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唐小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3):78-83
受文体和资料零散的影响,学界在唐代赋学思想研究领域深入探讨得不多,更遑论对唐代赋学思想的整体把握。唐代赋学思想在人们直观印象上显得相当贫弱,而实际上却比较丰富。其赋学思想发展脉络从时间上看呈明显的阶段性,主要可分为初盛唐、中唐、晚唐等三个阶段;从内容上看,初期重在历史批评,中期形成古、律之争,晚期讽时赋学思想凸显,总体上是以尚用的功利批评为主。其整体风貌和发展脉络是比较清晰的。 相似文献
3.
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8-112
以往语言学界对中动结构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分析,多数是从组合关系入手,在句法结构上将其分为典型的和非典型的。而从认知视角进行动态研究,由聚合关系入手,中动结构可区分为类指与定指两种类型,与之对应的语义变化、语用差异以及在隐含施事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定指中动结构表述在特定语境下,具象的客体主语在动作过程中的属性或状态;只有类指中动结构才有类属性、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此分类方法颠覆了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的中动结构的类属性特征以及表述普遍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6.
杨宏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0-73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中国以往的封建社会形态不同,中国社会在这个时期一方面具有自身的封建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殖民主义的特点。“租界”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在破坏中国原有农业社会基础和形态的同时,还带来或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以及思想。其中,“租界史学”可以被认为是这种新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体现。把握“租界史学”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和特点,对史学理论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大忠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5-9
《郡斋读书志》的小序体例较为独特,它采用了与所属类目的第一部书的解题相结合的方式,这在目录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在《读书志》某些有小序的类目中,还存在着与《读书志》小序体例完全相同的更小的类目。这种类中有类的体例,解释了《读书志》小序体例的成因,在目录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卞东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0
《诗人玉屑》是南宋最后一部诗话总集,也是研究晚宋时期诗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诗人玉屑》版本众多,中国国内的版本主要是20卷本系统,而日本和朝鲜的刊本则为21卷本系统。日本正中元年跋刊本是目前最早的21卷本,也是连接中国版本与日韩刊本的纽带。其底本来自于宋本,是最接近原本的版本。朝鲜本亦是以其为底本加以刊刻而成,日本宽永本又是朝鲜本的翻刻本。《诗人玉屑》在中国刊印不久就东传到日本,它不但为日本带来了中国本土流行的宋代诗学,而且因其具有诗歌创作指南的性质,故从日本中世时期到明治时期多次刊刻,成为诗学教科书,在日本流传颇广。随着域外汉籍研究的进步,对《诗人玉屑》的重新校勘也应提上学术日程。 相似文献
9.
王丽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类词组合是现代俄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对类词组合的特点、语法特征和句中功能进行了浅析,并着重描述了组合在形态、语义、语音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对类词组合与词组和成语的异同作了适当对比。文中所选的例词、例句对正确理解使用类词组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4-109
通过电子语料库和牛津英语(历史)词典电子版(第二版)考察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导致其出现和发展的语言内部机制和动因。结果显示,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起源于反身代词类作格句;复合反身代词系统的确立和典型中动句的发展是导致16世纪英语反身代词类作格句发生重新分析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语言的类推机制,则是17世纪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中的动词类型从作格动词扩展到及物动词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1.
来洁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3,(4):70-73
朋友高萍,在新疆出生,生活了二十多年,来到上海读博士,认识了我。我才有缘成为她的同窗同舍,看到她的作品。1、三五知己,随遇而安她是擅长找寻的人。与其独自一人困惑和烦恼,她宁愿选择积极去寻找相投的人和快乐的事。草地上的漫漫而谈,花园街巷的聊天听事,小吃摊上的胡话碎语,组成了她闲扯的散漫约会。我有幸总能陪她一起乐 相似文献
12.
13.
张高远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119-128
非施事类-er名词与中动句具有结构及语义相似性。两者组构方式虽然不同,但均含"非施事性实体"与"动作过程";两类结构牵涉的实体均含"助益性"意义;两者均隐含"允让"情态。"助益性"意义是动作过程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允让情态"则是非施事性实体与动作过程之间的一条"结构纽带"。此即两类不同层面构式所以对应之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15.
王红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58-61
现代汉语中的相继和交替这两个副词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分析相继和交替的语义所指向的对象,考察这两个副词的可替换度以及替换前后的语叉变化,列出包含这两个副词构成的状中结构中的中心谓语动词的小类及其情状意义的差别,可以说明相继和交替的语义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陈敏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77-81
本文认为,粱启超在早期和后期所持的文化现实际上具有一致性,这种理性的中西文化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他反时西学中源说,承认西学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他反对全盘西化的文化取向,而认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由此,他力图寻求一条中西文化化合之路,构筑一种人类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林国治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31-35
类安全作为一种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安全,是建立在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共生性为理论基础,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织凸现为现实依据之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正是在适应时代发展以及类安全要求中,以建设和谐世界作为类安全的范式,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湘西巫傩文化与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浓郁的巫傩文化中, 成为驱逐瘟神赶鬼,沟通人与神的语汇。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湘鄂渝桂边土家族武术与巫傩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何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39-43
沈从文价值取向呈动态特征。湘西独特的文化精神,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采借下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理解前见,渗透进了其文学活动中,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相对论思想,对各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走向对湘西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解读,实现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融合,使创作视野不断突破,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后,提高到创作晚期的对人类整体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20.
何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6):14-22
沈从文文学创作和文化书写活动的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文化思考的文学文本,二是用文学手段写成的文化文本,即民族志文本;二者共同指向对湘西及现代都市的文化思考,两类文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志特征。沈从文民族志书写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其在跨文化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相对主义文化思想以及与文化的内外部视域的结合,这是沈从文在表达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文体实验的必然结果。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志特征与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特征的结合是沈从文文化思想、审美思想与艺术思想及其表达在中国现代独立特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