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几个时期的文学现象特令人玩味,建安文学是一代乱世下的兴盛;唐代文学是一代治世下的繁荣;明代前期社会状况较好,而文学不兴,后期社会衰败,而文学崛起。现就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土壤作一具体分析,以揭示建安文学一代兴盛的生态原因。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建安文学接受史上的重要阶段.但与南朝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形态有所不同,北朝读者更着重于效果史影响史方面的接受;其次,北朝读者更多是通过南朝文学而接受建安文学;再次,庾信王褒等作家由南入北,也为建安文学的北传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三曹”与“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上承《诗经》、《楚辞》以来中国文学之精华,下启唐风、宋韵以后中国文学之新貌。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家都是东部人,而他们的向西开拓,则建构起了汉唐之间“骨气奇高”、“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健将除孔融外,几乎都将文学描写的目光投向了雄奇壮美的蜀道沿线,曹植、王粲、陈琳、阮、徐、应等先后随曹操到过关中与汉中,曹操与王粲、陈琳等深受西部文化的影响,西部文学的书写成就最高。建安文学的描写地域由东部扩展到了西部,使秦汉豪放雄浑的开拓精神与建安文学的建功立业精神相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建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学的儒道与狂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总结建安文学的特征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①他把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概括为“慷慨多气”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形成这种艺术特征的原因仅仅归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未免过于简单化。当然,这无疑是形成建安文学“慷慨多气”的艺术特征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慷慨是指由一种强烈的内心不平之气激发出的情感激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而营造出的一种带有悲忧色彩的审美境界。在中国历史上,“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乱世并不止建安一个时代。建安以后的五胡之乱…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著名的文学风格,建安风骨几乎成了建安文学的象征.但笔者认为,建安风骨并不能统括建安文学.随着时势和人的变化,文学家及其周围的文学氛围都在渐渐改变.因此建安文学在其后期,于风骨之外呈现出华赡、妍丽的特色.本文旨在评述建安文学从汉声到魏响的这一转变,并力图从环境和人的角度对这种变化做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他们运用各自的才能进行创作,写出许多优秀之作,共同创造出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建安文学兴盛的主因,要从文学人材培育的角度去作深一层的探讨。本文认为,东汉末叶的学校制度和清议监督下的举荐制度,造就了众多品学兼优的文士和兼擅诗赋的儒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准备了一代英才。这是建安文学繁荣的主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至唐代趋于成熟。白居易做为唐代文人园林家的杰出代表,对园林景观的营构,诸如置石垒山、理水泉脉、莳花艺草、建屋筑室及景观组合等方面的技艺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8.
盛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既重视内容层面的风骨,又不忽视形式层面的声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接受形态,在文学接受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初唐接受者的偏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统计并分析建安作家在历代为读者所接受的基本状况,以及建安作家作品在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上的地位。由此可以考察建安文学经典形成的历史轨迹,及其历代接受者对建安文学题材、文体、风格的认识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10.
曹丕是建安时期众多作家中较突出的代表。他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一起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为创立“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作了不懈的努力。曹丕诗作传称有《典论》五卷、集二十三卷。钟嵘《诗品》称其诗“则  相似文献   

11.
在评论建安文学时有论者将“建安风骨”和“建安风力”当作同一概念而任意交替使用 ,甚至认为“汉魏风骨”就是“建安风力”。文章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建安文学的总评价是“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指出建安文学风格特色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肯定曹操是这种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对建安作家的具体评论能够摆脱陈陈相因的旧说,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论。  相似文献   

13.
在《短歌行》中表现的自然、真实、任情、通达、豪迈,充分反映了曹操具有的自先秦以来所未见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影响了曹丕、曹植,三曹又影响了邺下文人集团,并对整个建安文学风气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代的学风,必有与这一时代文艺相贯通之处;一个时代的文艺也必然会受到该时期学风的影响。建安时期的学风在传承上介于汉魏之间,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化过渡阶段。建安文学深受当时学术思潮、社会风尚的影响。从务本、尚用、博涉、通艺等四个层面考察,建安学风与文风尤其是建安诗风之间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典范与里程碑,其地位的确立始肇于<文心雕龙>.纵观<文心雕龙>可以发现,刘勰认识到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及其重要地位,并有所肯定和推崇.本文将刘勰对建安文学的评论进行梳理、分析,以明晰刘勰所谓的"建安风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曹丕批评观简论王基一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历来作家都把建安看做文学的黄金时期。建安文学几乎触及了文学发展的各个领域。鲁迅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有过很高的评价:“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把诗歌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使之成为抒发人的性情的文学 ,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具有时代特征。它给近于窒息的汉代文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给“质木无文”的文人五言诗输入新的血液 ,为建安文学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8.
唐代咏胡旋舞与胡腾舞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旋舞与胡腾舞都是风靡唐代的西域乐舞。胡旋舞与胡腾舞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获得了唐人的喜爱,并在唐代艺坛产生了震撼和影响。唐代诗人用他们细腻精致的笔触,展示了两种舞蹈的动作、形态与情调,语言生动传神,内蕴价值深邃,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与文化质素。  相似文献   

19.
唐代声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新建 《南都学坛》2006,26(6):33-36
唐代音乐的发展对歌唱技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曲子音乐在唐代得到蓬勃发展;隋唐燕乐又有新的发展;立部乐与坐部乐的划分;出现了歌舞戏、说唱音乐。音乐文化的繁荣为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歌手,产生了划时代的声乐技术理论。唐代是我国声乐技艺由远古的蒙昧时期向中古的开发时期转化的关键时期,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宋以后歌唱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初,有利的学术环境促成了唐代文学研究局面的繁荣.在对唐代文学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唐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佛道与唐代文学的交叉研究、唐诗艺术的研究、唐代文学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的研究、唐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研究、史料的整理和作家名录及研究资料的编纂、热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与讨论、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主流研究方法的确立等九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在繁荣局面中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