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人类文明步入21世纪的第一年,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01年7月21-24日在北京召开,寓意深远!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与21世纪文明走向".这次大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此前,国际中国哲学会已在美、加、德、韩、中国大陆和台湾举办过11次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本次大会名誉主席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大会主席是方克立教授.与会的300多位学者来自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和美、德、加、日、韩、澳等13个国家.与会者的研讨涉及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诸多方面,这里仅就围绕大会主题展开讨论的重要问题和讨论比较深入的问题作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文明格局、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格局以及中国现存的哲学资源格局表明:21世纪中国哲学的大体格局将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流的多元并存局面。一方面,21世纪的中国哲学将呈现出多元并存、融合碰撞局面,在21世纪哲学的百花园中,各派哲学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在众多的哲学流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作为主流哲学出现在21世纪中国哲学的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指导其他流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等教育走向21世纪,除继续协调市场经济法则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矛盾外,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有,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信息高速公路进入高等学校与传统教学过程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投入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概括地论述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与文明走向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作者指出,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文明的伟大飞跃,将成为21世纪世界历史、人类文化与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 12届学术年会 ,具体研讨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格局、新变动 ,提出了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新课题、新任务 ,以及加强新世纪当代文学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推进了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具体研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格局、新变动,提出了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新课题、新任务,以及加强新世纪当代文学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了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科技哲学的发展将会出现科学化与人化两种不同的趋向;计算哲学将成为21世纪最具时代特色的科技哲学的典型代表,而认知转向则会成为科技哲学在21世纪最有影响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中国风俗文化进入理性思维的时代,它要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宏观,为风俗文化定位,阐释它与政治、宗教、礼法、道德、艺术等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研究范式,促进社会风俗的现代化,重构中国风俗文化学大厦。  相似文献   

10.
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03年8月在瑞典召开。大会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哲学与人类意识资源"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70余人就中国哲学与生态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中国哲学与全球伦理、中国哲学与政治、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教育哲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交叉学科。在教育科学群体中,它是一门分支学科;在哲学群体中,它是应用学科。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教育哲学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利用长期来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当前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发挥哲学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和所具有的概括性、思辨性、预见性、实践性优势,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解决21世纪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主题是与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中西论争的文化思想主题相一致的。围绕着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主题,文化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古今中西的论争.它肇始于近代,延展到当代,提挈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总纲,也制约着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轨迹与走向.哲学对现代化的回应方式有文化保守主义的(以新儒家为代表)、自由主义的(表现为全盘西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现代化的回应方式历史证明是错误的,真正有效的回应方式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包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跳出了中西论争的怪圈,主张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超越了经济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否则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哲学应该以邓小平特色理论为指导,走向现代化这个现实,回答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超越文化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社会,人类文明将进入知识时代。作为知识生产(科研)、知识传播(教学)和知识利用(科技产业)综合体的高等教育尤为各国强调和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发展的第一个百年。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第二个百年,其总的发展趋势是: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转变;教育内容向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空间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教育功能向大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技进步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能否在科技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现代化目标的能否实现.目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法治瞻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法治经历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重要进展 ,从宪政、立法、司法、环保、科技、全球化等八个方面指出了 2 1世纪中国法治面临的主要任务 ,展望了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基本趋向 ,提出了回应挑战的主要法律对策。作者认为 ,经过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 ,中国将在 2 1世纪实现法治理想。  相似文献   

16.
17.
21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初 ,刑事诉讼法学第一次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在中国出现并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革在艰难坎坷中逐步发展 ,包括刑事诉讼法学在内的法学各学科的研究活动都进入了繁荣活跃的新阶段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是历史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份丰厚的馈赠。在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 ,世界多数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相互借鉴、相互接近的趋势日益明朗 ,两大法系之间的法律特别是诉讼法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 ,作为程序法的诉讼法在各国法学研究领域备受重视。国外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成…  相似文献   

18.
2 1世纪 ,中国教育将会出现 :素质教育深化、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地方化、产业化、终生化、网络化、开放性、大众化和非学校化等十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 “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 的奋斗目标, 确定了中国面向21 世纪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一跨世纪的伟大目标, 必须冷静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发展态势, 坚持明确的发展思路。本文从我国的社会整合能力、已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及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追赶 “中等发达国家”之优长; 又从我国发展的起点、社会劳动生产率、资源禀赋、支撑经济发展的实力、国民整体素质诸方面与国际的比较中剖析了中国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之不足, 说明了中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等三大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中概括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当代世界哲学走向,探讨了当代世界哲学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指出其突出表现是主流话语受到挑战,地区问题和民族哲学受到重视,哲学深入到全球化时代的问题之中,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有所增强,中国学者的声音也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