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环境及其危机意识入手,论证了生态经济观认知逻辑的起点,阐述了资源忧患的经济本质及其为生态经济观赋予的科学使命.文章指出,生态经济观的形成有望摆脱传统经济观念的窠臼,从而构建出谋求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认识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基本要义,把握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重大价值,明确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实践路径,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形态提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混合型经济、适度增长、绿色工作道德、安全科技、民主经济是生态社会主义经济观的主要内容。其 产生既有社会背景,又有理论渊源,对科学发展观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人学基础,生态文明的人学基础是生态-文化人。相对于渔猎文明时期的自然人、农业文明时期的政治人、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知识文明时期的文化人来说,生态-文化人是人们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知识作为时代标志的要求。生态-文化人应具备六大基本观念,即整体论的生态-人-社会的世界观,生态知识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公正观,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生态-文化人理论丰富了人性假设理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缓解当今人类的文化危机;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右玉模式从多方面实践了生态社会主义对绿色社会的合理构想,并从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文化观三个维度丰富了其关于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主张。作为一种绿色思潮的生态社会主义和作为一种县域生态建设范例的右玉模式,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必将对建设美丽山西产生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文明时代产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作用的生产技术方式、经济活动而形成的,最终也需要通过生产技术方式的选择来克服,但人们不应简单地认为,它可以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仅仅利用技术生态化的途经得以解决。新的生态文明以地球生态过程的健康持续为根本前提,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非物质增长的经济观,由此势必要求人们在生态伦理的制约下来实现以此相适应的生产技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包括生态哲学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民生观以及生态生活观等内容,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学的兴起、繁荣及其蕴涵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广泛传播,增强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态政治的兴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先导,而且为人们指明了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生态经济道德何以可能?最根本的社会基础和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相辅相成和相互凭借的趋势及其道德上的要求。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和原因是生态、经济、道德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彼此融合的时代要求。第三个原因则是生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及其道德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态美为主题,研究生态审美的范畴和人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感享受,以及生态美的创造、发展及其相关规律的学科领域。生态美则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和关系,是和谐生态关系、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生态服务和生态价值的综合体现,是形式美、关系美、过程美和功能美的有机统一。在相关概念诠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美学理念在生态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作用的观点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内涵深刻而丰富,既涉及哲学自然观问题,又涉及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发展的价值观、发展的伦理观、发展的人学观等,因此,要想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按照这个思路,论文围绕生态自然观、融洽人际观、生态经济人学观等方面展开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透视。  相似文献   

12.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走出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引入绿色GDP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县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生态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辩证思想,确立了科学的自然观,为当代中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正在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发展生物经济,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必然对循环经济立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循环经济的立法创新上就是:在立法理念上坚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人生观和科学文明的发展观;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构建中,就是以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为基础,在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客体以及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构建中注入生态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其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结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当前,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实行绿色设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加强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立绿色GDP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系及其内在逻辑,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依据。论文主要从党的文献角度对相关观点进行了理论梳理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经济与生态协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建设"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导;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正能量是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能量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创新性、实效性、协同性、永续性等特征。集聚科学发展正能量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努力夯实经济根基、开创清明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不断集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源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以生态世界观审视我国学校德育,不难发现存在着一定的生态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为了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学校德育进行生态性建构,确立生态德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