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对儿童尤其对孤儿的关注不单是儿童福利机构的责任,更是整个国家、社会以及每个个人的责任。对孤儿的关注也不止是救济,而是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基于此,我们到乌鲁木齐市SOS儿童村和儿童福利院做了这次调查,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发现艾滋病到现阶段的二十余年时间,艾滋病已经给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也给这些国家的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包括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儿童和艾滋孤儿。如何有效保护而不是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尤其是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和政策,加大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高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偏见,给予他(她)们尤其是儿童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孤儿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在社会理解和宽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深入了解,艾滋孤儿的生存状况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艾滋孤儿是随着艾滋病的出现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面临着家庭困难、社会歧视等现实问题,艾滋孤儿成为社会中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探讨艾滋孤儿面临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尚未能够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进而建立一定的社会心理关怀模式,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满足艾滋孤儿的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文章通过对艾滋孤儿的实地调查,了解艾滋孤儿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处境,分析艾滋孤儿的需求,探讨建构艾滋孤儿社会支持系统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儿童的义务教育与儿童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就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汉代社会福利诸形式包括对孤儿的抚养救助。执政者多有对“孤”赐帛、赐粟的政策,法律也有关照“婴儿无父母亲属”者的规定,民政事务中的“慈幼”原则也要求“养孤”、“矜孤”。当时民间对孤儿承担了一些抚养责任,而亲族成员的相应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无子的家庭也可以依照法律收养孤儿。这些情形都对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主要由政府向孤儿等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医疗和教育保障,存在保障对象狭窄、责任主体有限、内容层次低且项目单一的问题.未来的保障制度设计应将保障理念从小福利转变为大福利,秉持适度普惠、多元治理、需要为本、预防发展的原则,将保障对象扩大至因家庭保障功能折损的儿童,建构多元供给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基于需要开发组合保障项目包裹,划分困境儿童的困境等级以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相对应的支持性、补充性和替代性服务.为实现上述设计,需要政策、财政、长效服务机制和人才建设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孤儿家庭支持功能缺失直接影响到孤儿的心理健康及其正常的社会化过程,这已成为地震孤儿救助实践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以增强孤儿内在心理动力机制和外在促动条件为根本点的孤儿心理援助策略,是针对当前玉树地震致孤儿童安置模式的理性审视与创新研究的结果,它顺应了孤儿心理及社会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阿诤 《社区》2005,(13):22-22
近来,一个在社会上被称为“社区孤儿”的未成年人群体的“监护权”问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儿童福利”的问题,但首先要解决的却恐怕是“社区孤儿”的法定权利的问题。在《民法》中,明文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而“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㈠祖父母、外祖父母;㈡兄、姐;㈢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同时,《民法》还规定,“对担任监护人有争…  相似文献   

9.
河南兰考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孤儿流浪儿童的极度关注,出现各异的声音与观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建构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民众的强烈社会诉求,作为最弱势人群的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建设议题。分析描述我国弱势儿童福利服务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今后我国弱势儿童福利的发展途径,不仅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回应民众关切,落实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特殊境遇和特殊经历的儿童群体,如流动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群体、流浪儿童群体等,学术界都倾注了不少的精力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就笔者所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而言,留守儿童问题也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则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仍存在着研究的盲点,这阻碍了留守儿童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1.
流浪儿童福利是我国儿童福利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1980—2013年相关流浪儿童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流浪儿童福利发展分为萌芽、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并呈现由慢到快、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特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流浪儿童福利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随着儿童福利时代的到来,流浪儿童福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静态福利效应,以建立的“竞争驱动”模型分析了动态福利效应,指出这些福利效应都是潜在的,要依赖于一些特定的约束条件才能实现,并且这些约束条件的消除程度决定了能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中获得收益的多寡程度,最后依据中国的现状,从金融企业、行业和政府3个方面分析了这些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产业规制应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权利是社会福利最主要的部分.规制者不能仅从产业利益出发,维护企业利益而牺牲广大消费者利益,这样不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以手机漫游费为典型,讨论消费者权益保护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产业规制中存在的不足,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提出了手机漫游费挤占社会福利的"坚冰"应早日打破,提出了保障社会福利健康有序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孤残儿童福利与服务水平提升,有赖于服务机构基本硬件设施的改善。福利院作为向孤残儿童提供福利服务的主导性福利机构,其服务水平改善受到技术及管理等子系统变化的影响。研究以新型兰州市儿童福利院为分析个案,运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并证实在宏观政策给定的条件下,硬件设施是影响儿童福利院服务水平的关键性微观因素。同时,硬件设施提升之后,以管理、员工精神状态等方式表现出的软件设施是促进硬件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学者倡导的“混合性社会福利”的观点,对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的社区福利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必须依靠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依靠村级政权的有效引导,依靠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6.
从福利治理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留守儿童侵害预防与保护问题,发现留守儿童侵害预防与保护工作存在多元主体发展力量不足、顶层政策设计和权威机构缺位、多元互动机制有待建立健全以及福利传递未到位的问题。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同时,重视发挥家庭的作用,调动学校和农村社区力量,倡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营造多元主体合作互动的机制,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国内外儿童福利及福利政策的差距,来探讨未来儿童研究的行动定向.儿童研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行动问题.在反思我国儿童福利政策不足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儿童问题的行动定向研究,发挥儿童行动定向研究对福利政策执行的监督作用,为政府出台儿童福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社区是社会福利制度得以落实的基础,是社会福利服务的最佳载体。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在农村的实现,有赖于农村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构建。我国农村社区福利的发展与完善,将在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框架之内,从目标、政策、保障等方面着手构建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以不断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走社会化、多层次、适度普惠之路。  相似文献   

19.
踏入21世纪,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阶段.因此,如何面对及处理日益复杂和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势必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国家从1986年开始就一直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相关部门自1998年之后也相继出台了多条政策法规,希望能够鼓励社会各力量积极参与到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中去.笔者根据福利多元组合理论,对城镇老人院的供给主体进行分析,配以广州为例,从而试图揭示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一方面固然能够使更多经济有余力的老人有机会享受院舍服务;但另一方面却有可能排斥一群缺乏家庭供养、经济能力未必是最差但却无力支付"市场化"价格费用的老人进入老人院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引起了一场"社团革命",同时引起了公众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广东番禺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的成长道路为例,尝试分析在目前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不对等关系,由此追寻在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的特色和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在中国仍以国家中心主义为主的福利模式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对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我国非政府组织必须与政府建立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