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里人下乡”是与“乡下人进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下乡,以新的身份领导或参与农村劳动和建设。进城与下乡的问题始终与中国现代文明、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语境中,小说中人物形象所承载的历史的、社会的、现实的、文化的意义可能不同,但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城里人下乡”往往与中国当代重大历史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如农业合作化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世纪以来的城乡关系变化及新农村建设。当代文学创作在这几个重要的历史纬度上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为时代留下了浓彩重抹的一笔,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两种文艺路线、文艺方向的尖锐斗争。这种斗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文学创作阶段,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我国前几年的文艺批评领域,就出现过种种违背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理论原则和批评方法的错误倾向。例如,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断章取义,乱下结论;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照抄照搬,“横向移植”;有的则在对文艺批评的“把玩”和“戏弄”之中,张扬个人主义的文艺价值观,诸如文艺的非意识形态性、非社会生活化、非政治化、超功利、绝对表  相似文献   

3.
延安红军时期(1935、10——1937、7)的文艺运动,是在陕北苏区工农大众中,沿着“工农大众文艺”和“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①方向,在土地革命和民族革命战争的血与火中发展起来的革命文艺运动。和在此以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次产生过重大影响,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的文艺运动相比,延安红军时期的文学运动是一  相似文献   

4.
就20世纪左翼文艺的发展看,“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讨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左联”的探索经过了局部讨论、组织性讨论和回应性讨论三个阶段,其探索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文艺大众化”由观念变成一种运动,并通过多种途径,将文艺真正“大众化”;二是通过多方面的理论探索让“文艺大众化”在具体内容、如何创作及大众语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两条路径的结合使得“左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将“文艺大众化”融为一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读茅盾写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的《“抗战文艺展望”之发端》,有点点感想。 《发端》涉及了抗战文艺运动形成的时限问题,其中有这样两句:“抗战以来,我们有抗战文艺作品,然而没有抗战文艺运动!”意思很清楚:在“展望”抗战文艺的当时,抗日战争虽早已全面展开,但抗战文艺运动却还没有形成,抗战文艺作品的出现,并不表明抗战文艺运动的“存在”。 对这一论断,《发端》有所解释。“所谓‘抗战文艺运动’,不是多出些文艺刊物,多发表些作品之谓,而是就现实中看清了何者是中心问题,问题的实际怎样,然后由此而决定文艺工作的方案。有了这样的方案,然后文艺工作者不会在心中浮起了‘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考察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发起过程可知,它是延安文化界有领导、有计划开展的一场全国性文艺运动。“利用旧形式”活动是这一运动开展的基础,毛泽东的“民族形式”命题是这一运动的理论依据。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新文化,其最大意义在于一条新的文艺道路和方向的重新选择与确立———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7.
“情”和“灵”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中两个重要范畴。在汤显祖的文艺理论体系中,如果说“情”是文艺的基础,那么“灵”就是文艺的生机。袁宏道的“性灵说”在文学思想上通向汤显祖的“至情说”和“灵气说”,与此相对应,抒写疏脱自适的性情和表现若有若无的生命境界是汤袁文学创作中较为显著的两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德国文艺复兴运动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不同,它培养出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并发展了基督教人文主义。在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的启蒙下,宗教改革有了精神基础;在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宗教改革铸就了雏形。因此,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本文对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与德国基督教人文主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边区首府延安,号称“民主圣地”。一九四二年五月在这里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作为中国文艺史上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更深刻的文艺革命的新起点,首先和直接的成果,是引起了延安文艺界的崭新变化,使陕甘宁边区的文艺运动,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人民文艺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战时东南文艺”视角,评说王西彦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成就。王西彦作为战时东南文艺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与组织者,他在建构“区自为战”的独立文艺运动中作出了重要建树,而更为突出的则是他作为战时东南地区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异成就。其战时乡土系列和知识分子系列,努力挖掘并表现战时境遇中的民族灵魂与性格,用心思索我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战时小说中独标高格,不但在东南小说中显示出高品位,即使在我国整体的战时文学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左联”刊物作为一种现代印刷业的产物,不仅实现了文学传播的现代化,还主动引导乃至制造着读者的阅读趣味、审美格调。借助《大众文艺》《北斗》等刊物的媒介力量,“左联”参与和组织了三次文艺大众化讨论,努力推行了大众文艺运动。“左联”厘清了推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必要性、问题维度和基本方略;辨析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本质、目的、任务和实现路径;明确了大众文艺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问题。