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瓶颈,有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往往感觉力不从心,而且,许多学生对于作文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我针对这类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作文故事化的改进策略。即以"故事"的方式记录生活、以"故事"的方式点燃思维、以"故事"的方式放飞心灵。  相似文献   

2.
"备故事—叙故事—解故事"构成了叙事说理在实践中展开的动态过程。"备故事"聚焦于对现有故事的挖掘、整理和再创造,以获得符合教育需要之故事;"叙故事"致力于通过勾画轮廓、深度描写和凸显矛盾等技巧灵动具体地呈现故事;而"解故事"则借助于以事推理、就事论理和寓理于事等形式,实现事理结合,有效通过故事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3.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以"人性"为突破口,以放弃"高调"为由消解了"赵氏孤儿"故事中蕴含的"忠义"和"诚信"母题,力图给这个悲壮的"舍子救孤"故事以合理化的诠释,最终将其转化为"人性如何向善"的故事。但是,这个志在昭示"人性"复杂性的故事,却仍然没有摆脱"复仇"的模式,使得电影的颠覆是不彻底的,由此而带来的价值观也是暧昧模糊的。  相似文献   

4.
《豆棚闲话》以"豆棚"这个空间为主线,通过描写豆棚里豆藤的生长来展现时间的变化,以乡间各样人式为主角,在"豆棚"空间下以闲话的形式讲述了十二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在这些相对独立的故事中,叙述者不再单一且叙述视角不断转换,故事中套故事,展现了三维立体空间,形成了一个宏观的故事隐形框架。文章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出发,分析了《豆棚闲话》叙事结构所展现的独特的叙事技巧,并及以作者解构的历史人物形象和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为基础来分析故事中的隐含作者。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包公故事在民间传播的模式及特征,采用了文献梳理、归纳、统计等方法,结论认为以包公为中心对众多故事的改编、附会与整合,包公故事不断被改编以建构"新内容"。包公在不同时代"接力式"的传播中为实现叙事的话语参与,减少传播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增殖以参与价值建构,也存在着与谣言传播类似的传播特征: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合理化等传播规律支配。源故事中不合理的生活逻辑细节在传播过程中将不断寻求合理化。包公故事的传播揭示出"公共知识"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6.
西西,香港文学现代派的代表作家。在她的文集《故事里的故事》中,收录了多篇"故事新编"型的作品,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这些重写经典故事的作品均从叙事视角的方面对原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而其中的三篇,则是在视角改编的基础上,以戳破虚构的"元虚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透过这种"元虚构"手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关照、理解西西重写故事背后蕴含的"反省"意图以及"拆解"、"重构"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能看到在后现代语境中小说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对自我进行突破与革新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英雄杀嫂"故事多借助英雄在"酒与色"、"江湖与家庭"、"兄弟与妇人"等多元选项中做出既合乎江湖规则又合乎伦理道德的选择,以确立英雄在江湖中的地位,为此,作品往往以丑化妇人,杀死妇人作为叙事策略。金庸在借用这一故事类型的同时,也必然地沿袭了故事所传达的主题,这是作者无法自主的。金庸对这一传统母题的创造性改造主要表现在叙事时空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方法,对崔护"人面桃花"故事做个案研究。首先梳理这一故事在历代诗评、小说、戏曲中的文本流传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故事的演变轨迹,并进一步从题材和意象互动的角度,阐释桃花意象在推动故事传播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西部,"老鼠嫁女"故事和民俗风习遍布山乡,自成体系,它是民众生活、文化传统和地方知识的结晶和映照.本文以"老鼠嫁女"故事为中心,兼及其他的鼠故事,从叙事类型、文化要素和信仰主题等方面剖析鄂西"老鼠嫁女"故事的风格与特征,及其在民间知识谱系当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货币是应人类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人类创造这种工具的目的在用其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货币交换也是一种游戏,人们几乎在开展货币交换时,就在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李白深刻揭示货币运行的规律,并遵循交换的"游戏" 规则,从多方面利用货币为人类服务:或充分利用货币的使用价值以福利人;或积极发挥货币交换的职能作用以愉悦人;或努力促进货币循环流通的运动以激励人;或深刻揭示货币充当等价商品的本质以沟通人.  相似文献   

