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在3.0MPa压力范围内,对国产B113-2型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上变换反应宏观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测试.根据测定得到的数据.对幂函数动力学模型进行丁模型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得到了高度显著的动力学回归方程.从动力学方程可以得出:该高温变换催化剂内扩散影响严重;该催化剂上CO2组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其它铁系变换催化剂相比变小,推测可能是由于扩散影响或是该催化剂中Cu组分作用的结果;CO2对变换反应速率还是存在一定的抑制.因此为提高变换反应速率,应当设法减小CO2的不利影响;H2组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比较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忽略.压力对变换反应速率影响较大.3.0MPa压力以下.反应速率随着压力的增加线性提高,但在1.0MPa以下时的增加速度明显高于1.0MPa以上的增加速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铁基变换催化剂,利用活性测试、XRD、TEM和TPR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中和终点pH和熟化过程对前驱体、还原态催化剂的结构与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pH控制在9~10之间,助剂铬进入γ-Fe2O3晶格,填入八面体和四面体空隙,降低了γ-Fe2O3晶体的结晶度,溶液的过饱和度有利于晶体的生长,形成均匀性较好的颗粒,加大了比表面积,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经熟化过程处理的样品还原温度升高,活性和热稳定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等温管式微分反应器,研究了常压下在铁系无铬(NBC-1)型催化剂上CO变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应用参数估值序贯实验设计的原理优选实验点,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幂函数型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参数估值,获得本征动力学模型。并经F检验,相关指数检验及应用该数学模型进行某厂变换炉催化剂用量的计算,证明了实验数据及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常压等温直流积分反应器,研究在BX型中温变换催化剂上CO变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应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模拟生产条件进行测试,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优化参数估值,获得本征动力学模型。并经F检验,相关指数检验及应用此数学模型进行某工厂变换炉催化剂用量的计算,证明了实验数据及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在铁系无铬(NBC—1)型催化剂上CO变换反应本征动力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等温管式微分反应器,研究了常压下在铁系无铬(NBC-1)型催化剂上CO变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应用参数估值序贯实验设计的原理优选实验点,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幂函数型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参数估值,获得本征动力学模型。并经F检验,相关指数检验及应用该数学模型进行某厂变换炉催化剂用量的计算,证明了实验数据及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铜锰系高温变换催化剂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湿法共沉淀工艺制备了铜锰高温变换催化剂.利用微反一色谱联合装置考察了催化剂样品的变换活性.利用XRD、TGA-DTA、AAS、粒度分布及孔结构与比表面测定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催化剂体相结构和组成对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耐热后活性与催化剂的体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当催化剂体相为铜锰1:2的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结构CuMn2O4时,催化剂的粒径相对较小.分布窄,此时铜锰系变换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因此要使铜锰系高温变换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关键是要在制备过程中创造产生尖晶石相CuMn2O4的生成条件.减少其他杂晶的形成.关键的控制因素是:中和母液体的组成(Cu/Mn)、pH和焙烧温度.  相似文献   

7.
用穆斯堡尔谱,XRD及TEM技术对铁系无铬型催化剂的前驱态,母体及还原态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生成及晶相结构的微变过程进行研究。确证了水合四氧化三铁Fe3-xO4.nH2O和γ-Fe2O3晶态的形成,及探讨晶相参数微变引起晶体结构的差异导致催化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费-托(F-T)合成的表面碳化物机理,推导出合成气反应的8个动力学模型。利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对ZrO2改性Co-Ru/-γA l2O3催化剂在473 K和458~498 K下的F-T合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3 K时,H2完全解离,吸附态CO加氢生成甲酰(HCO),HCO加氢生成表面C,同时氧以水的形式脱除(模型6),实验结果最吻合。在473K时,反应速率表达式为:-dNCO/dw=kpCOp1H/22/(1+1.499p1H/22+1.609pCO+2.541p-H2 1/2pCO)2,k为99.83 mm o l/(h.g.M Pa1.5)。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6的非线性回归,对反应活化能、吸附活化能等进行了估算,活化能为68.34 kJ/m o l。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研制生产的铁系无铬(NBC-1)型CO高(中)温变换催化剂经化肥厂整炉装填应用,并分析了该催化剂升温还原及两种工况的操作。