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以经济学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入手,引出论证主题:区域旅游若想更好地实现一体化,利益协调问题是重中之重。作者以东北区域旅游合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认为若想实现东北区域旅游合作,需要通过东三省确定统一的旅游合作发展目标,进行区域旅游统一规划,加强规划实施体系建设而实现的目标协调、通过建立东三省组织协调机构而实现的机构协调以及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中观推进、民间自组织机构的微观合作统一起来而实现的行动协调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综合的协调机制,才可能更好地促进东北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倪嗣冲整顿盐务,改革盐务运销模式,建立相应的盐务机构,加强缉私。这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其军队获得必要的军饷,而且客观上也利于稳定地方统治秩序和人民生活。他提出的"盐斤加价"案引发了激烈的社会争论,从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的省级议会权力以及民众舆论力量得到初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吉林防疫总局是为应对1910年东北鼠疫灾难而临时成立的防疫组织,也是晚清政府批准建立的统管吉林省内防疫事务的组织。由伍连德倡议发起,成立于1911年1月26日,止于1911年4月19日。以东三省总督锡良、吉林巡抚陈昭常和吉林省民政司负责总局的全面工作。其职权范围统辖1910年11月15日成立的哈尔滨防疫局及1911年1月17日成立的长春防疫局,下辖31处地方防疫局,61个防疫所,为当时规模最大、统管鼠疫最重灾区的防疫总局,故其在应对1910年东北鼠疫期间作用突出,功绩最大,也是此次鼠疫灾难事件中最值得研究的防疫组织。从其机构的设置、防疫法规的颁布以及对防疫工作的监督指导等方面,可全面了解晚清政府暨东北地方当局防疫治疫工作的运作及实施。  相似文献   

4.
徐世昌与清末东北文化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世昌在东三省任总督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采取改革教育行政机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东三省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东三省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东三省巡阅使是一战期间为了筹办欧战事务,会同吉黑两省督军统一节制调遣东三省军队而设置.张作霖在任该职期间与其兼任的奉天督军职务及蒙疆经略使职务结合,对当时东北地方政治体制和中央政治体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方面,加剧并初步实现了东北区域军政一体化;另一方面,东三省巡阅与直鲁豫巡阅使等使职将军阀政治由"督军团"集体干政形式推向"军事寡头"干政形式.为直皖战争后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与直鲁豫巡阅使曹锟由联合控政走向派系独裁政治埋下了体制隐患.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义勇军发展到三十余万人,辽阔的东北大地到处都成了义勇军歼敌的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政权,牵制和延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全东北和图谋关内的进程。它打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表明了中国人民不可欺辱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全国人民反日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7.
东北解放区的邮电事业,有电报、电话、邮电、电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东北解放区的邮电事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为我们现代的邮电事业提供了可贵的历史经验。一、解放区邮电事业的发展过程。东北邮路四通八达,不仅联络东三省、关内各地,而且与国际联络。  相似文献   

8.
官运局作为清末盐政运销体系中的重要机构,学界对之缺乏深入研究。官运局是省一级的盐政机构,其机构设置以全省盐务总局为中心扩散至地方,采取官运商销模式管理盐政。其设立酝酿于山东,光绪三年正式成立于四川,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的管理整顿之下颇有成效。光绪三十四年起东北吉林、黑龙江两省办理盐务官运。吉林采取官运商销之法,黑龙江则商销与官销并行。其他省区也有官运设局办理之法。官运局对清末盐政改革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确保百姓食盐供应、增加赋税收入和疏通河运等方面,但也存在诸如捐局林立、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等弊端。  相似文献   

