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礼源于原始社击的风俗习惯,后经周公等人改造而形成周礼。周礼含有对亲情的容许和肯定,这就是仁的精神的最初形式。孔子改造周礼,丰富强化了“仁”的内容,在仁和礼的关系上认为仁不能脱离礼,仁是礼的固有品质,礼是衡量评价仁的标准,仁学精神是“礼”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孔子礼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顺应社会需要,在对周礼的学习、批判、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礼学思想。孔子把周礼的神秘性转换成世俗性,天人关系转向人伦关系;以仁为核心充实礼的内容,把周礼的外在世转换成礼的内圣性;简化礼仪,以适应平民化的需要;用以仁为基础的等级制替代周礼排他性的等级制。孔子礼学思想强调礼的外在形式和内涵的对应和统一,注重礼的内圣化即仁在其中的核心主导地位,体现出关怀人类普遍愿望的博大胸怀;主张礼的平民化,以利的统一有效性为背景构筑社会统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主体.本文认为春秋时期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充当重要角色,也给普通士人提供了进身的阶梯,孔子贵礼是和当时的礼治思潮相适应的.尽管礼是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新的整合,因此儒家的秩序理想难以化为现实,但孔子的秩序和谐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针对当时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管理秩序混乱、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状况,提出了一种人伦观与管理观有机结合的管理理念,这就是他所宣扬的"礼".孔子的"礼"虽有周礼的形式,但已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他从伦理德道层面阐释了自己对社会管理问题的看法,把建立起秩序井然、关系和谐的社会作为关注的对象,将"仁"、"和"与"礼"相互贯通,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礼治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索其思想渊源及历史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历史角度,其产生可溯源至恢复周礼思想的目的;从具体历史评判角度,我们可通过孔子对尧舜禹王者及商周贤者的评价见“仁”的印迹,通过孔子对历史的总结见“仁”的萌芽.孔子“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礼”的本质理解,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推动了仁政爱民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提供了很多德育原则或者德育价值取向。历来认为"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学界出现了"仁"与"礼"孰先孰后之争,这一区分对于理解孔子思想的德育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中明确指出"礼后乎","仁"先于"礼"就是说:要达到仁就要从"修身"做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而非改造。  相似文献   

9.
"仁"、"义"、"礼"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对殷周"义"的内涵做了充实和发扬,贯通了"义"与"仁"、"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联系,"义"从属于"仁",是"仁"在作用层面上的体现;"义"是"礼"的目的和内容,"礼"是"义"的工具和形式,"义"落实凸现到现实操作层面就是"礼".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孔子仁学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实行“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 ;二是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是为了促使被教育者在维护“周礼”时完全出于心理上的自觉。孔子仁学在道德教育上有三个具体原则 :为人由己 ,推己及人 ,知、情、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明代宗祠祭祖礼仪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宗子主祭的垄断格局被打破,出现了支子主祭、族长主祭、宗子与支子同主祭等多种形式。在明代新宗法形态下,明代士人对宗祠主祭权多元化的状况有着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探讨宗祠主祭形式的合理性,反映了祭祖礼仪落实于社会之后的复杂情状。明代士人的不同议论透视出他们对待祭祖礼仪的态度是相当灵活的,同时也是谨慎和有所持守的。一方面,宗子主祭的礼仪原则不可轻易,另一方面,宗子主祭的礼仪原则不可不易。如何折中调和,取决于社会现实和礼仪精神的双重限制。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任何社会,礼都是不可或缺的。《南华真经》一方面反对世俗礼制,认为俗礼的出现标志着人际关系的疏远,是"相伪"的表现,会造成财富的浪费,甚至堕落为人们盗取名利的工具,促使人性变坏;另一方面,又提倡能够表达真情、带有理想化的"至礼"。然而当《南华真经》面对现实社会时,又不得不在不同的层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兼顾了"俗礼"和"至礼"。  相似文献   

13.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4.
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效应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开辟了青年社会化的崭新时代,为青年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但在看到其消解传统的社会化模式,带来众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社会化自身的局限与带来的反弹.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探讨,对进一步促进青年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沿着其以仁为本、重礼讲仪的思路发展开去.一方面,他以仁为善之核心和人生根本,以仁为礼仪制度的基础和本质.仁德是行礼的前提,行礼是仁德由内向外推衍的逻辑结果,此谓先仁后礼,仁本礼末.另一方面,隆礼至法、明辨达分是仁之应有内涵,行礼守义是得仁的必由途径,仁德的目的即在以礼规范社会、整肃秩序,此谓以礼行仁,行礼为仁.荀子由孔子之仁学开出自己的礼学,从而实践了孔儒由内向外、由理念向操作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有见于社会政治及社会思潮的混乱,宋初的某些士大夫重视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张载就是其中一位。他找到稳定社会的工具是礼教。张载不仅"躬行礼教",而且发展了"礼"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学思想。将主要从礼的学理、践行及意义方面,来论述张载的礼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礼制思想"、"礼治"、"礼俗"和"中和思想"等含义。《孔子诗论》通过用"礼"论诗,表达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但在具体论述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就诗论诗,较好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19.
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与先进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的复杂内容可以区分为核心价值、实践路径和表现形式三个层面。核心价值就是儒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包括:肯定人的现实价值;主张合理地满足人的欲望;肯定人的基本权利;“民贵君轻”蕴涵的“人民主体”的思想;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思想道德武器,具有先进文化性和永恒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秦是中国史学产生的时代,也是应用史学大放异彩的时代.先秦应用史学经历了以僭"天命"为依托的史政不分;以冒"礼"为依托的史官职能专业化;以"仁"、"霸"为依托的实际应用等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天命为经、以礼为纬,以仁、霸为节的应用史学实践体系.中国应用史学的先秦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