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m),又名“后结构主义”。1967年,德理达的《语音与现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的诸多观点在学术界也颇具争议.基于对"形而上学与逻格斯中心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组哲学概念的辨析,深入解析了"解构""异延""文本互文性"等解构主义核心术语,并进一步探讨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哲学渊源、形成过程.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一方面促进和丰富了翻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存在的前提与必要性,对翻译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开启了当代翻译研究领域多元动态的翻译观。在客观批判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对解构主义语言与意义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历时性、跨文化性与多元化更能体现翻译的本质。解构主义不只是注重消解和破坏,它更强调意义变化轨迹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解构背后的重构性,在坚持终极意义缺席的同时更体现了不断靠近最适切意义的积极的翻译精神。解构主义不是翻译准则,但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给我国当代翻译研究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正处于解构主义多元化的阶段,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对于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有着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理论本身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涵、倡导的解构精神,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翻译的本质、建构更加科学理性的翻译理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借鉴外国思想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地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期科学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将解构主义从一种语言观,一种反形而上学演变成一种文学论和批评模式。本文探讨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论的两种主要观点,即文学是一种体制,是一种行动。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提出了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它同时也质疑语言与翻译研究中的真理观和方法论。认为解构主义是在提倡一种“怎么都行”的观点和认为解构主义是专门针对翻译研究的观点均是对解构主义的误读。虽然解构主义哲学思想中存在着自相矛盾等局限性,但是其积极意义不可连带其局限性一同抹杀掉。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反对西方传统中的逻格斯。这和美国文学所倡导的"个性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可以揭示美国文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从而为培养更具竞争力的英语专业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开辟了翻译研究新视野,学界对于其翻译思想的解读讨论众多,也存在很大分歧。作为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重大发现,原型论对于翻译研究也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尝试选取相对独特的视角,即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中涉及的关于文本意义、译作与原作关系、译者主体性及翻译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进而驳斥解构主义翻译必然导致虚无主义倾向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从根本上消解语音中心主义高于书写的思想和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语言结构是不稳定、不明确的,语言写作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我国翻译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语言模糊性是基于模糊理论阐释的词语语义界限"不清晰"这一特性的语言学概念,而解构主义翻译观之核心概念——不确定论是思考世界本源与终极问题的哲学概念,两者适用范畴相去甚远。从语义内涵、方法论、关键词意义与功能等方面来看,也同样如此。故两者之间不存在如此渊源的理据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在颠覆西方传统思想与现存的等级秩序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找到了共同语言。事实上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仅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反抗父权制统治的思想武器与方法论工具 ,同时也为以巴特勒为代表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传统女性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对女性主义政治学 ,尤其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政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互文式的解读方法 ,从声音、表达、时间和直观主体四个方面讨论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符号理论的思路。德里达在胡塞尔符号理论的解读中发生了偏离和错位 ,同时也在误置中得到意外收获 ,正是这一收获成为解构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幽灵学的或解构式的马克思主义,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批评,且有待于进一步论争辩明,但作为当代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直接申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表明了后现代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更为广泛的关注,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论争和研究提升到一个崭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后马克思主义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它介于并斡旋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中并与之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内在关联,这对激励马克思主义开创自我生成之域,的确具有积极的一面。然而,解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崩溃性逻辑和思想自杀行为,它所蕴涵的解构策略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义得以朗显,相反会使之在自残自虐中全面失效。这表明,解构马克思主义埋藏了极其凶险的理论陷阱,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警觉,否则很难迎接挑战、摆脱危机,更遑论借助后学资源而别开生面了。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消解传统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并将读者也纳入解读译文、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范畴。这些新的观念开拓了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理论研究的领域。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解构主义与翻译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 0世纪 60年代解构主义兴起 ,对人文学科的影响深远。本文阐述了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其实践活动的影响 ,指出了该理论的局限性 ,并提出解构之后重建新的翻译标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西方后现代文化和批评语境中诠释和发展<圣经>传统,是当代<圣经>解释学各种方法中的重要进路.希伯来<圣经>的智慧文献,作为犹太教正典"著作"部分最具边缘化意味的文本,还没有太多地被置于后现代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借助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可以了解作者在<传道书>中是如何运用一种新的二分法,解构了过分简单化、容易引起偏见的智愚二分法,但是他所替代的新的二分法(益处/虚空),与其说对以二元对立著称的智慧神学构成了破坏,不如说新的真实的明确区分仍然是难以捉摸的,它不得不被无限地推迟,这正对应于德里达意味上的"延异".如果说,德里达的"解构"是为了达到对逻辑中心论的颠覆,那么,<传道书>的"语言辩证法"则表现了在传统的智慧教导不足以描述现实生活的复杂和多元的情况下,人如何重新处理与上帝的关系,接受自相矛盾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差异显然是翻译理论及实践关注的焦点之一。中西方翻译学界对文化差异的称谓不是单一的,另外还有文化专有项、文化“他者”、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缺省等等,其讨论的主题属于同一范畴。文章从讨论文化差异着手,尝试为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提供建设性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解构主义的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解构主义所起到的推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本雅明和德里达的重大影响更是愈益明显。本雅明的翻译理论特色体现在对原作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的解构,并有力地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为译者的地位和译作的来世生命价值做了有力的辩护。德里达的翻译理论则围绕词语的差异和延续之特征,强调原作的确定性和终极性是不可能在译作中得到绝对忠实的表达的,所谓原作的本真性是绝对不存在的,译者通过对原作的翻译而使得原作的价值得以延续和存活,因此译者的重要性应当与作者的重要性相当。但德里达的翻译理论仅做描述,而不做规定,从而给译者留下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家没有虚无地对待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他们不断地对既定的传统成规和翻译原则提出质疑甚至解构,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诸如忠实、标准、原作、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等核心原则都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从而在解构的过程中又重新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成规和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原作本真性的不可再现性和译作的不可终极性或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