9.
两浙盐区为中国古代传统盐区之一,在中国盐业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海盐博物馆馆藏文物“纲盐执照”信息涵盖丰富,极具代表性。拟通过对该文物的深度解读,以剖析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两浙盐区盐法制度如“纲法”和“票法”的变化发展、食盐运销制度的变革、盐商特权以及盐务职官制度的变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加强中国东三省与俄罗斯远东的农业合作,大力发展东北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多样化,并带动东北经济整体增长。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奉天东部地区城市化启动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奉天东部地区为研究主体,从土地开发、近代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与近代市场体系的初步构建三个层面探析区域城市化启动因素即土地开发利于资源开采、为城市化启动提供空间物质载体;近代便捷顺畅的交通运输系统益于人口流动、商品流通与信息文化传递,为城市化开启的基本条件;近代市场网络的形成便于区际、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城市化启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揭示近代中国东北城市演变规律,为当今中国城市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相对中原而言,东北人口数据很少.然而利用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对乾隆年间奉天民数及其增长情况进行研究,可得出乾隆末年奉天人口基本饱和的结论,从而为移民大规模向北推进寻找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13.
奉天在满铁公司成立以后发展成为日本殖民东北期间的重地之一。奉天在满铁丁字形网络中所处的中心点位置以及奉天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政治中心所具有的社会地位,都成为日本要把奉天打造成“日本天下”的缘由。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领导下的“奉天日本居留民会”,携同负责满铁奉天附属地事务的满铁公司,尽其所能改造着由奉天日本租界及满铁奉天站附属地所构成的“日本人城市”,让居住在那里的日本人可以同在日本国内一般,过日式生活,接受日式教育。如此,作为南满铁道网络中央枢纽的奉天,经上述殖民性改造,与旅大遥相呼应,在日本发动对东北,尤其“南满”地区更加深入的殖民活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10年至1911年东北爆发流行性鼠疫期间,为防止日本侵略者借防疫之名侵占我国的主权,扩大侵略范围,身为奉天交涉使的韩国钧审时度势,据理力争,使其侵略阴谋难以得逞,尽可能地维护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  “铁路是资本主义工业的最主要的部门即煤炭和钢铁工业的总结,是世界贸易发展与资产阶级民主文明的总结和最显著的指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 2卷,第1 82页)。可是清末民初俄日列强在东北修筑的铁路,却是列强掠夺东北资源的“总结”,是列强对华侵略野心不断膨胀与瓜分中国东北的显著标志。早在清朝末年东三省总督锡良就认识到,因为铁路“东三省的命脉已悬于日、俄两国之手”。于是,他主张建筑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以削弱日、俄对东北的控制。但在列强的反对下,计划落空。此后虽经不断努力,中国自…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东北盐庄分内务府盐庄与户部盐庄。内务府盐庄专供内务府用盐,盐田由盐丁承领,庄头向滩户收盐;户部盐庄租分为庄头租与盐丁租。清末,东三省盐庄归东三省盐务局接管。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新型盐务人才缺乏,为培养和储备盐务人才,盐务署仿照税务学堂成例,在北京开办盐务学校,招收别科、本科、预科三班,制定《盐务学校章程》,注重学生盐务基本知识和英文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民国时期中外盐务交涉的需要。学校开办后期,政府经费紧张,财政部审计学校经费开支,盐务署修正《盐务学校章程》,规定每生每年交30元学费,这些措施无疑杯水车薪,尽管如此,也未影响盐务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在其影响下的盐务中学办学亦卓有成效,达到了政府储才委用的目的。民国二十四年,政府教育资金捉襟见肘,盐务署宣布盐务学校停办。  相似文献   

18.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对两淮盐务实行改革,淮盐运输由商运改为官运,以轮运逐渐代替帆运,由此十二圩作为两淮盐务中转站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冲击,于是十二圩商会、工会等团体呼吁国民政府维持帆运,政府被迫妥协。1932年,国民政府再次推行改革,十二圩各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帆风潮,其高潮是1934年期间,十二圩、扬州实行罢市罢课罢工。最终政府通过递减帆运方案,逐步实现轮运代替帆运,十二圩就此衰落了。  相似文献   

19.
清中叶以前,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东三省森林处于极盛时期。道光至光绪年间,这一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方面,清政府解禁东北,大量移民涌入,在开垦过程中滥砍滥伐;另一方面,日、俄势力进入东北,砍伐林木用于修建铁路等,大肆掠夺森林资源。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在实业救亡思潮下,东三省大力发展实业,林业作为实业的重要部分得到重视。政府通过将林业纳入行政管辖,组建林业公司统一经营以及与俄国改订购木条约等方式,加强了对林业的管理,严禁以往任意砍伐的行为。这一时期,林业保护观念得到增强,政府进一步意识到先进的林业技术对发展林业的重要性。为此,各地开始兴办农林学堂和林业试验场,林业成为一种专门之学,近代林业教育出现萌芽。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经济凋弊,财政拮据,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盐税显得极为重要,但这一时期的盐务政策混乱不堪,因此辛亥革命时期的盐务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改革而进行。由于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盐政的干涉以及传统封建盐务旧制度与旧势力的阻碍,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盐务改革均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