操作数据证明NBC-1型催化剂具有易还原、低温活性好、蒸汽消耗低、CO转化率高、变换炉阻力小等特点,能彻底根除铁铬系催化剂中铬组份造成的对生产及使用人员的毒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及衍射技术对比研究了铁铬系中变催化剂(FeCrK)和 BX 型中变催化剂(FeCrCeK)的晶型,发现经稀土调变后的催化剂其晶型主体为 r—Fe_2O_3,而未经稀土调变的铁铬系催化剂晶型主体为α—Fe_2O_3。主体晶型为γ—Fe_2O_3的催化剂比表面积,活性比主体晶型为α-Fe_2O_3的催化剂要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了CuO/CeO2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并对其活性进行测试,利用XRD、BET、TPR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焙烧温度≤650℃,催化剂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较大,CuO在载体CeO2上分散度高,易于还原,从而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焙烧温度≥750℃,催化剂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大幅度下降,在载体CeO2上所负载的CuO由于团聚而长大,造成分散度下降,还原温度升高,催化活性变差。研究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样品结构和性能有显著的影响,适宜的焙烧温度是保证CuO/CeO2具有高活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在间歇和连续反应釜中研究KOH、Na2CO3、K2CO3、Li2CO3、NaOH及NH4OH,(NH4)2CO3和氨作为催化剂时,气-水溶液体系水煤气变换催化反应体系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作为催化剂,都能提高水煤气变换反应的速度.其中以NaOH、Na2CO3、KOH和K2CO3性能较好,综合考虑,其中Na2CO3是最具潜力的催化剂.对比实验表明,其中对加速反应速度起决定性作用是其中的阴离了,而不是阳离子.对于Na2CO3催化剂系统研究表明,温度对反应体系的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在250℃以上时催化活性才能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浓度对于变换反应的活性影响最大,虽然少量的催化剂就能促进反应活性,但只有当催化剂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反应速度才能明显提高.压力对反应系统的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提高系统的压力明显加速反应速度.实验后残余液体中甲酸根(HCO2^-)和甲醛(HCOH)的存在,可以推测反应过程是通过甲酸根(HCO2^-)和甲醛(HCOH)作为中间物种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助剂及原料对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不同铁铬原料及铜和稀土助剂对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得出最佳的配方为Fe2O381%、Cr2O38%、CuO8%、CeO23%,在汽气比为0.6的条件下,按国标ZBG74001—89检测,该催化剂在350℃时CO转化率为41.0%.经实验验证,除具有较高的耐热活性以外,该催化剂还具有很好的抗F—T副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Cu-Ce(La)Ox高温变换催化剂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中和pH值、中和温度、焙烧温度和方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其次研究了CuO、CeO2和LaOx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5%CuO-CeO2-La(10%)Ox高温变换催化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pH=11,中和温度为54℃,400C焙烧4h.催化剂的最佳配比组成为:CuO为20%、CeO2 70%、LaOx 10%.XRD晶相分析表明,5%Cu-Ce-La(10%)Ox催化剂中除了主相CeO2以外,还出现了Cu与La形成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CuLaO2,且CuLaO2高度均匀地分散在主相CeOx中.还原态中除了CeO2、CuLaO2外,还出现了Cu单质,因此这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不可能是简单的CuLaO2或Cu,从而使催化剂无论氧化态还是还原态都具有基本相同的活性,其活性位形态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以铁和硝酸为主要原料制备大型合成氨厂铁基无硫无铬型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干燥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喷雾干燥机的进口温度,固液比等对物料含水量的影响,并对普通箱式干燥和喷雾干燥方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铜基低水碳比型高温变换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铜盐、锰盐为原料,详细研究了铜基低水碳比型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配方及制备工艺条件,在大量探索性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催化剂中的铜锰比、制备过程中铜盐、锰盐混合液浓度、中和温度、pH值以及焙烧温度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铜锰比1/2,混合液浓度0.09-0.15g/ml,中和过程的温度30-55℃,pH值10-11,焙烧温度500-600℃,依照上述条件所制得的催化剂按高变催化剂的国标进行检测,其初活性(按CO转化率计)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7.
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Co/SiO_2催化剂上的Kolbel-Engelhardt反应,发现两个吸收峰(585,1390cm~(-1)),与甲酸的吸附比较证实,此两峰为甲酸根在金属钴原子上的吸附所产生的吸收峰,由此我们认为:甲酸根可能是Kolbel-Engelhardt反应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