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是作者极其复杂的艺术构思和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晶,是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写成的。文学家们的创作离不开审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创作本身就是美的形成过程。文学作品主要是写入的,它必须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心,凭艺术形象感染读者。好的作品引入入胜,扣人心弦。作品给读者的美感享受越多,就越成功。因此可以说,美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条件。文学翻译如不能体现文学作品的这种本质特征,就不成其为文学翻译。茅盾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会议上《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  相似文献   

2.
林少华既是一名翻译家,又是一名作家。两种身份之间的互动频繁默契,其翻译与创作共用一套思维方式,文学观、文学翻译观、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套循环系统。文学观、文学创作在先,对翻译观、翻译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翻译实践影响文学创作的主题倾向,文学创作再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文学观,文学观继而影响翻译观,如此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是一种审美与表美的创造性语言活动 ,就中必须进行言 -象 -意的理解和意 -象 -言的表达 ,完成艺术形象的四次转化过程 ,正确处理形、神之间的关系 ,从而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文学翻译的要谛即在于运用形象思维的规律完成对于原文形象之美的二度创造。  相似文献   

4.
<正> 小说创作是形象思维与模糊思维的互补协奏,形象思维使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模糊思维使艺术形象含蓄朦胧;形象思维使艺术世界历历如绘,模糊思维使艺术世界浑然一统。所以,小说创作既离不开形象思维的逼真刻划,又离不开模糊思维的模糊合成。只要进入艺术创作,模糊思维便与形象思维相需相生,相偕而行;形象思维借模糊思维完成艺术形象与艺术世界的总体塑造,使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呈现感悟意会的意蕴;模糊思维又借助形象思维而发挥独特的艺术功能,使探邃邈远的意蕴透过生动的形象刻划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六方面探讨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意义。一、接受美学有关文学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的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启迪。二、接受美学的文学本体论与翻译研究。三、接受美学有关文化圈与读者群的论述与翻译研究。四、接受美学有关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五、接受美学有关潜在读者制约、左右作家创作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六、接受美学有关意象——语符思维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成之为文学是因其具有审美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起鲜明的艺术形象,评价文学翻译时应考虑作者和译文及读者的能动接受。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读者接受对评价诗歌、散文及小说等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翻译的层次看唐诗意象翻译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均教授提出翻译可分为思维、语义和审美三个层次。思维层次是翻译的基础层次,语义层次是翻译的必要层次,审美层次则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层次。在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唐诗意象的翻译原则需要同时考虑语义对等和审美功能对等。达到语义对等需针对诗歌意象种类的不同来决定是采用源语化翻译还是目的语化翻译。而通过了解唐诗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在美学特征上的互通性来感受唐诗创作中意象传达的感官美和情感美,有助于翻译过程中审美对等的实现。在翻译实践中采取适当方法,尽力在传播中华文化与译本的广泛接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需要创造,它的创造空间由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理解,对译作读者的考虑,译者自身素质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倾向决定.本文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转换和填补空缺,译者在翻译时所考虑的不同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语言、思维、认知差异对于其创造的影响.作者同时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对译者既是解放又是更高要求,因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是有限的,它不等于创作,应尊重原作的意境和思想.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综观其文学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他的创作也促进了其翻译水平的提高.在翻译与创作两者间相互影响下,郭沫若在翻译和创作上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综观其文学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他的创作也促进了其翻译水平的提高.在翻译与创作两者间相互影响下,郭沫若在翻译和创作上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后的翻译高潮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改变了彼时作家的创作轨迹。冰心作为新文学第一代重要代表作家,有着强烈的传统文学气质,但时代涌动的翻译热潮又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审视社会和自我的视角,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对冰心早期创作的思想观念、表现方法、语言应用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成为研究翻译参与文学建构的上佳样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以林语堂同时作为译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为出发点,探讨了其翻译观和创作观的一致,证明其翻译实践同时印证了其翻译思想,从而揭示了翻译与创作的密切关系,突出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动、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不应被看成是一种从原语到目的语的一种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且这种思维活动是打破了词、句的传统概念,建立在更大一级的分析单位——话语上的,是更高层次的文学翻译的话语层思维。本文拟从话语的角度把文学翻译纳入到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功能的分析系统中,通过分析话语建构的七项原则,简要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话语思维所应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翻译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佛经翻译和近代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经翻译不但影响了汉语言的词汇和文法,而且促成了中国文学新体—白话文体的产生,使中国文学注重形式上的布局与结构;近代外国文学的翻译发展了中国文学新的文学理念和新的创作手法,尤其是对当时的小说艺术形式的新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要超越“过”与“不及”的二元对立。儒家中庸思想所体现的和谐原则为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语言层面和艺术形象层面寻求和谐应该是再创造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分析,论证文学翻译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再创作。无论是创作冲动、艺术构思,还是艺术表达,文学翻译与艺术创作都具备同一性。但是两者并非完全相同,文学翻译受到原作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提倡创造性翻译,以实现译者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内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与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作家的文学价值取向趋向一元,而且极大地制导着创作主体的思维意识,使之呈现出特有的思维模式。剖析红色理性对创作主体思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开掘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规律,为革命战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电影文学剧本是影片制作的最初设计蓝图,它的创作是电影艺术形象创造全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其创作的规律,对于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问题。 一、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必须鲜明地体现视觉形象性 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电影的视觉形象性。所谓视觉形象性,就是说电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极其复杂,研究翻译的心理、认知过程的基本前提是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评介语言和思维的不同涵义,分析创作和翻译过程,进而提出翻译的基本模式并对某些翻译认识问题作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