11.
《太平广记》是北宋官修的四大书之一,其书五百卷,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广泛采择汉至五代的小说家言,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小说资料。在诸类之中,"感应类"是仅两卷篇幅的小类,其中多有唐代感应故事的记载。感应类故事以数量不能和其他大类作比较,但重要的是感应故事归为一类后,为我们研究唐代"天人交感"思想提供了对比参照的资料。本文以《太平广记》记载各类唐代"感应类"故事为主,从而对故事所蕴含的唐人的"交感"思想作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展唐代历史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晏子春秋》是后人托名晏子而创作的战国作品,它所展现的多是经过"改良"的晏子思想。儒家在晏子故事中阐释"礼乐"以及"事人、知生"的思想;墨家以晏子故事阐释"节用""爱人"等思想;纵横家将晏子故事融入游说的揣摩技巧。但这些作品并不意图对某家学说作深入剖析,而是结合相关思想创作出具有现实政治目的的议政作品。《晏子春秋》的创作者是在借晏子故事而模拟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3.
传统"英雄杀嫂"故事多借助英雄在"酒与色"、"江湖与家庭"、"兄弟与妇人"等多元选项中做出既合乎江湖规则又合乎伦理道德的选择,以确立英雄在江湖中的地位,为此,作品往往以丑化妇人,杀死妇人作为叙事策略.金庸在借用这一故事类型的同时,也必然地沿袭了故事所传达的主题,这是作者无法自主的.金庸对这一传统母题的创造性改造主要表现在叙事时空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14.
以"至情"为主旨的穿越故事不断发展,因其时空矛盾产生的特定戏剧性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文学作品中以"至情"为主题的穿越故事的矛盾冲突不断演变,从近世一直延续到当下流行的小说和电视剧中。这些穿越题材的故事对于"至情"这一主题强调越来越深,对于人性的挖掘也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有一种集体共享型故事,它形成于叙事的"公共领域",历代相传,"白蛇传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个案。这一类型的故事内含着人生的某个典型情景和生存困境,也寄托着某种深刻的文学喻示。在集体共享的过程中,它被反复重述,也被反复释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在重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时总会或多或少地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问题意识去重新阐释故事的要义;一次又一次的重释,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对某个历代必有的人生问题的体认,故事中所内含的某个生存难题在人们的反复释读过程中呈现着动态而微妙的变化。故事的"重释",使我们看到了民间思想的活力,"重释"后的故事焕发着新的叙事魅力。集体共享型故事正是在多次的"重释"中一步步深入人们的心灵,汇入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冰姑娘》是安徒生童话里具有丰富意蕴和一定深度的故事之一,却一直较少被人关注。故事以阿尔卑斯山麓的冰河为叙事起点,讲述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之子"洛狄的命运故事,呈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难离的种种关系甚至恩怨。故事里自然作为独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开放式、对话式的。"自然之子"洛狄一面与自然相亲相谐,一面与严酷的自然不断展开较量,最终以融入自然的方式回归了"冰姑娘"的怀抱。另外,故事里穿插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也进一步深化了生态内涵。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交换本质——交换哲学观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陈代谢"即"生物体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生物共同的生存特征。共同生存特征反映共同的本质特征。因此,从生物学立场看,人类本质不是定义而是定位的问题。其一,所有生物都是在交换中诞生、生存和进化的,生物的本质皆交换。其二,生物在交换中的诞生、生存和进化,反映交换中蕴含着生机,这就是选择。选择能力反映交换能力,决定一种生物在生物圈中的进化位置,交换的生机在选择。其三,植物是被动的选择,微生物是半被动的选择,动物是能动的选择,能动即智慧。一般动物只有"量思维"智慧,只能进行直观的"量选择";而人类还具有更高的"数量思维"智慧,人类因而创建了数学,数学即创造性的选择之学,支持着人类的超本能、创造性的选择,人类的选择最智慧。高智慧、超本能、创造性的数学选择方式,是人类交换本质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6,(3):58-61
如何讲述故事是作家共同面对的题目,迟子建的中篇小说《晚安玫瑰》、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借助"玫瑰""群山"意象,编制出了两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前者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城市的爱情,这样的故事犹如夜晚绽放的玫瑰:美丽、优雅而孤单,而后者的故事发生在小镇的深处,那里人物众多,有着各自的苦恼与快乐。从描绘"玫瑰"到图画"群山",迟子建以意象的流转讲述着中国故事,她以小说的方式捕捉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呈现出故事的传奇性与民间性以及小说叙事的诗意化。城市与乡村、历史与现在、传奇与爱情构成了迟子建笔下丰饶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诡异、传奇、流言与人情,并且还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老虎母亲"型故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著名民间故事。从故事分布状况看,汉族和朝鲜族的"老虎母亲"型故事都覆盖其全域;从故事的形式上看,汉族的"老虎母亲"型故事属于"惩治"型,朝鲜族的"老虎母亲"型故事则属于"日月由来"型;在文化意蕴上,汉族的故事体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和善必胜恶的乐观精神,而朝鲜族的故事则表现出基于固有巫俗信仰的"神人相通"、"通神求生"的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