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2.
人们关于词语的性别差异概念是以“语义性别原型”的形式储存在头脑 (原型心理词典 )里的。人们依据对不同性别的语义原型的掌握 ,来指称或描述不同性别 ,构成了词语语义的性别原型的差异和对立。“男性模式”又称为“强势模式” ,在传统意义上 ,男性常意味着权力、责任、气概、事业、名誉、道德和地位等 ;“女性模式”又称为弱势模式” ,以是否具有纯洁、忠贞、贤淑、庄重、奉献等品德为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环洞庭湖刘海砍樵传说是“狐精”这一古老神话原型的复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老的民族记忆。这一神话原型在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表现在神话原型逐渐世俗化,英雄原型与彼岸原型植入到传说中,迎合了中国民间的“狂欢化”想象。  相似文献   

4.
二人转是远古创世神话原型的变形,这种神话原型的变形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世神话直接演化为祭祀舞;第二个阶段是原始生殖仪式舞变形为东北大秧歌。但二人转不单是原型的变形,还有对原型的回归:二人转从大秧歌中分离出来的单独演出,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回归的第一个阶段;把大秧歌的“三场舞”变为二人转的“走三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二个阶段;把萨满跳神跳进跳出的演剧方式转换为二人转的跳进跳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三个阶段;二人转“女爱男”的故事和丑旦戏谑化的说口等也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的另类方式回归。对原型的逆返回归,使二人转成了一种“永恒回归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实证犯罪学之父”龙勃罗梭创立的“犯罪人类学理论”来源于对犯罪者生理的考察,主张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原型又被称作“原始意象”,是一种通过遗传而留传下来的先天倾向。类型众多的原型中,犯罪者原型的存在根源是集体无意识。假设在遇到可以激发其作用的特殊情景时,犯罪者原型即将显现,从而促使人在此种情形下沦为犯罪者。对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理论的阐释及与个体犯罪心理中与原型理论相契合点的论述,旨在说明原型在犯罪学上的心理学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种族记忆、原始意象等等成为原型批评大厦的基石。他的原型理论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了文学的奥秘、文化的奥秘、人类精神的奥秘。“自我牺牲”原型、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青年——成年(老年)”是众多原型种类中的其中三种原型模式。读者在了解了原型批评方法后,对于文学的鉴赏会有更深一层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二人转的原型是远古圣婚仪式的“二神转”;“二神转”是先民创造万事万物的神圣“范式”;“二神转”的神圣“范式”包含了对创造万事万物规律即“道”的认识和理解;“道”的形而上的概括依据了“二神转”的文化模式;“二神转”文化模式是“道”的原型;现代二人转中仍然留有“道”的集体无意识记忆。  相似文献   

8.
建筑理论中存在几种对“原型”概念不同的解释,它们虽都深受容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影响,但其具体意义有所不同。在建筑结构主义中,“原型”是一种对“深层结构”的探索;建筑类型学中的“原型”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能显示类型特征的形态;而传统地区建筑在长期演化中所产生的典型形态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原型”。文章通过对“原型”不同概念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原型理论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意义,引发我们对建筑地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 原型批评是当代西方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于本世纪初最先在文化人类学、分析心理学和象征哲学中形成和运用,后来被引入文艺批评。原型即原初的类型。不同学科中做为研究对象的原型有不同的“原初”意义。分析心理学家容格说:“原型概念指的是心理中明确的形式存在……神话学研究称之为‘母题’;在原始人心理学中,原型与列维——布留尔所说的‘集体表象’概念相符。”原型“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某种在其它知识领域中已被认可和命名了的东西”,属于“第二心理系统”即“集体无意识心理领域”。加拿大学者弗莱在其1957年写的  相似文献   

