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民族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 ,有着悠久、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 ,反映着远古社会的状况。盘古开天辟地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 ,其故事在经书、纬书及野史中都有记载 ,结合大江南北的传说遗迹和考古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氏族部落向南方的迁徙和融合轨迹 ,因而盘古氏并非是虚幻的神话  相似文献   

2.
盘瓠与盘古氏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物,代表着原始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他是帝喾高辛氏时代的氏族部落首领,徙于今湖南泸溪后,氏族部落发展壮大,与土著蛮人结合,成为蛮人尊奉的祖先之一.其后裔逐渐南徙,传说和遗迹遍布于江南地区,反映出"五帝"时代江北、江南氏族先民的迁徙和文化交流,比"三皇"时代又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每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各异,生产生活方式各异,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识,作为民族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更显得独特、细腻、深沉、内蕴。透视民族审美意识,对于从深层次了解一个民族的形成、兴盛乃至消亡的历史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对契丹民族的审美意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契丹民族在对自然界的恐惧中萌生了原始的审美意识 契丹民族源于鲜卑,公元4世纪出现在北方草原,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最初仅是一个包括“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的小部落,直至唐朝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探讨《尚书·尧典》中所记载的舜“陟方乃死”为中心,反思了徐旭生与杨宽两位先生所提出的研究中国传说时代之历史的方法,对先秦文献资料中关于舜崩之事的记载作了详细考辨。初步结论是,舜氏族在禹氏族兴起之后逐渐衰落而南迁,舜氏族在北方最后一位有较大影响力的领袖在南迁后卒葬于南方,其卒葬地很可能就在苍梧、九嶷地区,但已不可确考;而由于南北相隔千里之遥,造成了北方对此卒葬地传说的种种模糊和矛盾。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民族法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民族法制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中国法制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民族史中的一门专史。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虽然在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但无疑都建立了民族法制。 众所周知,民族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历史现象,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民族就开始形成。传说黄帝的后裔在进入黄河流域以后,逐渐同夷人部落和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已超出原来血缘关系的界限,开始融合成华夏族。经过迁徙和融合,以华夏族为基础,融合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的许多民族,到秦  相似文献   

6.
论部落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表以前,人们氏族、部落不分,部落、部族不分。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讲到氏族语言发展为部落语言,而后部族语言、而后民族语言。学术界以此类推。认为氏族先于部落,有人甚至将氏族和部落视为两种历史形态或两个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还有的人反对称部落为民族,认为“部落不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之内”。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侗族远祖歌《嘎茫莽道时嘉》是一部特殊的、不常见的综合型的民族史诗,包括创造世界、人类诞生、民族形成、部落之战、迁徙定居等内容,表现了侗族先民从神话时代到人话时代的全部历史和物质与精神生活。《嘎茫莽道时嘉》(下称《嘎》诗)是侗族杨保愿以家乡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大寨本宗族的传抄本为底本翻译整理的,约9500行。据他介绍,史诗有正抄本与副抄本两种,副本可能是正本的摘抄本。由于“文化大革命”丢失了原文,他现在的汉译本仅是副本原文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生成与民族关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不管什么民族的形成途径和形成时代与众不同,但氏族和部落的互解、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是所有民族生成的起点。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在促成这种互解和转化过程中以及在推动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民族的生发相适应,人类社会形成了接受型、排斥型、融合型等三种民族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少数民族宏伟的英雄史诗画卷中,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格萨尔与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的英雄江格尔是藏蒙两族人民在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塑造出的两个不朽的英雄典型。这两个艺术典型,既具有英雄时代的共同特征,都为氏族部落的统一繁荣而战,为铲除邪恶、保卫领土而战,刚正勇武、本领超人,同时他们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10.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各部落、氏族间,就存在着相互间的交往与融合。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关系有了更大的发展。夏、商、周三代,都是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对于这样一个长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我的人类学情结【徐杰舜】2 0 0 3.1《密洛陀》 :一个民族古老之歌【农冠品】2 0 0 3.1论盘瓠故事与古氏族部落迁徙及融合的关系 ———兼论盘瓠故事和传说遗迹的史料价值【杨东晨 杨建国】2 0 0 3.1壮族稻作技术发展述略 (下 )【白耀天】2 0 0 3.1广西壮侗语族稻谷起源故事的文化内涵【黄卫湘】2 0 0 3.1百色彝族民俗考察【彭绍昌】2 0 0 3.1中国生育风俗文化叠合论【徐桂兰】2 0 0 3.2审美人类学视野中侗族款词的创生机制【杨 艺】2 0 0 3.2试论医学人类学在增进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范 涛】2 0 0 3.2潮州意溪的客家…  相似文献   

