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是小说作为独立文体自觉发展的关键阶段。志怪小说突出体现的就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谐趣、勇敢、爱情是魏晋志怪小说表现生命意识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2.
魏晋六朝是志怪小说繁荣的时代,历来对其繁荣的原因多从社会因素、文体演变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认为志怪小说包蕴的潜意识,诸如对生死、情爱、安全等人类永恒话题的关注,是志怪小说作家创作的内驱力。而且志怪小说的潜意识蕴含是魏晋六朝“人的觉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显示出志怪小说从神话探讨自然、探讨宇宙起源转向了人类自身,这不仅是必然出现的文学现象.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历程中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3.
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孙生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大兴,承秦汉神仙小说《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发展起来的志怪小说,据严懋垣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所列,共凡35种之多,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而其中以鬼故事所占比...  相似文献   

4.
如果以现代小说观念考察宋代志怪小说,并与之前的唐及魏晋时期的小说比较,那么可以说,宋代志怪小说是“贫乏”的。文章在查阅、考证现存的历史文献后,统计了宋代志怪小说的种类、数量,分析了宋代志怪小说作者的身份与所处的阶层,得出了宋代志怪小说“兴盛”的结论,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探寻了其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作为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记载了魏晋及魏晋以前的怪异之事,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普遍认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从《搜神记》文本出发考察其中所展现的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可以挖掘出儒学衰微,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汉末名士别传数量众多,重点记述了名士的异行、异能及对名士崇拜之风。它善于选取轶闻趣事,具有明显的虚构色彩,多用细节描写,运用了明显的小说笔法,成为以后志人、志怪小说及史书的重要素材。修史之风的流行,强烈的名士崇拜心理及人物评议之风的兴盛是汉末名士别传盛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魏晋"志怪"的社会新闻文体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志怪"这一文体一直被划入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领域,其历史原因是概念内涵上的模糊、对志怪文体错误的定位。实际上"志怪"的内容是中国早期的社会新闻,它在内容上属于"实录"性质,不是虚构,因此不属于小说;"志怪"在采辑过程中很讲究时新性和知新性,文字多重奇闻怪谈,因而也有别于史传文字。  相似文献   

8.
汉唐时期,作为历史叙述的"五行志"与神异虚诞的志怪小说在思想、内容、风格方面存在交集:阴阳五行学说、鬼神观念是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共同具有的思想文化背景;志怪小说的作者常从五行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摘抄感兴趣的内容;史官在修撰五行志时,也从志怪小说中择取材料.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在文体功能与创作目的上的差异,使二者存在分化;五行志重推占,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神鬼异常之事进行理论解释,推验祸福,指导国是.因此,五行志的叙事尽量淡化故事情节,重在揭示故事背后的政治因素.而志怪小说对故事始末刻画得细致委婉,情节比较复杂,在叙述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伦理道德及人类普遍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志怪小说是魏晋小说的主流形态,它的基本表述手法是记录、写实,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自觉性。但这不等于说志怪小说中没有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透过小说的具体内容,我们会清晰地发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深深潜藏在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审美意识就是饱含着魏晋时代气息的情感与愿望,具体表现为对自在自为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长生的希冀以及对大千世界的神往。  相似文献   

10.
从小说叙事性的角度对前唐及唐代小说观念所作的历时考察表明,自汉至唐,各种小说类型的兴起与不同时代学术主流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唐人对不同小说类型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唐“小说”源出魏晋六朝的“志人”而增加了叙事因素,但与杂史有别;唐“传奇”源出魏晋六朝的“志怪”并融合了史部杂传类的人物别传,而与唐“志怪”有别。三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却沿着各自的道路分镳并驰。故在小说研究中,对唐小说各种类型作出较为严格的区分,并以唐人的小说观念作为界定具体作品的重要标准,这样做似更符合唐人小说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1.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 ,却有着浓郁的民间情趣 ,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这种民间性源于作品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题材写法的吸收和改造、作品的民间来源、蒲松龄本人的思想和性格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唐陆长源的小说集《辨疑志》,批驳怪诞虚妄之说,是对当时流行的小说志怪主题的否定,但其写作意图又是来源于小说实录"阙史"的传统。《辨疑志》的叙事结构同样体现出对志怪类故事的批判倾向,又以逆志怪的形式带来志怪小说"惊奇"式的审美感受。《辨疑志》的批评对象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盲信,这是中唐士人理性精神在小说写作中的表现。它对小说志怪传统的继承和反拨,与士人学风从六朝到唐代的转变密切相关,透露出唐代志怪衰落和小说转变的一种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早在汉魏六朝的一些志怪小说中便已显露出来。佛教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佛经譬喻中精变故事对志怪小说题材来源的影响;二是佛经地狱轮回观念与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念的融合在志怪小说中的表现;三是增伽幻术所寄托的空幻思想对志怪小说意象与理念的渗透。三种形式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的开山之作《古镜记》是山西地区古代叙事文学的一篇佳作,也是从魏晋志怪小说向唐代传奇小说过渡时的代表作。其内容带有明显的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搜奇猎异的痕迹。但从叙事结构来看,虽然《古镜记》还不能和后来成熟的传奇作品相媲美,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是那些成熟的传奇作品无法替代的。无论是构建方式、情节之间的组合关系、叙事重点还是叙事层次,《古镜记》都有独特之处,为后世叙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六朝“志怪”远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近继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开唐代传奇和宋代平话中“烟粉灵怪”故事的先河,一直深远地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六朝“志怪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对我们充分认识六朝“志怪”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有帮助的。一、前代神怪作品的刨造性继承者  相似文献   

17.
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唐代文学家创造了“小说”这一新的文学样式。这是大家公认的。但为什么“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呢?在探求小说源流时,传统的看法是唐人传奇是由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演变而来。这一看法,近年来受到了挑战。少数同志认为,表面看来,初唐的传奇确实象是六朝小说,但仔细辨微却并不尽然;不可否认六朝志怪当然是唐人传奇的先行者,而从形式乃至意识形态的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物化现象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一直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同时期的物化小说有着各自的特点。研究古典小说中的物化现象并探究其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志怪"与"志怪小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为一动名词组,是一种以记载描述怪异人事为主的创作活动;而后者则属于小说题材类型之一种,是小说发展演进中一种较为规范和定型化的创作模式,故后人又称其为"志怪模式"。从其产生和发展看,由"志怪"到"志怪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其内容与创作手法上看,"志怪小说"基本上是"志怪"这一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这使得"志怪小说"更接近于后世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