典籍学者布林先生,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党河流域的塔崩布拉克附近中中新世(距今1500万年)地层中,偶然发现了两件标本,一件是齿冠完全缺失的一段下颌骨,另一件是一个上臼齿的几块碎片。  相似文献   

7.
李俊霞 《甘肃社会科学》2013,(1):195-198,2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文化人、文化机构的不懈努力,甘肃文化产品已经走向世界,敦煌乐舞、《读者》杂志等文化品牌产品进入了国际文化市场。但是,甘肃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还处在起步阶段,国际竞争力较弱,存在诸多问题有待逐步消化。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战略工程,西部省份必须有选择,有重点的推动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一是要推动甘肃特色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二是推动甘肃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三是推动甘肃现代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中国哲学起源的研究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达到更深入的体味与把握,引进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运用宗教人类学和哲学人类学对中国古代哲学发端的探讨中提出如下见解:从夏商的敬畏天命到《周易》的天人合一,中华远古文化清晰而典型地呈现了“哲学起源于宗教”这一发展轨迹。勾勒和分析这一轨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追踪厘清中国古代哲学的来龙渊薮及特质,并可为远古文化进化的深层机制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大量古代典籍、野史笔记等资料显示,文化昆仑与以冈底斯神山信仰为代表的藏族远古文化之间的相同性和相似性,不仅是交融互动的结果,而且具有共同心态和生态背景下生成的共性和个性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0.
新石器中期,在黄河上游地区指仰韶文化时期。在甘肃地区,尤其在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渭流域和西汉水流域,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在仰韶文化之前,有旧石器中晚期遗存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在仰韶文化之后,有新石器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和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二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着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在文化思想阵地上吹响了反封建的号角。此后,京沪等先进地区都成了新旧思潮搏斗的战场,而地处西陲的落后的甘肃,还在封建顽固派的股掌之中,他们为了把甘肃当作自己的世袭领地、竭力抵制和排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1996年12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在兰州召开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院经济、农经、社会学、法学、哲学、文学、历史、情报八个研究所和《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及其他科辅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及社会科学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3.
论长白文化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形成一股文化研究热.近几年,随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民族文化研究的拓展,又有当代编史修志热潮为之加温,我国的文化研究迅速向区域研究扩展,兴起了一股区域文化研究热,提出了一系列区域文化概念,如楚文化、晋文化、蜀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潮汕文化等等,不胜列举.就连素称文化落后的东北,也有一批学者正在积极构建区域文化理论.例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碧波先生主持的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已经有所进展,出版有论文集及《北方民族文化史》专著.最近,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东北文化丛书》,其中包括《东北文学史》、《东北俗文化史》、《东北艺术史》、《东北古文化》,《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等.这套丛书从文化的视角对东北社会历史进行了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展示了东北古代社会文化的总体概貌,是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李治亭先生牵头组织编纂《关东文化大辞典》,是一部近三百万字的大型区域文化工具书他写的《关东文化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1期一文对关东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界定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反映.  相似文献   

14.
自文化热掀起以来,研究中华远古文化的著述(如从神话、史前史、民族、民俗、原始宗教等角度),时有问世,但从中华初民的原始崇拜,特别是将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联系起来加以稽考的,则是寥若晨星。龚维英先生的新著《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龚著),可谓是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5.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理解一个时代和地区的艺术,就首先要了解这个时代和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秦汉时期的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受其特殊的地理、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文化具有多源性文化特点,集南北东西诸方的先进文化因素,使得其文化因素呈现出多源性特点,文化内涵是多元的。秦汉时期甘肃的漆器艺术。其造型和纹饰等夹杂着楚文化、儒道思想等多重因素、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的结晶体。  相似文献   

16.
自远古时代起,海南岛就一直受到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远古文化的影响,尤其壮侗语和南岛语等在海南岛的相遇,奠定了黎族形成的基础。由此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既体现百越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又体现在海南岛这个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由湖北省历史学会、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主办的“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19—20日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外学者60多人,共收到会议论文64篇。与会学者围绕汉水流域考古文化、汉水流域思想学术及风俗文化、汉水流域的政治与经济、武当文化等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现简要综述如下:汉水流域考古文化。本次会议的考古论文,大多集中于对汉水中上游的考古发现,以及与其他地区间的比较。彭邦本《先秦汉水中游与四川盆地的文化联系渠道试探》一文,通过对近期陕南汉水上游地区发掘和…  相似文献   

18.
青海的考古工作,其起始是与全国的考古工作同步的,甚至建国前还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遗存之后,与美国人在中亚安诺(ANAU)遗址发现的彩陶做了对比,错误地得出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结论,并设想了彩陶东传的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两条路线①。为了。验证这一推断,在1923-1924两年间调查了甘肃、青海的五十余个遗址,将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首次辨认排列为齐家、仰韶(半山)、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②。40年代夏拥先生通过一些具体的调查试掘,订正了齐家与仰韶的年…  相似文献   

19.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若干民族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既反映了这一广阔范围各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色,也反映了他们之间通过铜鼓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的相互关系。一、古代中原华夏族对西南各族的影响与铜鼓的起源就古代铜鼓的分布而言,以中国西南地区最为广泛。在中国境内。铜鼓的分布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国外,印度支那的铜鼓较多,缅甸、泰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甘尼安岛、卡伊群岛、土瓦岛、新几内亚的奎岛亦有铜鼓的使用或出土。古代铜鼓的分布如此广泛,说明锕鼓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追溯铜鼓的传播史,与这一广阔地区远古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结合直接相关。笔者认为,古代铜鼓的产生和广泛传播是东亚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与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该文则进一步证实湖南是黄帝主导炎黄部族永结联盟的地方,修山系列地名再现华夏文化的胚胎底蕴。这个发现十分难得,对于我民族远古文化的研究,以及宣传湖南、宣传湖湘文化,催生华夏源头文化产业链,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