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跃平  裴光兰 《民族学刊》2015,6(6):88-94, 121-123
文章以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1991-2014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载文信息为检索内容,通过检测得知1991-2014年以“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共有45篇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全面,涉及面广;二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三是研究领域的多种化;四是研究形式多样化。笔者根据研究内容所涉及藏文的古籍文献保护与抢救研究、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古籍收藏与古籍研究、古籍目录学研究、古籍文献数字化信息服务研究、藏学文献馆藏建设研究和其他与藏文古籍文献相关的研究等多视角对“藏文古籍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以期在展示精华的同时,力图为“藏文古籍文献”研究的深入研究提供可借鉴性的综合史料。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王希恩民族认同是民族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已有研究者论及,但远未展开。本文用意在于说明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关系,因为不少论者把二者等同起来了。一、什么是民族认同“认同”一词,最先为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  相似文献   

3.
“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主义开始在各国被激活,“民族认同”问题也就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本文对近30年来关于“民族”与“民族认同”研究的有关概念、英译、概念间的关系、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并就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今后研究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5.
张翔云  何星亮 《民族学刊》2021,12(11):12-19, 121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本,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梳理中华文化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概况,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动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策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首先对“中国知网”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进行精确查询,逐条查看,去除重复、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后得出43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梳理了431篇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要现状,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发展研究、扩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学科范围与内涵挖掘、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研究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等方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实践策略提供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等方面造成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稳定。民族认同的研究成果对多民族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民族认同的概念与结构出发,对国外民族认同的测量、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尽管"民族认同"已成为学术界不断泛化的话题,但是,关于何谓"民族认同"还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原生论(根基论)固守民族认同乃血缘认同,还是工具论(环境论)坚持民族认同是地域认同;无论是主张从内涵到边缘的研究理路,还是坚持从边缘到内涵的研究取向,客观民族主义与主观民族主义似乎并不完全对立。那么,如何对待民族认同问题?或许理想的途径是既要从民族认同的源来探求内涵,又要重视民族认同的流,去辨析含义。为此,考察"民族认同"的源与流及其认同变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胡浩 《民族论坛》2006,(10):11-13
民族认同①是民族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建国后受政治气候影响,相关研究一度沉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民族认同研究才得到缓慢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后,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展开探讨,将民族认同研究逐步推向深入。本文拟在综述学者们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民族认同理论综述(一)民族认同概念的阐述民族认同一词中的“认同”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又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关注,如今该词的使用几乎成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利。学者一般认为民族认同是后天形成,并在民族互动基础上发展而成,从未与外族接触过的人是不会…  相似文献   

9.
何群 《民族学刊》2020,11(1):51-59, 132-133
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大多面临如何实现国家社会凝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何一致起来的问题。利用“田野回望”这一认识和研究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无论是作为俄罗斯地理的边缘,还是人文的边缘——图瓦,回望莫斯科,回望俄罗斯,回望中央、核心,在图瓦感受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把脉俄罗斯社会凝聚状况。研究显示,图瓦族传统文化功能依然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大量吸收了俄罗斯文化及现代文化要素;“图瓦族”-“我们是图瓦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意识尚很浓厚,同时俄罗斯国家认同明确,并迫切希望本族、本地区获得高速发展。图瓦个案表明,二十一世纪俄罗斯民族关系的主流表现为民族共生,文化吸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日益一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理论研究新命题,以国际比较视野探讨了增进“国家民族”认同的法国经验,系统分析阐释了法国的民族问题、民族政策与成效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族旅游在中国的旅游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于“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试图探讨民族旅游对于西南少数民族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主义浪潮再度兴起。在民族主义的催生下,多民族国家内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显然,当代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的症候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这一紧张关系?一些民族国家曾经采用过或仍在继续所谓的同化和多元化等策略,前者已经被人民强烈地抵制,后者也凸显出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尝试基于对民族国家实质的分析,结合考察已有的理论范式的不足,并探究一体化的路径,即通过构建国家民族来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中国民族法学研究成果甚为丰富。主要涉及民族法学基本理论研究、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研究、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研究等。笔者对涉及上述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2011年中国民族法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蒋彬  李超 《民族学刊》2019,10(2):57-67, 113-118
选取CSSCI(2017-2018年版)民族学与文化学14种期刊,以“城镇化”为检索主题词,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历史的视角采用分述法和比较法回顾与反思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脉络与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研究成果显著,且研究成果的集中发布时间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文件的颁布时间密切相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发文量最多,达121篇。②以往研究内容呈现为23个知识聚类,概括为人口流动、城镇化发展历程、经济建设、三农问题、文化传承与保护、国内外对比研究、移民安置以及民族地区城镇化策略研究8个大类别。③小城镇兴起与建设、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纵向时间透视,国家力量是城镇化推进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回顾了《广西民族研究》自1985年创刊至2015年第6期总共126期发表文章的数量、类型、特色、亮点、基金占比、学科分布、作者状况及学术机构分布等总体情况,从中图分类号和关键词检索的角度分析了《广西民族研究》刊发的论文内容,并从全文、主题词、篇名、摘要、关键词检索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学术性文章的内容;文章还从论文被引、被转载(摘)及下载、浏览等情况评述了《广西民族研究》创刊30年来所刊发的文章的学术影响;文章最后讨论了学术刊物的质量问题,并对《广西民族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吕钊进 《民族学刊》2021,12(9):17-27, 115
“文化多元”和“政治一体”之间的逻辑张力被认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主要挑战。多元化和社会团结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民族国家建构的普遍过程。作为对国族认同危机的回应,文化-政治二元论在很长时间内主导了西方民族认同研究,构建了一套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在该话语体系中,民族是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定地理范围内具有政治意涵的共同体,而族群是由血缘和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界定的人群。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重合,具有内部的同质性和稳定性;族群却被认为可能给民族认同的稳定性带来挑战。发端于“文化转向”的边界建构范式和以行动者为中心的认同情境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代性话语。在边界建构范式中,民族和族群认同同属一个分析范畴,本质上都是自我和他者间边界塑造的社会过程,是通过意义赋予实现的。身份认同建构既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到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限制。认同情境论的主张是,身份认同的构建受到不同情境的制约。边界建构范式和认同情境论有助于我们跳出现代性话语框架下的政治/民族-文化/族群的二元论,对我们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特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昊 《民族论坛》2010,(8):35-35,61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向心心理,是更高层次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贯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其实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侵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探讨的重点话题,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理论的拓展和创新.民族和认同两者的概念探讨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双重属性;民族认同可划分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四个层次.重视民族认同理论,对解决中国当前民族问题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共生共荣发展提供了现实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表现为个人的归属感以及群体文化结构和集体记忆的延续。在族裔同质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融合,在宪法上体现为人民主权条款。在族裔异质国家,民族认同区分为主权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两个层次,前者在宪法上体现为人民主权与主权民族自决权的统一,成为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后者在宪法上表现为对少数民族主体性的尊重和特殊性的保护。在我国,主权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并行存在,并且主权民族认同度高于国家认同,因此有必要在《宪法》中采用"中华民族"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