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年来,社会公众真切地感受到新闻媒介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但由此造成的"媒介审判"现象给司法独立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从传播学的角度,"媒介审判"即新闻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形成强势传播效应,引导舆论向媒体报道倾斜,进而向行政、司法系统施压并影响审判结果.在大量的案例中,"媒介审判"不仅有悖于法治精神,还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职能错位的表现.要消除"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新闻媒体必须端正自身定位,在具体操作环节应该严格遵循报道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2.
罗坤瑾 《学术论坛》2012,35(3):164-168
目前我国媒介生态环境已显现一些失衡的迹象:网络媒体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格局。自由、多元的网络舆论空间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和传播权的同时也带来网络监管的难度。谣言、流言的滋生成为网络媒体无法消除的弊端。从新旧媒介各自的优势看,平民化、大众化、多元化是网络媒体的特征;权威度高、可信度强则是传统媒体的本质。二者只有互为补充才能维系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从媒介生态视角重构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和网络媒体的信息补充角色应是媒介生态环境良性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对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令人困惑的难题之一。一方面,网络舆论因其公开性、开放性、及时性而天然具有预防司法审判不公不廉的功能,对司法审判形成一种体制外的监督。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具有天然的非理性成分,可能成为干扰审判独立和审判公正的障碍。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冲突的协调,既要求法院掌握定罪过程以法律为准绳、量刑过程优先适用法律和理性对待民意的基本准则,也需要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具体制度,正确处理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中后期,媒介审判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是2004年之后,学者对媒介审判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而由于刑事审判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源自美国的“媒介审判”概念及其内涵在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并变异引发中国学者的争议.媒介审判概念在中国的引入与研究经历了萨义德所描述的跨文化旅行过程.  相似文献   

5.
唐国东 《兰州学刊》2008,(8):173-174
谣言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异化信息。在信息媒介生态环境下,这种人际传播的舆论形式正逐步呈现出网际化传播的趋势。文章分析了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机理,并提出了抑制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许海  杨柳 《阴山学刊》2011,(1):61-65
电视作为舆论引导媒介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在社会转型时期,电视舆论引导面临着国家—媒介关系调整,舆论引导难度加大,媒介竞争加剧,引导对象发生变化,媒介公信力总体将呈下降趋势等挑战。这就要在把握电视特征,理解其大众文化性质基础上,回到媒介本身,发挥电视特色,从更新自身观念和定位,创造性建构舆论引导信息,完善引导渠道体系,调整传—受关系,发挥审美优势等几方面着手,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步革新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成为重要的舆论传播工具。但由于自媒体自身固有属性等众多原因导致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时出现了网络舆论导向偏失、信息传播价值缺失、网络侵权、网络技术加剧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媒介伦理问题。本文立足问题产生、发展形式及生成机制,相应提出系统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完善自媒体行业机制和道德秩序、探究舆论引导有效机制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国家经济急剧发展,社会中不断出现负面的谣言事件,近期"盐荒"、"地震了"等社会谣言,对社会的安稳和谐造成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和经济蒙受损失。深入学习并结合茂南区相关会议的精神,对近期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及舆论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从宣传工作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社会谣言事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工作,对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戴文慧 《云梦学刊》2014,(5):151-154
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发展的规律,在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下进行媒介互动的积极探索和突围,已成为摆在地市级党报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地市级党报,应顺应潮流,通过开拓新媒体领域,延伸受众范围;结合新媒体优势,实现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权威性的统一;实现“报网互动”,使读者本身成为新闻来源;抓牢传统报业具备的“思想性”优势,形成地市级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效应”等途径,促进媒介互动,从而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营造实现“中国梦”的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道德舆论是绝大多数公众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对每个公民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应充分认识道德舆论的重要性,认真剖析媒介对道德舆论引导的种种失误表现及失误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行的防范措施,掌握媒介在正确引导道德舆论中的一些原则,以便实现弘扬正义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教育舆论面临的文化选择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教育舆论关注的范围更加宽泛,容易导致年轻一代文化信仰的迷失;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年轻一代人性的多元化发展;教育舆论以其独特的信息环境,造成了年轻一代道德界限的淡化;同时教育舆论受各种媒介的冲击,提高媒介素养已势在必行.