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如果说明清以来“陈世美”是负心男的代名词,负心女的代名词则非“潘金莲”莫属了。数百年来,潘金莲和陈世美一样受着中国百姓的唾骂。但近年来潘金莲的境遇似乎改善一些了,有人著文替她翻案,甚至专门创作了为之树碑立传的荒诞剧。然而,纵观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四个潘金莲,一是《水浒》成书前民间故事里的,只可说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二是《水浒》中的,算得上血肉丰满活生生的形象;三是《金瓶梅》中的,那是夸张了《水浒》里“恶”的一面;四是当今荒诞剧里的,夸张了她“善”的一面,合乎人性的一面。潘金莲这一形象的誉誉毁毁也就随着多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从“借”《水浒》到“反”《水浒》《金瓶梅》是借了《水浒传》的砧木,嫁接横逸出的一枝艺术奇花。《金瓶梅》对《水浒传》的借取,可分顺向和逆向两种类型:径录或稍作改动摘取《水济传》的情节、文句,或择取一、二个水游人物作巨书之点串,此为顺向借取,景阳岗武松打虎,王婆受贿说风情等即是;录其前,遗其后,借其名,改其行,对《水浒传》情节、人物作大幅度或反向变动,以造成柳暗花明的新境,此为逆向借取,武松误杀李外传,宋江义救吴月娘等便是。《水浒传》向《金瓶梅》的分流,前提条件就是兰陵笑笑生对《水浒传》情节所作的变…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词话》中引用他人作品范围很广,有小说、戏曲、诗词、散曲、佛经等.从引用数量上看,仅小说、戏曲就有二十余种.作者或整段抄录,或部分化用,将这些取自不同作品的片断织入自己的巨制之中,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均起到各不相同的作用.最明显的是对《水浒传》的引用.《金瓶梅词话》所用的《水浒传》版本已佚,与其最接近的现存版本是清人翻刻的万历十五年(1589)天都外臣序百回本.《金瓶梅词话》直接引进了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并将《水浒传》的许多片段广泛地融入全书之中.在《金瓶梅词  相似文献   

4.
一、今人的质疑 《水浒传》塑造的武松、石秀这些典型的江湖人的形象,长期以来受到读者们喜欢,特别是武松已经成为坚毅、勇敢、不怕任何困难的共名。关于武松的戏曲、曲艺作品特别多,也为武松这个形象的家喻户晓做了贡献。可是,具有现代思想的读者对于这样的形象就有了质疑。民国时期,欧阳予倩所写的话剧《潘金莲》在为潘金莲翻案的同时也把武松视为礼教的维护者和牺牲者;1980年代魏明伦荒诞川剧《潘金莲》更进一步张扬了这些主张。  相似文献   

5.
人物评点是金圣叹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评点中最精彩的内容 ,而在对诸多人物的评点中 ,武松、鲁智深、李逵 ,是金圣叹心头笔下最钟爱的三位豪杰。“水浒三杰”是民间文学长期酝酿积累 ,又经过《水浒传》作者加工而成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受前人对《水浒传》评点影响的金圣叹看来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魅力之所在 ;再加上金圣叹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对所处黑暗现实的不满 ,以及“独恶宋江”等 ,都导致了他对“水浒三杰”的钟爱。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金瓶梅》围绕着西门庆及其家庭的盛衰荣枯展开情节,西门庆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金瓶梅》是由《水浒传》中的四回书铺衍而成的。在《水浒传》中,西门庆不过是个调占良家妇女的浮浪子弟和市井恶棍,在书中用以铺垫和烘托武松的英雄形象。但是到了《金瓶梅》中,西门庆却成了一个社会意义远较《水浒传》中的原型为大的社会某种邪恶势力的代表。从他身上,  相似文献   

7.
武松的年龄     
武松年龄多大?《水浒传》中明明白白写着,百回本第二十四回,潘金莲问道:“叔叔青春多少?”武松回答道:“虚度二十五岁。”某年武松二十五岁,似乎没有疑问。然而问题又实实在在出现了。十字坡张青夫妇留住武松管待三天,武松感谢他夫妇厚意,和张青结拜为兄弟。“论年龄张青却长武松五年,因此武松结拜张青为兄。”张  相似文献   

8.
李师师形象的塑造与《水浒传》的创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浒传》中,李师师并不是主要人物,有关她的描写还不足两回。然而,她却是影响人们评价《水浒传》的重要人物。在1975年“评《水浒》运动”中,宋江打通李师师枕头上关节之事成了证明宋江人格卑下、投降可耻的典型材料。粉碎“四人帮”以来,人们理应对《水浒传》予以重新评价,有的论者为了肯定《水浒传》具有反皇思想,又拿出宋徽宗与李师师厮混的描写来说明《水浒  相似文献   

