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艺术离不开自然的感受与表达,对自然的感受与表达必须建立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之上,艺术要见到自然的真实,艺术只有建立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但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自然的真实,艺术永远不会达到与自然统一,这就是导致艺术的真实与自然真实的一种悖论。艺术能达到的只是对自然真实的一种逻辑解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上层建筑的司法制度必须与当前的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关系相适应,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司法制度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包容性。客观真实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而与其对立的法律真实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又显示出"一刀切"即机械化和形式化的不足,最大真实吸取他们各自的合理成份,同时扬弃了双方的缺陷,从而达到了对客观真实的否定之否定,实现法律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法学界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 ,把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任一方面作为案件审理的惟一依据都是失之偏颇的。因为 ,客观真实是源、是本质、是决定因素 ,法律真实是流、是现象、是被决定因素 ;客观真实是法官追寻的终极目标 ,而法律真实是法官追寻终极目标的桥梁。就此而言 ,在审判实践中我们既要反对只重视法律真实的证据化倾向 ,又要反对只重视客观真实而忽视法律真实的客观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而对历史剧创作来说尤为复杂既要以历史真实为依据,又要受到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的制约.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重约束历史真实、现实意蕴和审美需求.<汉宫秋>对这三重约束作出了选择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以"现实意蕴"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创造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则偏向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5.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关注的"现实"范畴,还是思索小说所关注的"可能"范畴,都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真实。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文学能穿透现实观念的束缚;艺术真实之真在于给现实生活以启示;文学艺术中的虚构,是生活真实的完善者,而非对立者。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的价值应为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具体说就是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的统一。但是过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偏向于追求实体真实 ,而较少注重正当程序方面的内容 ,从而导致了对公民权利保障不力等问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指明了一个新的法律效用取向——追求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所代表的不同价值对我国的司法和法治的建设有着不同的意义。我国立法对"真实"的基本定位为贴近客观真实的法律真实。这和西方法治倡导的法律真实有不同之处,这不仅源于诉讼模式的差异,更是由于司法环境的不同。尽管如此,我国在追求"以客观真实为目标,以法律真实为底线"的目标中,仍存在一定困境。如何达成二者的统一,不仅需要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努力,更需要在全社会中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诉讼中的真实,运用了归纳对比的方法,梳理了对诉讼真实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上的真理理论: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和马克思主义真理论;通过对几个关键问题不同观点的辨析,阐释了诉讼中的真实与哲学中的真理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诉讼中的真实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是我国诉讼真实论的理论指导;在诉讼中,出于发现真实、保障人权、程序正义、诉讼效率等多元价值的考虑,应当坚持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方案,特别强调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真实情境教学源于真实情境课程,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即创设一种真实情境并以此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产生关联。真实情境教学有别于伪情境或虚假实施的情境教学,具有真实性特点;真实情境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情境教学,具有统整学习过程特点;真实情境教学有别于壁垒分明的分科教学,具有综合性特点;真实情境教学有别于静听式教学,具有活动性特点。教师在开展真实情境教学时要掌握设计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等。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回归生活世界,选取真实情境素材进行整合和加工,创设出真实情境;其次,教师要根据情境素材类型分类开展教学,形成学习成果和教学案例并将其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实现真实情境教学;最后,教师要从生活有效性、主体有效性、学科有效性三个方面,建构三位一体的真实情境教学评价体系,对真实情境教学进行反思性实践。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真实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习范式由“学什么”向“怎样学”转换,从而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0.
曾庆仁的长篇小说《虚度一生》,表现了强烈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落在引用真实、作品内容真实以及诗人的内在真实上,并由此呈现出诗人繁复又真切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审美以新闻的真实美为其核心组成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立于大众文化背景之下的众媒体纷纷借纪实化的报道手法为延伸自身的优势和生命力进行探索与尝试。发现真实与开掘真实是媒体主动的理性审美价值取向与受众客观的感性审美需求暗合纪实化报道手法之特征并在媒体经济运作逐步市场化、独立化基础上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本文着眼于纪实化报道产生的宏观、微观动因及其应用误区 ,从新闻审美机理层面论述了发现真实与开掘真实的审美内涵 ,揭示了它与报道纪实化要形成有机互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艺术真实是指通过假定性的情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内蕴的真实,其中潜藏着通过反思建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理性这一总体性叙事。而这一叙事在后现代理论的辐照下,被"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这一创伤性的偶然态所逼视、质疑。在大众传媒语境中,"不合情合理的可能"与"艺术真实"的短路,让我们意识到新闻真实中的"知晓"和艺术真实中的"相信"这两个维度的博弈,意识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让大众在"相信"中重建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从艺术到现实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自照相机发明后,现代绘画艺术便常常被认为是与真实、求知无关的事情,因此传统写实绘画没有意义了,自我表现的绘画才是进步的和高级的。这根源于对“真”的误解——将物理真实与视觉真实混为一谈。而视觉真实又因民族、文化甚至人的年龄的不同而不同。视觉生理学、心理学、现象学及70年代出现的二阶控制论,都曾充分论及过人的意向性对视觉形象的建构作用。“具象表现绘画”更是致力于新的视觉模式的建立。旅法中国画家司徒立则将具象表现运动上升为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的较为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材料的“真实”与“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际法教学模式视“真实”为核心,教材设计编写也尽量体现真实。事实上,教学材料的真实和学习者真实性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仅有教学材料的真实不一定能够让学习者感到真实可信。在英语教学材料的设计编写以及选择使用时体现真实的较佳方式是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并灵活变通以实现“真实”与“真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陈白尘的史剧观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从刚开始对历史剧特殊审美品格的浮浅理解,到对历史、现实和艺术之间顾此失彼的游移,到最终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史剧观,即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互统一,以实现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歌德自传》为例 ,详细论证了真实和个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笔者以为创作自传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以真实为统帅 ,做到诗与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文学真实的范畴厘定和价值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创作和欣赏实践中 ,“真实”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偏颇最多的文学价值尺度。“真实”的概念范畴 ,可以从三个角度厘定 :( 1)真实是创造的产物 ;( 2 )真实的创造建基于人类求真向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上 ;( 3)真实以文学形象方式具体存在。与真实的主观色彩相反 ,真实的价值奥妙在于它在深层对创作规律的契合 ,以及对生活客体的尊重。因此 ,真实成为文学自然态度、人文精神和作家人格的体现 ,说到底 ,成为文学的胆识、气度和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把生活真实升华为文学真实,其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仿真创造。仿真创造就是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使文本产生理想的审美效应。它主要表现于认识真实、想像真实和情感真实三个层面。文学的认识真实是仿真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实现;想像真实是仿真创造的灵魂,赋予文学以虚拟性和假定性;情感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真情充盈是文学作品具有恒久生命力之源。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但又不能拘泥于现实世界表现的真实,它表达的是真人、真事、真感情。散文的真实在作品中表现为三个层次:题材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和生命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