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倒装”与“错位”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但是,什么样的句子是倒装,什么样的句子是错位,人们的看法却很不相同。例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将“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之类的句式说成是倒装,而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中却将这种句子说成是错位。还有人将“笛里谁知壮士心”看成是“定语提前”的倒装句式,将“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归入错插(即错位)句式中。笔者认为,倒装和错位是两种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2.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作动词充当谓语是普遍的语法现象。许多古汉语语法著作都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词类活用,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郭锡良等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词类活用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原来的意义或增加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5.
由一个名词或名词偏正词组构成的句子,叫名词非主谓句。名词非主谓句在文章中出现的情况不同,它的表达作用也就不同。 在剧本里说明时间地点,常用这种句式。如贺敬之等的《白毛女》第一幕的舞台说明:“一九三五年冬”,“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用这种句式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和郭锡良先生各自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世所公认的权威性古汉语教材,影响甚大。但千虑犹有一失,二书也自然难免有疏漏失当之处;因而不时见有学人提出商榷意见。受时贤启发,我们不揣鄙陋,试续作质疑商榷之文五则,以就教于智者方家。 一、“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能“指代地方,作介词‘从’的前置宾语”吗?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1月版)(中册)652页在为《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7.
关于“……之谓”式,至今说法尚不一致。本文专就“……之谓”式的作用及特点进行一些探讨,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并借此机会求教于王力先生和其他同志。(一) 翻开古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句式: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3.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4.野语有之曰,闻道百,可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曾在《再论日母的音值,兼论普通话声母表》(见《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一文中转引过夏秋同志关于日母音值问题的观点:在说“值日生”时,只要拖长“值”的韵母[ι],即成了“日”字的读音。可见,“知痴诗”的韵母[ι]是可以自成音节的。日音节就是自成音节的韵母[ι]。王力先生对此批评说:“值日生”的“值”随便拉得多长,也拉不出一个“日”音。 笔者认为,王力先生所说的“日”音节当指标准“日”音节,而夏秋同志所谓“日”字的读音原是指“日”在“值日生”中的实际发音,两者本不是一回事儿。 若就“日”在“值日生”中的实际发音而论,“日”读作[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谁,只要用普通话试着读一读“值日生”这个词,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其实,这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它是合乎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有这样几种特殊的句式,它们由“所”字加动词或“有”字加动词等构成,其共同特点是,此句式中虽然有动词,但所组成的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却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质的词,即都有名物化的特点。本文拟就这类句式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虽不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那样博大精深,但因分量适中,论述简要,注释详尽,所以,在同类书中不失为上乘之作,出版以来,成为各类高校的教科书,是理有固然的。其中词语注释部分,绝大多数解释得很正确。但由于注释分量大,不免千虑一失。现在提出几个词语来妄加评论,希望编者和广大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报任安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对“思来者”一语,目前通行的教材及选本的解释有以下几种: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思来者,意思是想让将来的人知己之志。”2.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中册“……思来者,想念未来的人,即让未来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特殊语法现象。自本世纪20年代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提出“致动用”和“意动用”之说,其后,黎锦熙先生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改称为“使动式”和“意动式”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称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后,这两个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但当前一些教材或论著对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界定表述、分析及其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仍有分歧,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应当引起重视。一、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表述和界定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句中的谓语…  相似文献   

13.
一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学说提出,始于清末民初的马建忠。他之前,虽有唐代陆德明、宋人黄震、清人王夫之等的论说,但都零碎,不成系统。《马氏文通》则有系统的分析,并以“字类假借”的术语命名。1922年,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取消马氏属于“六书”假借的实字借为虚字类别,修正术语而命以“字类活用”,确定原则,为以后关于词类活用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陈氏以后,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学初探》及《古代汉语》中,三次缩小词类活用的范围。到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别减少为八条,直至1985年唐启运先生《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将词类活用的条例由马建忠的十四条缩小为:“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始自顾炎武《日知录》“古人多以语急而省其文者”之说提出质疑,认为对古书中某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必须作具体的分析:旧注已有确诂可从者,不必更以“语急省文”释之;有本属反问句式者,亦与“语急”无关,与“语急”有联系的,其所“不及尽言”者,可称之为“潜语”,以别一般所说的“省略”。  相似文献   

15.
“声转”和“语转”,是用以训释语言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表现其语音差异的训诂条例。“语转”,在杨雄的《方言》中已见,郭注《方言》中亦用“语转”,并见“声转”。后有戴震的《方言疏证》,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释大》等,亦多用“声转”和“语转”的条例,从语音的变转上,求训诂之相通。然而,对郭注中的“声转”、“语转”如何解释,尚有不同的意见。董志翘同志认  相似文献   

16.
介词有人称之为副动詞,如吳文士同志的《語法讲义(初稿)》(1953年9月上海东方书店第一版)、郎峻章同志的《汉語語法》(《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1955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孺牛同志的《大众語文学习手冊》(1957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一版)。为什么把已經习用的“介詞”改称为“副动詞”呢?陈书农同志說:“介詞是从动詞中衍化出来的一系列的詞。”(陈著《现代汉语语法》63頁)因此他虽然沒有把介詞称为副动詞,但仍把介詞当作动詞中的一类。这些看法和做法大概是受了王力先生和呂叔湘先生影响的結果。王力先生在1952年4  相似文献   

17.
主谓词组,被王力,吕叔湘、曹伯韩先生称做叫“句子形式”或“句子”;黎锦熙叫做“子句”或“句子”;张志公先生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叫做“主谓关系”或“主谓结构”。一般认为把前面是被陈述部分,后面是陈述部分的这种结构形式称为“主谓词组”比较容易理解。主谓词组作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是大量存在的,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清人刘淇、王引之,今人王力、吕叔湘等对“则”字在古汉语中的作用、词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但是他们对“则”字的某些特殊用法似乎尚未论及。本文试以《吕氏春秋》中有关句子为例,对“则”字用法的某些规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量词”的运用不多见,常以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和动词,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数量单位,如一人一马,三战三走之类.因而古汉语中很少有量词的地位,在已出版的古汉语教本里,也很少有谈量词的.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杨伯峻先生的《文言文法》,都没有专章介绍量词,其他古汉语本子对量词也多半是付诸阙如.但这不等于说古人全不用量词,也不是古代完全没有量词。事实上,古典作品里量词的运用,也不乏其例。如:  相似文献   

20.
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部分注释补正周宝宏本文只就郭锡良先生、李玲璞先生主编《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的“文选”注释中涉及文字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下面按原书的顺序,选择一部分分析探讨如下:(1)《九方皋相马》(《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