9.
(一)明代小说最突出的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崛起,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后被人并称为“四大奇书”(李渔《三国志序》)。固然,这四部小说的故事素材来源甚早,除《三国演义》是纯粹的历史故事演绎之外,《水浒传》和《西游记》源自宋、元话本,《金瓶梅》则是以《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引子并移植、借用其他话本故事而成。然而,作为具有完整结构的长篇小说,无疑是明代中晚期的产物,而长篇小说突然在其时大量出现这一小说史乃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的形成,则显然与文学思潮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问题的研究文章写了很多,几乎各方面都研究到了,独独未提到他的渊源。这个渊源,在何其芳同志《论红楼梦》一文中已提到它和《金瓶梅》有关系。《红楼梦》确是《金瓶梅》的倒影(苏曼殊说)。但《红楼梦》中提到《西厢记》、《牡丹亭》,但不提《金瓶梅》,连《水浒传》都不敢提,因为《水浒传》上有二回写西门庆潘金莲故事,《金瓶梅》就是从这两回扩大演化而成,且写一个家庭的盛衰,妻妾奴仆的纷争故事,反映当时政治的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水浒传》内涵的几个问题●苗正民许小平丁可一、从《水浒传》研究概况所想到的在我国古典名著中,《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人们对它的评论是最为复杂了。人们已经公认,《水浒传》是集“水浒故事”而成的,“水浒故事”是由说书人创作并不断加工润色过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12.
潘金莲是一个有争议的女性形象。《义侠记》沿袭小说《水浒传》的男权视角;话剧《潘金莲》注重人性解放内涵的挖掘;川剧《潘金莲》从不同视角中审视潘金莲的沉沦。不同的文本,展现了在不同语境中形象的变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侧重。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中的会话语料极为丰富精彩,其中体现出较强的语境规约。语境规约是指语境的固化和深层化,有着一定的语言形式特征。《金瓶梅》会话中的语境化线索主要有语码和角色转换、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相对韵律模式。《金瓶梅》对语境规约的非语言微观基础描写得不够充分。对于潘金莲、西门庆而言,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的关系变化多端;而对于武大郎、武松而言,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的关系基本明晰。  相似文献   

14.
“水浒戏”与《水浒传》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浒传》的人物与故事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与“水浒戏”的长期盛演不衰密切相关。早在长篇小说《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戏”已经成为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内容后来被小说所采用。《水浒传》成书并陆续刊行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水浒戏”更为繁荣;反过来,“水浒戏”的演出又进一步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5.
《水浒》历来被认为是宣扬忠义的作品,在大量的研究文章中似乎已经作了定论,所以在出版《水浒》时则加上了“忠义”二字,如:《忠义水浒传》、《忠义水浒全传》、《忠义水浒全书》等。解放后出版的《水浒》,尽管“忠义”二字已经删掉,但实际上忠义说仍被沿袭了下来,认为是宣扬忠义的文章各地也常有出现。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不同观点的文章出现。  相似文献   

16.
章培恒同志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四期上发表《论〈金瓶梅词话〉》,对《金瓶梅》揭示当时社会黑暗的深切,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都作了非常高的评价,并以此与《水浒传》作对比,认为《水浒》在这两方面的成就都不如《金瓶梅》。  相似文献   

17.
五德终始说既是中国古典哲学宇宙论的流变,又是封建社会朝代递嬗的政治历史观。它的扩散辐射,便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乃至文学创作模式,四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三国》、《红楼》、《西游》即是其范本。《水浒传》以“水克火”为主线,纲领全书。宋为火德,宋江起义军为水德。《水浒》所叙述的,即是一部“兴于水而终于水”的“水克火”的悲壮故事。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水浒》在荧屏上一出现,许多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甚至有些研究《水浒传》的论著也搭车问世,一时间出现了小小的“《水浒》热”。我以为这种“热”不过是“武侠小说热”的继续。《水浒》中的“武”与“侠”再度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兴奋起来。正像“武侠热”一样,“《水浒》热”负面作用也是远大于正面意义的,这一点是听惯了“《水浒》是农民起义的百科全书”评价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所谓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评价并不能反映《水浒传》的本质。人们确实喜欢《水浒传》,但并不因为它是农民武装…  相似文献   

19.
陈洪绶《水浒叶子》当属《水浒传》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的典范,但小说与图像之间并非简单的“再现”关系。孙二娘在《水浒叶子》中首先出场,《水浒传》小说正文将其塑造成美丽的“鬼母”,插增诗词却把她描述为不堪入目的“夜叉精”。对于小说正文及其插增诗词对人物反差巨大的造型描述,陈洪绶的图绘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袋这一细节,并沿用了自己在观音题材人物像方面的惯习。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浒叶子》的独立叙事仅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没有榜题提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正> 《金瓶梅》的语言向以“语句新奇,脍炙人口”著称于世。其所以如此者,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大量采用群众口头语言中富有生命力的成分,使语言作到高度口语化。例如: (1)老娘如今也贼了些。(第72回) (2)你虼蚤脸儿,好大面皮。(第52回) (3)他不骂的他,嫌腥。(第75回) 例(1)本是潘金莲在西门庆面前自称她如今变得聪明了,不会再上别人的当。但此处不用“聪明”,而用一口语“贼”字,颇为新鲜活泼。例(2)是应伯爵对李桂姐说,西门庆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替她到县中说情的,李桂姐听后对应伯爵的嘲笑和奚落。这里不说“面子小”,而用口语“虼蚤脸儿”加以比喻,形象极为生动。例(3)是春梅请申二姐为她唱曲,申二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