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从女性异化、女性失落的男性中心社会里,寻找到属于她们自己的世界。女性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女性自我世界,即精神世界,女性的主体世界;另一部分是物化世界,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组成,是女性参与的对象世界。女性寻找大致经历三个层面,或曰三个阶段。女性自我世界,整个世界和联系这两个世界的中间层、中介阶段——男性世界。从“自我世界”到“男性世界”再到“整个世界”这一寻找过程中,交织着现代女性对自我的确认  相似文献   

3.
在简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世界3概念界定的模糊性,概述了各种世界4观点以及在世界4问题上的争论,最后提出解决世界4问题的途径。应当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修正,把世界3界定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世界或属人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活动的产物(知识世界)。这样,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划分在逻辑上就是充分的和无懈可击的,目前的各种世界4概念都可以纳入新的世界3范畴之中,是隶属于世界3的亚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科学世界和技术理性的支配下,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变成了纯粹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是无需理论界说而普通民众可直接顿悟和经验的世界,是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世界整体。就目前“生活世界”的理论研究来看,学界已显露出“研究之困境”,即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已陷入类似经院哲学研究方式的怪圈。“生活世界”之哲学研究要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世界”,当务之急就是要走出生活世界“研究之困境”,走实践性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6.
世界图景是人类对世界知识的总和,是一个世界观的基础,表现为其携带者对世界本质特点的认识,是人所有精神能动性的结果。人所处的客观外界形式一般展现为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现实世界图景、文化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局部表达,研究的实质是现实、文化、语言三种世界图景的互动关系。“现实的”语言世界,着眼却是“虚拟的”文化或概念世界。语言世界图景与文化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可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予以界定,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开辟了全新的世界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统一性原则就是无产阶级对世界的占有.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与宗教,其世界统一性法则都是主观统一性.与其相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统一性法则是人类生存世界本身的辩证统一,世界是因被纳入到人的实践(否定性)中生成的历史世界而统一.这种新的统一性有两个环节,一是资...  相似文献   

8.
世纪这交,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多极化;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高科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经济政治化。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逻辑都要面向一个世界,形式逻辑也不例外,它主要面向物的世界,物的世界是形式逻辑的存在基础。物的世界是一种理论世界,它的产生具有“合法性”,符合人类的自然倾向,那就是对确定性的渴求。形式逻辑是物的世界的逻辑支撑,形式逻辑的发展程度和样式制约着物的世界的具体形态,物的世界的理论发展和形式逻辑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物的世界是一种必然的世界、自然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作为一种面向物的世界的逻辑,形式逻辑在本性上与物的世界相契合,它具有必然性、可控制性、可计算性等。  相似文献   

10.
何谓世界一直是科学、哲学探究的重要问题,科学的世界图景是科学对世界的探索及其图景样式。爱因斯坦的世界图景是基于概念的有限宇宙图式,是现代科学设定的世界,而他的宇宙宗教感情在根本意义上规定了其世界图景。与爱因斯坦不同,海德格尔在存在论语境中,突破各式概念框架,经由此在的世界、与大地相争执的世界到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让世界自身敞开并显现出来,从而为世界图景奠定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的丰富内涵的阐释,则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相似文献   

12.
自从费尔巴哈将人引入哲学,哲学便开始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研究,世界也向人展示了历时性的变化。旧唯物主义把世界当作认识的对象,因而世界向人展示的是自然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当作改造的对象,因而世界向人展示的是生产世界;后现代哲学把世界当作维护人类健康生活的对象,因而世界向人展示的是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认识论发展到实践论,克服了旧哲学直观世界的缺陷,而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旨,又导引了后现代生活论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丰富内涵的阐释,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相似文献   

14.
客观世界是由未认识实践改造的物质世界即自在的世界 ,和已经认识改造的实践的物质世界 ,以及正在实践改造的人类社会构成的。客观世界是由这三个性质不同的世界构成的。与客观世界的三个世界相对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本文着重谈了客观世界的第一个世界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6.
可能世界理论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在近二十年扩展到其他领域,文艺学界对此反应最为热烈,希望借此重新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详细定义实在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的存在方式,描述了虚构叙述世界与这三个世界的联系:虚构世界的基础语义域是可能世界,一边寄生于实在世界,另一边可以卷入不可能世界。"三界通达"是叙述的基本特征,由此出发可以解决一系列文艺学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外部的客观世界也好,内部的主观世界也好,都是混合、富有差异而流动的世界,也是无限连续的世界。我们用有限的语言符号,把此种现实世界结晶化和统一化,进行认识活动,而并非让语言符号一对一地来承担现实世界特定的对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世界的政府观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活世界的政府不同于科学世界的政府,这是行政科学产生以来始终未得到关注的问题。生活世界顾名 思义就是公民生活的场所,或者说由公民自主生活构成的整体,但生活世界不仅仅是公民生活的世界,它更是公民 德性实现的世界。政府在生活世界中处于第三人称观察者的位置,生活世界的成员根据政府公共行政对其德性实 现的效用定义政府。政府在生活世界中引导和维护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肩负着伦理责任;政府在生活世界中兑现 与公民的行政契约,承担着道德责任。因而,政府必须在生活世界面前保持坚强的自制,又必须卓越地领导生活世 界的发展。在生活世界中政府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展示其公共性。  相似文献   

19.
女性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女性自我世界,即精神世界,女性的主体世界;另一部分是物化世界,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组成,是女性参与的对象世界。女性寻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女性自我世界、男性世界、整个世界。这一寻找过程,交织着现代女性对自我的确认与超越,对男性世界的认同与排斥,对外部世界的参与逃避的精神矛盾,呈现出复杂的女性意识。而伴随并体现这一“寻找”的女性文学,则忠实地记录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变幻历程和复杂的构成。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将科学世界包含于其中,是生长着、发展着的世界,它的对立面是笛卡尔的物理主义的世界.伽达默尔的"生活世界"则排除了科学世界,它以科学世界作为批判对象以论证生活世界的"直接有效性",认为生活世界是不可"悬置"、不可反思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批判性,但更具有建设性,它是真理的广阔而深厚的基础.伽达默尔只关注生活世界概念的批判性而漠视其建设性,他将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绝对化,认为其中不存在一致性的真理,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不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