10.
汉字城市的语源揭示了“城”的本质属性:(定居者所属的)大地(土)的自我实现(成).“城”的这一属性源自维柯的林间隙地原型,因而“城”的原型反映了人类进化、进步的历史及其文脉所在.其中“城”的声符字“成”(从丁从戊的结构)所含的丁火象征着城市圣火,标志着城市的灵魂;而“成”所含的大戊是城市整合力的象征.“成”之两大因素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原型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原型批评”及“系统论”的角度来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圣经象征原型。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着象征原型,而其象征原型又处于一个象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一如果说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有着某种原型,一般人肯定会大感惊诧,连作者本人也没承认过。但按照“原型批评”家们的理论:“诗只能从别的诗中产生,小说只能从别的小说中产生”“艺术作品不是某个艺术家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如果把沈从文湘西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青春少女形象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坐标系中,我们会清楚发现她们与屈原《九歌》中的“山鬼”、“湘君”、“湘夫人”及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在精神内质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对应关系。那么,何谓原型呢?著名加拿大学者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指出原…  相似文献   

13.
关于《九歌·山鬼》“山鬼”的原型,自汉代以来即有“山神”说、“山精”说、“巫山神女”说、“人鬼”说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省法都很难自圆其说。实际上,“山鬼”的原型应该是以屈原为原型而塑造的那些被放逐的忠魂们,其中处处闪烁着屈原的影子。  相似文献   

14.
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特别是民间音乐作品实际上是由意旨符号和音乐符号两部分组成。笔者将青藏地区音乐文化中那些具有固定内涵指向的模式化乐句,界定为青藏高原音乐的“原始歌腔”即音乐原型,认为其在结构类型上属于“音乐原型意象”,是青藏高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大多数具有青藏高原原生态魅力的音乐作品的基本乐句实际上都是这些原型意象的不同变体。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的发展往往能为社会科学提供新的解题思路和视角。在探讨生物的进化问题时,比利时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普里戈金使用了“自复制”的概念。生物学上的自复制,指的是在一个共同的遗传基因的基础上对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新的适应和变革,从而产生新的、大同小异的个体,这个“遗传基因”(又叫密码),在文学上则与“原型”这一概念相对应。在文学现象中,同一原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反复出现,又产生各各不同的时代风貌,对原型的分析,一方面可以显示出现实社会的某些恒定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让我们通过对原型的…  相似文献   

16.
“不A不B”“没A没B”“无A无B”和“非A非B”四类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四字语格式。四类格式在构成机制和内部语义关系上都很类似,但“不A不B”格式的凝固性和使用率都远高于另外三类,同时四类格式在主观性上呈现一个排列关系:“不A不B”>“没A没B”>“无A无B”>“非A非B”。从原型理论出发,将“不A不B”格式看作“FAFB”式的典型格式,并对“FAFB”式的主观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提出的“N级编码理论”,有利于在意义阐释上建立历代文化文本之间的关联。人类学视野里的“恩施土家女儿会”民俗活动与古老的巴入神话“廪君射杀盐水神女”之间遥相呼应,是远古女神文明的民俗化表现。与盐水神女有关的女神原型编码在历代文化文本及当代文艺创作上的具体表现,说明神话原型编码在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内部修饰关系不明显的“N1的N2”结构仍应归属名词性偏正结构。理由是:(1)判断句法结构类别的标准是表层句法特征,而这一结构的表层句法特征与名词性偏正结构更为接近。(2)范畴有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之分。把与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具有家族相似形的“N1的N2”归入名词性偏正结构一类,看作名词性偏正结构的非原型范畴,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得到解释。(3)还可以从形式得到验证:这种非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与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有着相同的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19.
玄幻网络小说的繁盛,一是因为人类“自我超越”、“自我欣赏”这两种心理原型的外现,二是因为文学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苦修”和“气运”是两种心理原型的结构形式,所以作为这两种心理原型产物的玄幻网络小说难以摆脱“苦修加气运”的总体结构形式及类型化特点。这种极端的类型化突出表现了两种心理原型对自我的崇尚,事实上重建了人的中心地位,重构了稳定的价值体系,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种族记忆作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而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将人类整体心理积淀的内容表现出来。本文试图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北风那个吹》中主人公牛鲜花这个人物形象。笔者认为,正是牛鲜花身上所特有的人类古老的伟大母亲原型、受难原型以及复仇原型的特质唤起了广大受众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引起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