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夕相关,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2.
祝寿送寿联是我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的文化习俗。为人祝寿,特别是为有较高品位和学识修养的人祝寿,送上一副贺寿联,既表达撰联者的祝寿心愿,同时也对寿星的生平业绩、道德风范予以肯定和赞  相似文献   

3.
近查江西大余(古为南安府大庾县)赤石《叶氏联修宗谱》,发现黄庭坚《题赠叶氏世家》诗二首、《赠叶梦得》诗一首。又查有关黄庭坚的诗文集和宋诗集,均未发现有记载,经考证,确系黄庭坚散佚的诗文。  相似文献   

4.
诗词联句题赠属于社会交往的范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交际唱酬的一种高雅形式,其内容多为自勉、共勉、言志、抒情、议论、治学、警世等等,属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小部件"。高晓声的题赠,意到笔随,自由发挥,不拘一格,生动活泼,充满幽默和智巧,而且大多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借题赠的诗词吐露心曲,在言外之意中跟朋友作深层次的交流沟通,既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又真善美雅,富有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5.
古夫 《山西老年》2008,(7):60-60
"人生不满百,逆境常八九"。在这种情况下,如能面对现实,及时调整心态,"提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对自己来点自嘲,就能化解矛盾,平衡心理,从而把自己从烦恼、消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就能获得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老先生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博学多才,使读书人崇敬不已。"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的名言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这位"怪"先生为自己六十寿辰撰写的一副寿联,知之者不会很多。这副联很长,共104个字,笔者新近偶然获之,拜读之余,竟觉是一份养生修性杰作。在此抄录于后,供我们老年一族闲暇时赏阅,可能有所受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儿孙们自会有他们的福份,不要为儿孙操劳甘当马牛。人的一生不到一百岁,却常常为千年后的事担忧。今天有酒今天就饮个大醉方休,明天有愁事明天再去考虑好了。  相似文献   

8.
正对联又称对了,足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组成,一般贴于门、厅堂等处,可分类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和存联等。据说,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作为一种小型的文学艺术形式,自诞生后,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日本友人富藤惠秀致函祝贺,他在函中写道:"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是和中  相似文献   

9.
《毛仙翁赠行诗》是一部小型诗集,涉及韩愈、白居易、元稹、牛僧孺等中晚唐22位重要作者,关涉问题极广。诗集内容为杜光庭伪造的可能性不大,纂集者也不是杜光庭,杜只是在集后缀写了一篇《毛先翁传》。诗集是否伪托,难有定论,客观地说,朱金城先生的话相对恰切,即"亦非尽伪作"。该集很可能纂辑于晚唐五代,但可以肯定,至迟在北宋初已开始流行,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毛先翁赠行诗》把中晚唐重要士人与一位道士交游题赠的作品纂为一集,这本身极具深意。通过《赠行诗》编次结构和内容的探讨,可以管窥中晚唐党争的复杂过程及中晚唐"尚奇"、"嗜怪"文风的形成。毛仙翁其人除了《毛仙翁传》的记载,鲜有其他记录,但也不是凭空想象中人。  相似文献   

10.
清代联学大师梁章钜秉承师说,认为楹联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肇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实际上,唐代才是楹联的真正产生时期.楹联产生于唐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梁章钜还对应制联、庙祀联、寿联、挽联、切姓联及集句联等楹联子类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专家经过初审、复核等严格的推荐程序,最终确定959个家庭入选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并于不久前公布,红色作家余玮(余玮系本刊"多产"作者。——编者注)家庭榜上有名。此前,该家庭还获评为"北京十大书香家庭"。中国作协原党组副书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得悉余玮家庭入选全国"书香之家",欣然题赠:"人生因为书香而美丽。"  相似文献   

12.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常见的有春联、寿联、门联、堂联等。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又称“六相”,分叙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元散曲中大量出现的"窝"意象是文人用来表达自己人生情怀的独特介体,其中既通过对自然的赞美以及世俗的厌倦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的反思,也通过对自由生活的陶醉以及对名利的否定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但是这种表面上的消极避世背后却蕴涵着积极的意义,"窝"意象的呈现不仅体现出文人避难的被动性,更显现出文人的隐逸空间向内宇宙开掘的特征。被迫疏离传统的他们却在山水林泉的淡泊中了悟了人生的另一重真谛,继而在无限大的心灵宇宙"窝"中为精神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家园。  相似文献   

14.
《老友》2014,(1)
正人到六十满花甲。有人说,六十不算老,花甲作花年。也有人说,六十是雪中红梅,人生的第二青春。还有人说,百岁皆花期,六十又逢春。这些话表达的都是老人"壮心未与年俱老""老树根深更著花",一切"从头开始",开创人生第二春的雄心壮志。"从头开始",意味着不满足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就,要超越自我,再创佳绩,让人生更精彩。以中外成功者为例:牛顿在发现第一定律后,接着又发现第二、第三定律;莎士比亚成功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后,再创作了《哈姆雷特》;陈景润完成"1+3"论证后,更痴  相似文献   

15.
人活在世上,谁都会面临生、老、病、死,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74岁时,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衰老到了70岁。考虑到  相似文献   

16.
残缺的完整     
世上本没有绝对的完美。尽管有时候残缺令人遗憾,它却丰富了你的生活,让你得到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我的大学四年,难称完美,却足够完整。"逃课大军"中的一员记得刚进大学时,有一位学长曾对我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不能称其为大学生活。当时我对这句话还  相似文献   

17.
人老了,有时还真应了那句老话,“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本来今天活得好好的,:印突然担忧起明天的事,预支忧虑,心情立刻晴转多云。周老师退休金2000多元,忧虑起今后老了一旦遇到点为难的事,哪里弄钱养老呀?  相似文献   

18.
迎春花是春天的信使。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多有赞美之词。"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韩琦的《中书东厅迎春》,道出了迎春花的可爱之处。率先在严寒中绽放的第一朵花,是这世上最美  相似文献   

19.
《秦梦记》主要是描述梦境中的"我"因没有遭逢明君圣主而郁郁不得志的经历,写的是秦国梦,也是秦地梦,是秦国梦与秦地梦的叠加,是梦幻与现实的相互映照,是作者为官长安终被无辜放逐的人生噩梦的曲折表现。主题是通过对梦中君主的不满发泄对现实皇帝的不满,藉梦中怨愤以摅写现实怨愤。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获得巨大成功。12日温总理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池田大作先生,题赠"慈航创新路,和谐结良缘"的条幅。池田先生赠诗一首:"春风应时樱缤纷,春霖迎来一贵人。融雪破冰志坚定,温文儒雅又亲民。知难不难迎难上,言信承诺行必果。同一世界同一梦,和谐社会喜春晖。"池田大作先生是我校名誉教授,我刊委托我校正在创价大学访问的阮毅博士,约请他撰稿。现将池田先生文章(原题为《致词》)刊载于此,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