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朝虹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30-132
煎的本义是加水煮至水减(尽),引申义是油煎。现代辞书常常将二者混淆。本文对煎的词义进行考辨,纠正当前学界解释的模糊、混乱。 相似文献
2.
林学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对卡夫卡作品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卡夫卡的生平和人生经验作为出发点,对争论颇多且较为费解的《城堡》、《在流放地》和《判决》进行论析,意在探讨卡夫卡作品的本义,并对诸多学者分析卡夫卡作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
4.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
5.
张宏莉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语言中的颜色词除了表达大自然的绚丽色彩外,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情感方面分析了色彩词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杨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67-69
关于"眇"的本义,有的字、辞典说是"瞎了一只眼睛".本文通过引证古今一些字书的注解和前辈学者的论述,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和声近义通的角度指出"眇"的本义不是"瞎了一只眼睛",而是"小目". 相似文献
7.
词的本义引申义概念范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光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正>词的本义、引申义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当前各家看法还不尽一致.一般古代汉语论著,虽然使用了词的本义、引申义的概念,但由于受到以字为单位研究本义、引申义的传统方法的影响,没有完全摆脱汉字字形的束缚,在讨论问题时,还存在一些字词概念混淆,把字的本义、引申义当作词的本义、引申义的问题,有些提法和论证还常常使学习的人感到困惑.本文把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8.
沈林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82-84
词语的相互搭配一直是汉语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语词"分"为例,从语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词的本义中沉淀着先民对于这个词所反映的现实的观察结果,这种观察结果是隐藏在词义背后的,属于民族用词的潜意识心理,它决定着语词是否能与其他词的搭配,而搭配的顺序也依照现实行为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李敏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73-75,85
考察汉英感觉词引申义的重合与分歧 ,试图对语言间共性和差异原因的研究作些有益的工作。汉英感觉词引申义有不少重合现象 ,这是由于人类生理一致性和思维普遍性造成的 ,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前者。汉英感觉词分歧之处更多 ,可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可理解的 ,一种是不可理解的。可理解的差异不是由于思维或文化造成的 ,不可理解的差异是不同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也存在思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沈林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3,2(4)
词语的相互搭配一直是汉语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语词"分"为例,从语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词的本义中沉淀着先民对于这个词所反映的现实的观察结果,这种观察结果是隐藏在词义背后的,属于民族用词的潜意识心理,它决定着语词是否能与其他词的搭配,而搭配的顺序也依照现实行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王昌东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8):208-209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便没有语言。因此要学好语言,就必须学好词汇知识。古代汉语词汇历来被认为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总结古汉语词汇教学经验,探索古汉语词汇教学规律,时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I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讨论六书的产生和前人对六书及转注的性质的认识,认为把对转注的解释分为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 三类,这三种说法都不全面,都脱离了文字的三要素和许慎对转注下的八个字的定义,而章太炎等学者对转注的讨 论才是正确的。确认转注字必须具备形通、义同、音近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从而认定转注是以联系的目光分析汉 字构造关系的造字法,并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用字法,进而从时空两方面入手,以字例为根据,把转注字分为古今 转注字和方言转注字两类,证明转注字对研究同源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玉琴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75-77,113
颜色词大量存在,本义多出于其天然属性,而其社会属性则出于比喻联想的象征义。因情因景领悟其文化内涵,随语随文把握其文化规约,结合语境上下文推测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进一步加深对颜色词本义和文化象征意义的理解,从中增进对异域文化的敏锐性、洞察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张治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5):50-56
假借是中国传统文字学的经典论题之一,也是近代以来的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人类通过假借手段,才得以开始记录那些用象形表意字难以记录的关键词语。假借在文字起源中不可或缺。自汉以来学者们便为假借的性质、特点而争锋不止,难有定论。笔者拟以赵古则之《六书本义》为基点,比较古今学者关于假借的讨论,就假借的定义、性质、特点及其在文字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显探析。 相似文献
17.
吴文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144-146
在任何语言中,多义词的存在都比单义词多。多义词的大量存在是词汇丰富的一种表现。一词多义,丰富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适用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增加新词更为经济。本文多义词产生的原因;它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引申义产生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陈孝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关于“里”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里,居也,从田从土,会意”。此后的字典工具书大都沿袭这一观点,鲜少有人提出异议。但仔细考究,“从田从土”与“居住”这个意义并没有必然联系。本文认为,“里”字一词本义并非“居住地”,而是表示一个大约相当于二十五户人家比邻而居的长度,它在造字之初是一个量词。 相似文献
19.
蒋绍愚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55-61
汉语中五味的名称,上古是“甘、苦、辛、成、酸”,后来变成了“甜、苦、辣、成、酸”。除了“咸”古今义没有变化,没有引申义外,其他4个词的引申义古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任连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47-50
文章选取《说文》中6个表示头部名称的形声字,从该字的源义素是声符字的本义和源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三个方面,通过声符系联,得出各个字本义与源义之间的关系,力图为科学汉语字源学的建立提供经过系统整理的文献材料和论证阐释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