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统治者征服东北各民族之后,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编入布特哈八旗(以下简称布特哈各族)。布特哈为满语,即打牲之意。由于清皇朝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掠夺,引起布特哈各族人民的无比愤怒和反抗,尤其达斡尔族人民的反抗。齐三告状便是其中一例。本文根据《齐三告状》①一文并参考有关史料记载,对齐三告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楚勒罕     
楚勒罕清朝统治者为了征收打牲部落的貂皮所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定期交易市场。每年农历五月在齐齐哈尔城附近举行。到市场交易的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外,还有附近蒙、满、汉等民族。届”时,由黑龙江将军、布特哈总管也率领大小官员前来挑选所征收的貂皮和贱价强...  相似文献   

3.
布特哈总管衙门与鄂伦春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特哈总管衙门是清朝管理黑龙江上中游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人民的专门机构,由于资料的匮乏和缺乏专门的研究,有些基本史实至今没有搞清楚,诸如建立时间、隶属关系、废除时间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根据历史记载和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对布特哈总管衙门作一简单探讨,并进一步论述它对鄂伦春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初 ,由于沙俄的入侵 ,黑龙江流域索伦部的鄂温克人南迁到嫩江流域。清政府将嫩江流域的鄂温克族编旗设佐 ,由布特哈衙门管理 ,令他们披甲驻防、贡纳貂皮、进行渔猎牧垦。在与满族、汉族及达斡尔族等的交往过程中 ,嫩江流域鄂温克族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鄂温克族精于骑射 ,清政府常常抽调他们出征作战 ,于是“索伦劲旅闻天下”。长期征战虽然给鄂温克族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但他们在清代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进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5.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位子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因境内有莫力达瓦(达斡尔语,意即马形的山岭)而得名。自治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达斡尔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全旗除达斡尔族外,还有蒙、汉、鄂温克、鄂伦春、满、朝鲜等民族,共有八万二千五百七十二人,其中达斡尔族一万六千二百二十八人。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初达斡尔族的出名首领巴尔达齐,在一些历史传说和著述中,都有所谓他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惩处。日人池尻登的《达斡尔族》一书在谈到过去达斡尔族社会中产生奴隶的原因时,即说:在康熙时代,巴尔达齐“不顾皇帝给予的厚遇企图背叛,帝愤怒已极,乃杀戮其血缘三族,对他六族赐予‘世世代代为达斡尔人做奴隶’的身份”。在布特哈达斡尔族中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8.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东部,大兴安岭东麓,嫩江西畔。全旗总面积约 1.1万平方公里,人口 30万,由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蒙古、朝鲜、满、回等 17个民族组成,其中达斡尔族约占全旗总人口的 10%。   1946年 1月 11日,莫旗获得解放, 1月 15日建立人民政权——布西旗 (3月 27日改称莫力达瓦旗 )政府; 1956年,达斡尔族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 1958年 8月 15日,成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自治旗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古老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代布特哈八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在祖国东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布特哈八旗进行管理,实行这种制度对这些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布特哈八旗的建立时间、实行八旗军政制度的原因、布特哈八旗的特点及其对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鹰,是达斡尔民族的吉祥物。雄鹰展翅翱翔,搏击万里长空,象征着达斡尔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在嫩江之滨、大兴安岭东麓的莫力达瓦 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位被人们广泛称颂的雄鹰般的人物——自治旗旗长孟志毅。   1952年,孟志毅出生在嫩江岸边的一个达斡尔族干部家庭。“文革”中,孟志毅的父母由优秀的民族领导干部变成了“走资派”而遭批斗,年仅 14岁的孟志毅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黑帮”子女,被迫离开学校到本旗的哈力图大队插队。这里的父老乡亲给了他无尽的关怀与疼爱。正是在这个达斡尔族聚居的村落里,…  相似文献   