教育舆论应以全方位巩固年轻一代的文化信仰系统为目标,为年轻一代的人性的完整发展寻找方向,引导年轻一代实现道德自觉,培育年轻一代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介能否更好地为大学生所用,取决于大学生本身媒介素养的高低。当前,大学生自发生成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在承载大学生成才功能上令人担忧。本次调查以邯郸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重点从媒介素养包涵的三个层次,即接触、选择、分析和传播信息的基本能力、建构批判意识的防范能力和自觉自律的改善能力来开展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中,我们试图了解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构和培育,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定家 《江淮论坛》2010,(4):126-133
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条越来越急促的递进轨迹十分清晰,从绘画到摄影,从电影到电视,从家庭影院到视频电话,从网络电视直到今日流行的"播客",我们当代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影像大众化生产与消费的声像组成的"仿像时代"。网络化视像媒介成功地弥合了诗与画各自的不足,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数字化表意方式,使网络时代的跨媒介诗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中经常充斥着非理性情感,它由公众同情产生。公众同情是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受众共同感兴趣的事实、激活其共同社会体验而形成的集体性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倾向于运用冲突框架和形象标签,以煽情方式报道反常事件来感染受众,同时激活受众的深层社会记忆而激发心理共鸣。这种心理共鸣的能量通过闲谈方式释放出来,使激情话语占据了网络舆论的主导地位,消解了话语的陈述性质和对话空间,导致网络舆论呈现非理性色彩。公众同情是网络舆论非理性色彩的核心建构要素,更是网络舆论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若要规避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后果,需要控制好情绪源,引导新闻媒体客观报道事实,避免由其刺激引发的社会感情能量过度释放。  相似文献   

15.
融合文化本质与受众自我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文化。在传播新技术的驱动下,受众通过参与和互动以生产融合文化,并与"传者生产"进行博弈而实现了自我赋权,最终分享了原来由垄断媒介文本和媒介文化生产的"传者"所牢牢掌控的媒介文化权力。融合文化还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也是现阶段正在出现的新兴文化样式和文化特征。当前,融合文化中受众的自我赋权及其赋权模式不断扩张和深入发展,但却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的广播大会,作为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把广播这一媒介的鼓动功效发挥到了最大。然而,目前学界对这一特殊广播形式的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文章从媒介形态理论入手,着重分析了广播的媒介特性和社会作用,结合我国新闻媒体的历史传统,认为这种广播形式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起到了"社会发动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琦  杨坤  杨扬 《社会科学家》2022,(11):135-141
在全媒体时代,谣言借助现代媒介以新的特征广泛传播,由于网络谣言具有群圈化、图像化、短暂性和非恶意性等特征,容易迅速传播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网络社会中,控制谣言传播、引导舆论方向将成为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谣言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个体层面的主观想象与推测的助力、情绪上恐慌与孤独的综合性效应以及从众心理下集体记忆与压力的社会影响等。故而应着力及时、直接、明确地洞悉谣言内容,并借助立体的“辟谣领袖”与“辟谣平台”叠加和强化辟谣手段,以释放碎片化情景下的恐慌;通过智能算法机制提高辟谣信息的达到率,提升治理谣言的精准度;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拓展辟谣信息覆盖面,以全程、全息、全效的报道方式降低集体压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阅读市场的繁荣,印刷纸质媒介的出版发行量和读者阅读率也不断增加,说明了纸质媒介不但不可能消亡,而且会使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三类不同的大众媒介处于交融状态,从而进入了纸质与电子屏并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在对广州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现状与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当代高校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交化媒介使用行为意愿,信息更新速度、话语表达形式、话题的社交性等是影响其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各高校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工作,但较普遍存在“单打独斗”、被动出招、手段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舆论的总体向好。基于此,提出“靶心模式”,构建网络评论员、宣传员、意见领袖、网络文明志愿者在内的引导力量共同体,一体化分层分类开展舆论引导。此外,要做好优质内容的生产,创新媒介运用和话语表达,合理动态地设置议题,通过媒介融合开展好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20.
夏雨禾 《兰州学刊》2006,(8):185-187
媒介到达率从量化角度对媒介消费的广度进行描述,为媒介生产和广告商广告投放提供信度很高的决策依据,但却因效度不足而日显式微。对媒介消费的效度问题进行探究,即从消费者市场和社会两个层面把握媒介的有效需求程度,进一步确立了消费者自主的地位,弥补了媒介到达率对于描述媒介消费问题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缺陷,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市场有效需求对于媒介来说固然重要,但它最终还必须以社会有效需求为指向,只有两者高度统一方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媒介消费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