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具有强烈的现代哲学意义。 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一项澄清在于, 现代哲学 试图以存在关系为基础的存在论取代传统以认知关系为基础的本体论, 以此克服传统哲学对存在与存在者的 混同。 从存在论哲学的视野来看,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迷误有着清醒的意识, 并且已经预先发动了一场把本 体论转向存在论的革命。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 将自身的思想建立在坚实的存在论基础之上, 通 过实践活动来解释人与世界及其关联的历史性生成, 揭示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论内涵, 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存 在关系与认识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2.
现代哲学的本质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哲学以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后形而上学是现代哲学的本质。但是,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存在论革命实际上在马克思思想中已经发动。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只有在这一境域中才能够得到充分显示,并且只有在这一境域中,才能够从根本上超越对马克思思想作近代性解读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就是对劳动的存在论的重新阐明.这一阐明不仅消解了传统哲学对劳动的抽象思辨的理解,而且也堵塞了对人的本质作人类学或知性科学的理解,同时也本质重要地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全部问题域.深刻领会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成果,不仅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哲学革命发生之进路,而且有助于理解当下社会之生活.  相似文献   

4.
一种思想往往有其基础上的哲学"存在论承诺",否则就会陷入飘忽的"无根"境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不例外。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对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性革命而获得其存在论根基的。"传统存在论"是以抽象性、实体性为基本特征,与之相对,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则是实践论的、生存论的。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与其社会理想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起点的一致性,历史过程的一致性,理论建构的一致性以及践行目标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或当代意义的理解,最关本质地联系着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性估价.然而,从哲学思想之内在巩固的方面来说,这一哲学革命之真确的性质和意义却在大多数场合陷于晦暗之中: 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囿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框架和建制来理解并阐说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而20世纪有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亦至多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领会为尼采式的颠覆,从而是在形而上学之最极端的对立面向其本质的回返.本文提出重估马克思革命的性质与意义这一任务,并认为此种重估的要点有三,即(1)存在论根基处的彻底澄清;(2)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意识的内在性)是否被击穿或瓦解;(3)知识论(或范畴论)路向与生存论路向的根本性分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在近代形而上学的范式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造成了对这一学说的“经济决定论”的或“生物主义”的读法。为了让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出场,要求我们去真正地领会使这一学说成为可能的新存在论境域,即马克思在发动存在论革命时所开辟的生存论路向。本文从马克思对历史的前提的讨论入手,分析“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借此展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之真谛,指出它对于旧哲学赋予历史世界的一切范畴规定的清洗。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认为,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从社会劳动概念人手.而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只能表达"原始人社会"的劳动,不能全面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解表明了他并未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体现的存在论革命.因而并未从存在论的高度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应当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总体上说就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具体而言就是将美学的哲学基础从近代以来单纯的认识论转移到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根基上,在思维方式上由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换为关系论和生成论。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肯定人生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或在世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中一个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肯定审美活动也是人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发生重要变化,从把探究美和美的本质当作美学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的现成论思路,转换成把探讨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及其现实展开——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主要对象的生成论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9.
哲学革命在根本意义上是哲学观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具有双重生命:自在生命与自为生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结构组成部分的内在关系.这样,马克思确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在哲学史上,这种新哲学观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致力于阐述这一哲学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由于注意到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领袖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中的尖锐对立,我试图将问题的探讨和应答引入到存在论的基础之中。因此,研究的重点便是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及其对现代形而上学的决定性超越。当这一存在论革命同时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基础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史无前例地开辟出了一条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正是这条道路意味着最坚决地反对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从而为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积极地构成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对立的老问题,并且被恩格斯表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在存在论上的基本立场问题.但是,在西方近代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方式中,由意识的内在性所建立的人的主体性,在根本上导致了脱离人的感性生存的抽象的意识与抽象的存在之间的对峙,后者实际上是被前者的内在性规定出来的,因此才产生了一个关于"自在之物"的难题.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等于人的自身生产"来确立存在对于意识的优先性的,并且由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黑格尔的生产概念没有原则区别,故而马克思仍在意识的内在性原理中.这表明他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缺乏真正的了解.本文从马克思关于意识概念的存在论阐发入手,证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并非来自对黑格尔的生产概念的形而上学倒转,而是把物质生产理解为"勾连着"存在本身的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实现.这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构成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历史视域中关涉到对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关系的识别,在现实层面则导向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不同认肯,因此是一件命运攸关的事情.本文从梳理马克思有关"消灭哲学"的言论开始,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差别性比照,从哲学形态转变的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哲学始终是人类对时代主题的反思性追问,是对养育自身的时代精神的自我理解.当生存与发展在公共实践中成为世界主题之时,哲学终于将自己专注的目光投射在人类生存境遇之上,"生存哲学的转向"成为主题性哲学的时代就必然到来.马克思哲学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的世界,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生存关联,从而跃出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注重用现实的实践改变世界的哲学的生存论路向,构成了哲学革命的全新地平线,由此鲜明地指证了马克思哲学超越近代哲学框架的当代性质.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学说的基本意义。马克思学说的最高成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开启当代哲学问题的基本视域。在这个视域中,人们必须真正进入对知识的存在论性质的思考。惟有通过这样的思考,一个向来被“对象世界”所遮蔽的“生活世界”才可能呈现出来。由于这个世界的呈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之为前提的哲学革命才能被认识清楚,并进而能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导向一种新类型的知识,而这种“真正的知识”应当通过建立“生活世界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去获得。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的:哲学与现实的同一性原则激发了马克思的宗教、政治批判,而包含在这一批判中的自我意识研究又反过来促使他明确了哲学的世界化诉求;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意图使哲学贴近现实的一次尝试,这一尝试虽不完全成功,但却启发他重新提出了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要求以"非哲学"的方式发展哲学,而马克思也正是在把"纯哲学"转化为历史观、特别是转化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彻底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所有幻想。至于有研究者否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的哲学观,则是由于他们错误地将马克思的理论意图理解为了对具体经验现实的无条件的开放。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的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体现了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绵延的无尽之学,未来随着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哲学界会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有更新的突破,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会有更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感性直观是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主要工具,它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哲学的王座。直观贯穿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主题即自然和入,由于其哲学的直观性使他在社会历史方面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感性直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革命,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这一理解对马克思新实践哲学革命的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践哲学以实践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或核心范畴,实践范畴在实践哲学研究中渐次显现出总体化的趋势.但是,随着新世纪中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研讨的深入,我们发现总体性实践并不具有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范畴的功能.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基本内涵即是物质生产劳动.正是在劳动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才开拓出存在论中的生存论路向,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创立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追寻着马克思哲学中劳动范畴展开的逻辑,将会达到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王元骧先生的《"后实践论美学"综论》一文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是:第一,该文把实践存在论美学归入"后实践论美学"是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妥的;第二,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和存在论的辩证阐释指出该文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已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分道扬镳"、并"试图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融合在一起"的批评同样是缺乏根据的;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主张生成论、建构论的合理性,是突破和发展实践美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哲学史上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由近代向现代的根本性变革 ;海德格尔存在论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 ,开辟了现代哲学的主题。现代哲学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思辨之上 ,而是关注人的存在或生存问题 ,但马克思哲学与海德格尔存在论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