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翼是与袁枚齐名的清代诗人,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曾以“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名句传闻于世。他于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后,从公元1767年—1770年出守镇安府(今广西德保县)。据《镇安府志》说:镇安属古百粤地,汉代称句町县,明时为镇安土府,清初始改土归流。赵翼未来守之前,曾搜集有关镇安的文献史料,借以了解所谓“南蛮”之地的情况。他读到钮玉樵《粤  相似文献   

2.
清代镇安知府赵翼 ,视事仅一年多 ,却为镇安士民办了诸多实事 ,深得民心。他与镇安父老的亲密关系 ,景况感人 ,亘古罕见。  相似文献   

3.
镇安府任上的赵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 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 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陬”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其《论诗绝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相似文献   

4.
清人赵翼关于《辽史》纂修的研究涉及其史源、纂修过程、纂修官、体例、内容的优缺点和史法。对于《辽史》的不足,赵翼能够较为客观地进行探讨,主张直笔和简洁的纂修思想。其对辽史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文治,尤为注重治乱兴衰。受统治者“大一统”思想影响,赵翼提出天下以“中国”为中心的统治秩序格局,树立起较为客观的民族观和疆域观。  相似文献   

5.
针对贬谪文学研究越来越被重视,但贬谪诗文中的宗教思想问题却经常被忽略的这一问题,拟以贬谪文人创作的文本为依据,分析贬谪诗人的贬谪诗文中所含有的佛教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其他诗文的不同特点等进行比较。从而通过对贬谪诗文中佛教思想的研究,推进贬谪文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一清代诗人赵翼,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绝句)他又说:“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瓯北诗话》),在清中叶能说出此话,是极有时代意义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论诗》五古)确是真知卓见。当然,赵翼所讲的主要还是形式上的问题,他要求诗歌要有“新鲜”感,要“趋  相似文献   

7.
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是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人们比较重视从先秦到六朝之间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进程,而对于此后文学观念的变化特点,相对地关注较少。本文将“以文为诗”作为切入点,就不同的诗文关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诗文分论的背景下,诗歌创作往往面临着整体的文学观念的含混。其结果是,诗歌革新中审美趣味的游移不定或者诗学思想中复古倾向的蔓延  相似文献   

8.
袁枚、赵翼、蒋士铨都是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们三个人之间,相互都有交往。但其中蒋士铨题寄袁枚、赵翼的若干诗文,其本集却没有收全,由此引发了后人的某些误会。兹将这些作品搜集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考证,这既有助于文献整理,同时也能够澄清某些历史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石刻唱和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刊行与流传,也是诗文唱和活动的凝定,它融人、事、景、情于山岩石壁,是“诗可以观”“诗可以群”的典型。石刻唱和诗文多以诗摹景、以景解诗,形成诗景互观的模式;石刻唱和诗文常借景联结唱和,以诗和群,唱和相勉;同时,将唱和刻之于石,使得“唱”与“和”相长相发,促进文学乃至文化的交流传承与生发。品评摩崖石刻中的唱和诗文,既能深刻体会诗中所咏所叹的景、人与文,也能感知文与景背后的石刻意趣与氛围。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诗人边连宝著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连宝为清代北方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及诗学思想在清代中期都独成一家。边连宝一生著述颇丰,除诗、文集外,还有诗话、诗文选本以及史部著作,今传世多为稿本、抄本。边连宝著述的搜集与整理,对研究清代北方诗学与诗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中庸》的作者及思想旨趣,是长期困扰儒学思想史的学术难题。21世纪以来学界对其中引诗现象的关注,开辟了一种重新理解的可能路径。《大学》《中庸》中引诗与释文之间的连接词、核心词,是一种向思想形态转换或递进的“文眼”,推动诗文融入了《大学》《中庸》的思想世界;《大学》《中庸》的思想取向,是选取诗文的价值依据;引诗诗文的递次引证,与《大学》《中庸》道德境界的升进理路是一致的。《大学》《中庸》的引诗方式,更贴近于《孟子》为代表的“释义”引诗传统,这种释义规则与引诗传统,为推进解决困扰学术界的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的诗学路径。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和朱熹都是世界文化史上弃诗从道的哲学巨人,柏拉图批判荷马接续“诗哲之争”;朱熹批评苏轼则终结“文道之争”.诗哲争强调诗哲二分,哲学超越诗歌;文道争主张以道为本、文与道合.两者对诗文的批评都包容着对诗文最深刻的认识,柏拉图对真理的强调是他批判诗歌不“真”的根据,朱熹哲学的道本论特征是他强调诗本性情之“正”的前提.强调“真”与凸显“正”是柏拉图诗学与朱熹诗学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3.
《谢氏诗序》是欧阳修为友人谢伯初之妹谢希孟的诗集所作的序,直接体现了欧阳修重视母教、推赏"隐约深厚"的诗风、哀叹女子诗文"莫自章显于世"的女性诗学思想。此序开启了文人为女性诗文集撰写序跋的风气,对传统女性的诗文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后世女性诗文集序跋写作者提供了有力的论语依据。  相似文献   

14.
澈悟的思与诗--李叔同的诗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叔同的诗文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由“血花”转为“蕙草”的转换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文文本中 ,某些关键词汇 ,具有特殊的意象 ,从另一文化视角进行分析阐释 ,从而展示其所具有的某些文化积淀的经典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稽康“和”的美学思想及其“和”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太和”、“中和”与“保和”与其诗文创作关系十分密切,通过论证进而得出“和”美学思想是贯穿其诗文创作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选评汤显祖的观游诗作中来探寻他热爱珍惜生命、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理念。游乐休闲活动与身心健康有着较大的关系,说明汤显祖以顽强的生命力完成“临川四梦”及 100多万字的诗文创作与他经常观览山川胜迹、进行户外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有着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默君自幼生活在传统士大夫家庭,一生多以旧体作诗,她虽沿着旧有的轨道写作,但诗文不断被注入新的思想内容,作品和时代兴衰、社会治乱、民族兴亡联系紧密。1918年至1920年,35岁的张默君赴欧美考察教育,特殊的出国游学经历开拓了她的视野,丰富了诗歌主题,在民主思想和女权意识的引导下,诗文思想境界得到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诗论家,其是否与袁枚、蒋士铨共倡“性灵说”,笔者对此并无疑义。但赵翼又与袁、蒋合而不同,其不同处在于赵翼以史家身份,遵从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积极倡导诗歌求变、创新的精神,追求和探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与方法,真正把“创新”作为诗歌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因而赵翼在有意提倡诗歌“创新说”,而把诗写“性灵”纳入其诗歌创新的运营轨道。本文重点梳理了其诗论与袁、蒋的不同,详细诠释了其诗歌“创新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诗文,以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本文拟从审美角度,论述道家“道法自然”①“以天合天”,②思想对陶渊明诗文创作的影响,探讨陶渊明诗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