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注意到了物质范畴对哲学史的继承。但是,人们只看到物质范畴同哲学史上“物质(质料)”范畴的关系,这很容易重复历史上片面的物质观。认真地研究哲学史,人们会发现,欧洲哲学史上回答世界本原问题的范畴是实体。物质(质料)只是实体的一个方面,物质(质料)范畴的认识成果是包含在实体范畴的内容中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评实践核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有的学者却由此而提出了实践范畴是全部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核心的观点,即实践核心论,实践核心论有四种表现形式。实践核心论的实质是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明确宣称他是唯物主义者,他一贯坚持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就是否定唯物主义,就是否定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核心论是歪曲和膨胀了的实践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核心论与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根本不相容,实践范畴是中介范畴,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的辉煌成就和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指导实践的巨大功能,并以新的材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本文仅就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时空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著作经典 ,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哲学方法论范畴 ,劳动只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一个因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具有价值方法论的意义。这样才在实践观上具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对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扬弃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针对以实践本体代替物质本体的观点从本体论及其引发的问题(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对本体、物质和实践作出反思,同时在分析哲学的补足功能中强调物质作为本体的重要意义。作者主张全面、客观地看待物质和实践,充分肯定作为本体的物质范畴及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张奎良同志的《论存在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文(载《求是学刊》1982年4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存在而不是物质。在论证过程中谈到物质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他认为,存在“高于物质,是最广泛的哲学范畴,给存在下定义,必须开阔视野,突破物质的框框,……和存在相比,物质仍然是个局部性的范畴,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张奎良同志在一九八二年《哲学研究》第十一期发表的文章,也坚持相同的观点。我觉得将存在与物质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引入”的实践,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旧哲学所理解的实践,它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桥梁和中介,也是这些矛盾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从实践出发而不是单纯从对象演化的角度规定和解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论存在范畴     
长期来,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存在作为物质的同义语而否认它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范畴。近年来有些文章则认为它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无任何规定性的范畴,并把它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存在范畴,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从历史的和理论的方面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对于推进哲学范畴的规范化,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显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因此,必须结合现实世界的实在历史过程,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实践本体论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实践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人与现实世界联系的中介。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活动,不可能离开主客体而成为独立存在的本体。  相似文献   

10.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因此,必须结合现实世界的实在历史过程,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实践本体论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实践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人与现实世界联系的中介。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活动,不可能离开主客体而成为独立存在的本体。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究竟是认识论还学本体论的范畴,从五十年代东欧各国的哲学家到八十年代中国的理论界都先后进行过多次讨论.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主张物质范畴是在本体论基础上体现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二是认为物质只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现在回头反思这场讨论,发现这两种对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批判吸收了包括发生认识论在内的现代科学成果;活动是发生认识论的科学概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材料,不具备哲学的概括性、抽象性,不具备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意义。揭示二者之间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搞清发生认识论活动概念的实质,对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根本要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一个在哲学上具有当代性意义的概念,它是在反对形而上学,提倡实证科学的时代氛围中确立的。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物质必须联系于主体、联系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而不是如传统哲学教科书所说的,是独立于人的一种存在。只有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髓,从而正确把握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我们科学理解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重要范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源于实践,其主从关系随具体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离开了具体的实践背景,就会使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讨论变成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抽象论争。而把唯物或唯心的本体论结论作为评价哲学理论是非对错和解读构建哲学史的普遍原则,不仅有悖于史实,而且也不利于哲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毛泽东的《实践论》以物质本体论作为基础;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坚持了以实践为中介的唯物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实践范畴向来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近年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进一步将实践范畴取代物质范畴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谓之为“实践本体论”。足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问题在于,对于实践的理解和确定,似乎还有进一步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实践的形式、实践的特点、检验真理的标准,过去已经定论,但定论了的理论不一定没有罅漏;还如,实践作为被检验的对象,其标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一部人类认识史告诉我们,近代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伴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而产生的;真正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才出现的。但这决不是说,真正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在人类认识大道之外突然形成的。同一切哲学范畴一样,物质概念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探讨它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矛盾范畴是辩证法中最高层次的哲学范畴,亦是长期被人们运用得最混乱,迄今仍被西方许多学者所歪曲和否定的范畴。如现代英美哲学就提出,“矛盾并不存在于现实之间而只存在于观念之间。”矛盾规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搞清矛盾学说与物质本体论的关系,不仅是矛盾学说自身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批驳西方哲学的“无矛盾原理”.澄清矛盾概念上的混乱,捍卫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需要。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构筑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矛盾学说与物质本体论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变革,又是矛盾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的本性所在;既是物质世  相似文献   

20.
需要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它作为个人和社会活动的原初动因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对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物质活动的关注与分析而进入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进而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变革。但长期以来,哲学界对需要范畴谈及甚少,似乎它同唯物史观并没有什么关系,同人和社会的活动也不相干。大多数的哲学教材和哲学辞典对需要作为基本范畴也没有什么阐述。本文试就需要范畴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范畴的关系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