12.
虎蜒氏族的历史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廪君是父系氏族时代巴人的祖先,这已为研究清江丈化和土家族文化的学者所共识。但是,在廪君之前,古代清江流域还活跃着一个以巨蜒为图腾的蛇人氏族,人们对此知之不多。本文将探讨这个巨蛇氏族与白虎氏族在清江流域斗争相融合的历史过程,揭示鄂西土家族远古历史中的一段悲壮史诗。一、廪君的祖先鄂西建始县高坪龙骨洞曾出土早更新世晚期的南方古猿化石,长阳下钟湾等地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长阳人”化石。这表明清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有原始人类生存。但是,在“长阳人”与廪君之间的清江流域人类文明史,文献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仅《世本》有“廪君  相似文献   

13.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过去,对于畲族的历史(包括民族起源、迁徒、经济生活、政治斗争、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虽则在清代的广东、福建、浙江一些地方志及以前少量汉文书笈记载中,有过只语片言附带的叙述,但谬误不少。凡此种种,都给研究畲族的来源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畲族的历史,和其他各民族一样,有着本民族起源、形成发展、迁徙的过程,它不是某个民族的“干支”。畲族人民世世代代口头流传下来的《高皇歌》(七言诗句)是  相似文献   

15.
何光岳同志的《中华民族源流史》分册《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问世后,获得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该书是作者《中华民族源流史》系统工程中难度最大的工程。原因之一是南蛮族团的历史十分复杂,迁徙无常,时分时合。其次是历史资料零散残缺,许多史料的搜集整理年代很晚。如“盘古”的传说,三国时期才有记载,《黑暗传》最后完成于明代。有些民族的族源神话晚至清代,甚至到抗战时期才有人整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双层次结构之由来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人说,中华民族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显然,这是只知道有民族,不知道还有民族复合体的认识。民族不仅是在一个政府之下的诸氏族部落融合形成的,而且是由各既成民族在一个政府之下长期地共同生活彼此吸收相互通婚中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古中国的华夏民族是夏时的“万国”、商时的“诸侯三千”、周时的“千七百七十三国”的众多民族在相继的一个政府之下共同生活近两千年中融合而成的新民族;而这种融合进程是经过融而未合的过程,多民族个性发展和多民族间的共同性发展并驾齐驱的上下层次结构的过渡进程,漫长的量的积累过程而完成的。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是在一个政府下发展着的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民族复合体;五十六个民族各自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发展相互间的共性;个性是  相似文献   

17.
董永传说同孟姜女、梁祝等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一样,广泛流传于各地,并被改编为各种文艺形式流传。许多地方还为董永建造了坟墓,并按照这一传说故事的情节,附会出一些遗迹。比如清《嘉庆一统志》载,河间(在今河北省)、蒲州(在今山西省)、济南、青州(在今山东省)、汝宁(在今河南省)、通州(在今江苏省)等地均有董永墓,汉阳府孝感县有董孝子祠,等。汪国璠同志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东台县的董永祠墓及其传说》(载《新华日报》1956年12月10日)和《“天仙配”故事的产生、演变和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古代民族的形成,以及不同族系间的变迁、融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早在春秋时期,中原民族对四外的少数民族即有夷、蛮、戎、狄之分;《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夷、蛮、戎狄的区分,是依据他们的生活特点而言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将古代民族分为诸夏组、荆吴组东夷组、苗蛮组、百越组、氏羌组、群狄组、群貊组.史前史学者徐旭生以为,把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加以总括看,我国古代三个主要的部族集团是华夏集团、东夷集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徙、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几个基本特点:(1)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2)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3)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4)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1)少数民族融入汉族.(2)汉族融入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三种类型的融合又可分为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20.
“巴蛇”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说文》释"巴",无论将其释为"虫"还是释为"它",指的都是一种毒蛇。根据《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考证,笔者认为"巴"的本义指"五步蛇"。这种蛇起初被巴氏务相及其先祖奉为氏族图腾,后来随着巴人迁徙,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巴"逐渐演变为地名、族称和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