11.
达斡尔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并发展了自己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达斡尔族曾先后与多种民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和交往,由此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又先后吸收、补充和融和了部分其它民族的某些文化成分。因此,达斡尔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为对多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性。诸如曾与达斡尔族命运与共的鄂温克、鄂伦春两个民族的狩猎文化、以游牧著称于世的蒙古民族的畜牧文化都曾对达斡尔族文化产生过影响;尤其是16世纪达斡尔族归附满族统治者的管辖之后,更承受了丰富多采的满族文化的全方  相似文献   

12.
布特哈贡貂制度始于天命、天聪年间,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这一制度是一种特殊的赋税制度,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统治管理方式,是巩固东北边疆的有效手段,也是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布特哈八旗贡貂制度使布特哈地区成为朝廷的貂皮供应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统治阶级对貂皮的需求,并有利于保持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和特征,在有清一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麻秀荣,麻晓燕,那晓波八旗索伦人是指清初陆续编入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呼伦贝尔等地驻防八旗和布特哈打牲八旗之内的,以及移驻京旗和远徙新疆编入索伦营驻防的鄂温克人。有清一代,他们曾是满族统治者赖以维系其统治地位的重要的军事政...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我国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全旗总人口为258877人,其中达斡尔族为22609人(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占全旗总人口的8.7%,占全国达斡尔族总人口的24%。在旗内主要聚居于阿尔拉、腾克、仓如奇、哈达阳、西瓦尔图、巴彦等乡、镇。为了了解莫旗达斡尔族的双语使用现状和学校双语教学情况,笔者在1987年7月—8月间对莫旗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面访和表格询问的方式进行,因人力及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仅对该地区不同类型的双语区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下将调查情况介绍并分析如下,谨请各界人士指正。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和鄂温克族是我国东北边陲的两个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在全国有4,103人(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居住状况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族自治旗、莫力达瓦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的逊克、呼玛、爱珲、嘉荫等县。1951年10月1日成立鄂伦春族自治旗,旗府初设小二沟,后迁阿里河镇。鄂温克族全国有  相似文献   

16.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五万二千多人(1958年统计)。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黑龙江省,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齐齐哈尔市郊区较为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亦有少数。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亦曾受到通古斯语言的影响,同时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形成三种土语:布特哈土语、齐齐哈尔土语和新疆土语,互相间能通话。很多人通  相似文献   

17.
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盟的鄂温克、鄂伦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三旗)总面积为89590.5l平方千米,其中草原面积占28.03%,山林面积占60.1%,耕地面积占7.21%,其它面积占4.66%;总人口66.25万人,其中汉族占83.4%,鄂温克族占2.3%,鄂伦春族占0.3%,达斡尔族占6.8%,其它少数民族占7.2%.三旗共辖有47个乡镇苏木.三个自治旗都是1951-1958年相继建立的,已过而立之年.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模式.鄂温克旗是呼盟四大牧业旗之一,畜牧业是他们的主体经济;鄂伦春自治  相似文献   

18.
民族经济的发展,不仅受自然环境、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制约,而且也不可能摆脱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本文认为,达斡尔族的传统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农牧并举、渔猎兼营、商业、采集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同生共存,构成了达斡尔族传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色;这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格局不仅为达斡尔族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渔猎民族实施经济转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探讨达斡尔族传统经济结构的模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达斡尔” (Daur)是达斡尔族人的自称。“达”为“从前”或“原来”之意,“斡尔”为“住处”之意,“达斡尔”含意为“原来住处的人”。达斡尔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过去由于音译不同,在一些汉文的记载中,曾有达古尔、达呼尔、达瑚尔、达胡尔、达呼尔、打虎儿、打虎里、打虎力、达虎里、达瑚里、达呼里、达乌里、达古里、达乌尔等二十多种写法。“达斡尔”这一族称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20.
索伦部是明末清初对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及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个民族的统称,它本非一个民族实体,而是一个关系密切、长期共存的多民族部落集团。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清朝统治者强化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之后,才使鄂伦春、达斡尔族分别从索伦部中分离出来,索伦一词作为族称才留给鄂温克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