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弼构建融合儒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注释<老子>来完成的.从形式上讲,王弼的哲学思想缺乏完整的体系.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即中国古代哲学在表现形式上缺乏西方哲学那种完整的体系.但形式上缺乏体系,并不等于实质上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探索王弼注<老子>构建融合儒道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路,从而显发其思想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王弼哲学思想,乃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风格",标志着一种成熟体系的形成,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当代实践对被选择了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的理论成果进行重新解释的创新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本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必将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风格"的主旋律.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哲学基础,理论体系结构及内容和思维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性.文章指出,"实事求是"哲学理论是邓小平德育思想科学性的基础、邓小平德育思想具有全面完整的科学体系和辩证严谨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思维智慧特质的学理形态.19世纪末期,它以哲学名称、学科生成、论域研究的多重成熟,超越了曾经的道术之学、义理之学.回顾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取得了哲学之"史"的文本繁荣,却忽略了哲学之"学"的文本建设.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包含着"哲学"与"哲学史"两个论域.哲学是哲学问题范畴所构成的现实学理体系,哲学史则是哲学问题范畴发展的逻辑进程."学"是"史"的本体,"史"是"学"的逻辑进程.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文本著述有"多史少学"的倾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应着力于增强"学"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尽管叔本华的教育思想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他对教育目的、方法,以及人格塑造等有许多独到见解,并由此提出直观知识、直观认识、直观教学,这些构成了叔本华的独特的"直观"教育思想.本文试图从"直观"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逐步理清叔本华是如何运用哲学上的"直观"概念来阐述教育以及其"直观"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正确的哲学教育观念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的教育.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在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教育观念视野下对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评价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问题,不是一个局部性的哲学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个方面的总体性问题;不仅仅是哲学领域的问题,而且是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主义"问题;既不能用"马克思哲学"的提法来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不能进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阐述所谓的"超主义"、"超越本性"、"超意识形态"、"超党派性"、"超二元对立主义"的观点,不能回避或不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不能避而不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与上述问题相联系,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作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来理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影响着马克思哲学的走向.在现象学视域中,还原形而上学的多种含义,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哲学颠覆了作为旧哲学的形而上学,终结了作为理性思辨体系的形而上学,超越了作为僵化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同时,在后形而上学转向中,马克思哲学在精神气质、内容和方法上仍有形而上学的维度和底蕴.这正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功能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于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历史"形式之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具有内在联结和深层递进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复杂性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立足自身新哲学的内在性革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递进的革命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融合,新哲学成为"历史科学",打通了通往现实实践的出口,成为彻底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革命,但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总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因而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视之,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自身的内在革命才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这一复杂的思想历程表明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彻底性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经济学科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重新审视哲学,对哲学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构架.指出哲学是关于理念的体系,是由元哲学、类哲学和科哲学三个层次构成的.这就不仅概括了传统哲学的内容,而且也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同时通过对哲学与科学、信仰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的"准科学"和"准信仰"的性质,排除了以往把哲学等同于科学或信仰的诸多错误.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以理念论作为哲学基础,公共教育体制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安排是"哲学王"统治的前提条件,保持社会秩序流动与稳定的协调统一是"哲学王"统治的基本原则."哲学王"思想不能用极权主义这一现代概念来加以剪裁,而要放到古希腊社会政治的整个体系中研究才有意义.深入辨析"哲学王"思想的理论内涵对于指导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中有完整的內容,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中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完善和丰富,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实践申创造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经过萌芽、探索、形成和发展几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包括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原则方针和具体政策四个不同层次的完整体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优秀部分",过去有关知识分子的某些具体政策已显过时,现在应强调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力图建构一个既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例子",而是要在"双重解读"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用中国哲学话语说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美学定位的传承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长期隶属于哲学,在费希纳之后,美学逐渐由哲学走向科学(主要是心理学),但这一转向并没有给美学带来整体上的突破.现象学美学和语言学美学企图超越哲学的美学和科学的美学,但都没能取得成功.19世纪以来,人们又逐渐把美学看成是一种人文学科或人学的美学,但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海德格尔之后兴起的后现代思潮及其所阐发的"文化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美学定位的重新思考,但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给美学定位的基本素质.那么,美学到底是怎样一种学科呢?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亟待创新解决.胡锦涛同志提出十四个"如何"的问题,也代表着国家创新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创新功能的深情呼唤.继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多次讲话后,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的下发进一步表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的确是不可替代的,它构成了中国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否定之否定是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论.现在,被"四人帮"所抛弃但并没有被他们所制服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又重新提出来讨论了.对这个问题开展争鸣,不仅涉及到如何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体系问题,而且也涉及到这条规律对于人们实践有何指导作用的问题.本文仅就否认它是一条客观规律的一些论点谈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上看,民法从来是法哲学的发祥地,法哲学的观念和理论皆以民法为本.我国的民法哲学是关于民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法哲学主要研究民法的本质、价值、地位、理论、体系及其建构方法等.民法哲学从属于法哲学,它是民法学和民事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灵魂.民法哲学决定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公理必然在民法哲学中得到反映."公平"和"规范"应是民法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尤其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亟待创新解决.胡锦涛同志提出十四个"如何"的问题,也代表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创新功能的深情呼唤.继江泽民和胡锦涛多次讲话后,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的下发进一步表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绝对是不可替代的;它构成了中国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相似文献   

20.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角度阐述"虚静",认为"虚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的哲学方法.中古文学的虚静理论就是在这一哲学层面上引入了哲学上的"虚静"理论,把"虚静"看做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陆机的"虚静"理论与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相联系,并用形象的描述,阐述了文学"虚静"的特点和实际运用的情形.刘勰则从理论的高度,将"虚静"与艺术构思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他完整、系统的文学虚静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