“左联”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和倡行大众文艺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革命领袖和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从亲身创作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领悟,并在他的重要文献《讲话》中提出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源泉”和古代、外国文学“是流不是源”的观点,不但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而且对当今文艺运动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是《讲话》中长远起作用的“经”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在自己创作和研究中所领悟到的经验又恰好有力地印证和确认了毛泽东的这一观点。毛泽东分辨“源”与“流”的观点,是我们克服文艺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对西方的经验从直接“支取”转向借鉴,回归中国人生活的创作源泉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鲁迅在三十年代说的这句名言,正可以十分恰当地用来评价三十年代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由于当时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都很尖锐、激烈,这个运动自始至终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矛盾,它有功也有过。对这些功过作出恰当的评价,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现代文学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林彪、“四人帮”为了实现篡党夺权的野心,在炮制“十七年文艺黑线专政”论时,极其阴险地把三十年代文艺作为“十七年黑线”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从而不但全盘否定解放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文艺,而且也全盘否定革命文艺的历史。为了深入揭批“四人帮”,在文学和历史领域中拨乱反正,肃清流毒,有必要对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进行重新评价,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本文想从“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对这一段文艺运动作概括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是一系统的有序运动过程。它包含着三个子体系——现实对象、作家、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这三个子体系间的联系和作用造成整个文学创作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本文试图考察“移情”和“心理距离”在文学创作系统内的作用问题。一文学创作系统运动的第一步,就是作家与现实对象这两大子系统通过移情的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感受过程,即所谓有感而发。其主客关系表现为:一、作为审美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意象,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某一方面的投影;二、人们内心世界的某一方面的投影,又必须和客观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战时文化运动的中心。一九三八年三月和四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先后在汉成立。从此,两军奋起,并肩战斗,在中共长江局及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文艺界结成了空前、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成长的武汉抗战文艺理论建设,也呈现出崭新、活跃的战斗局面。尽管它落后于当时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但文艺界对一些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对抗战文艺的推进、发展起过不容抹杀的历史作用。它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战旗,沿着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具有承先启后的深远意义。本文仅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和文艺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两个问题,作历史的回顾和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在荒谬的“文革”文学背景下,工业文学创作举步维艰,发生了畸形变异,呈现为三种不同的创作类型:一是直接为“四人帮”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带着“阴谋文艺”、“帮派文艺”色彩的作品;二是既宣传了错误的政治观点,又含有某些积极因素,正确与谬误互见的作品;三是在严峻的逆境中,力求从社会生活出发,对“文革”的“帮文艺”有所突破,表现了一定新鲜气息的作品。这是一个特殊的政治年代所造就的畸形文学现象,内中积淀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文化革命旗帜下 ,“五四”新文学取得巨大成就 ;在农村革命和文化革命深入中 ,无产阶级文学蓬勃发展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确立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和原则 ,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中国文学初见成效 ;十年文化专制 ,文学创作遭受空前浩劫 ;在文艺的春天里 ,文学创作焕发生机。文学艺术的繁荣 ,必须有正确的文艺思想和政策 ;必须处理好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必须尊重文学艺术的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18.
左翼文艺运动的十年是中国新文学大发展的十年,作为此次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冯雪峰同志,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值此“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之际,认真回顾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正确评述冯雪峰的历史功绩,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是有重要意义的。此文拟从几篇有代表性的论文,谈他在左翼时期几次文艺论争中的主要贡献。不当之处,祈指正。  相似文献   

19.
十八年前,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簡称“讲話”)这个“講話”,天才地創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使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有了完整的系統性,高度的科学性却强烈的战斗性。”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上,第一次完满地、深刻地解决了文艺工作中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它象一轮红日,照亮了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向前发  相似文献   

20.
文心探珠     
此文是作者的书稿《文学创作心理探珠》的引论。它以作者已经提出并论证的“写作心理双向组合原理”为逻辑起点,进一步阐述了“双向组合原理”的心理学依据与哲学依据,强化了“读者意识”;在勾勒文艺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给文学创作心理研究进行了定位。《文学创作心理探珠》是作者的“三探”,着意沉潜文学创作的心理大海探骊得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