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湘、桂、黔交界的侗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的侗乡独特风俗,它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歌传情的“坐妹”侗族青年男女有一种独特的谈情说爱风俗———“坐妹”(俗称“行歌坐夜”),是小伙姑娘们相互寻找对象,围坐火塘边倾诉衷情的恋爱方式。它奇特的方式,曾引得无数墨客骚人倾倒喝彩。“坐妹”,即是侗家“勒汉”(小伙子)到“勒棉”(姑娘)家一起谈情说爱的意思。侗家男女恋爱约会的方式有多种:大雾梁歌会、赶墟场、赛芦笙踩花堂、互相帮工、“坐妹”等,于来来往往中增进了解,建立感情,“坐妹”是其中最具风情也是最…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行云流水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旭昉 《民族论坛》2008,(6):12-12,16
<正>到过侗乡的人,都知道侗乡是"歌的海洋,舞的家乡"。无论你走进哪个寨子,处处都能感受到侗族音乐的魅力与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家山寨,更是歌声飞扬,芦笙嘹亮。小伙子吹着悠扬的芦笙,姑娘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于鼓楼前翩翩起舞,甜美的笑容在歌声里显得格外灿烂。这祥和喜庆的氛围使人似乎进入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桃源圣地。  相似文献   

3.
芦笙客     
“呜-呜-呜!”侗家坎寨芦笙队吹响了《邀伴曲》。人齐之后,抬起大芦笙,扛着次芦笙,背上小芦笙,迎着晚霞,奔向邀请他们的坪寨——去作芦笙客。从坎寨到坪寨有五里,中间隔着个冲寨,全是崎岖山路。按规矩过寨是不能悄声的,于是吹了两遍《过路曲》,告诉冲寨:我们只是经过,不劳接待。当天边最后一道霞光落进白云山怀抱时,坎寨的芦笙队来到坪寨门前,大小芦笙一起“呜呜嘤嘤”地吹起了《应邀曲》,意思是:我们应邀来了!坪寨的芦笙队赶  相似文献   

4.
笙音阵阵     
芦笙是苗、侗、瑶、水、仡佬等民族最古老、最喜爱的一种吹奏簧管乐器,流行于黔、桂、滇、湘、川少数民族地区,它那如同天籁的声音全在于那神奇的竹管。芦笙的竹管长度决定声音的高低,数目决定音域的宽窄。长管芦笙,吹奏时会产生呜咽的低音,凄婉悠扬,一般用于婚丧喜事等大场面;短芦笙则产生嘟嘟嘟的高音,激棱越活泼,明亮清爽,是苗家、侗族小伙子的随身之物。芒筒,又称芦笙筒、地筒、莽筒,由簧管和共鸣筒组成,无按音孔,只发一音,长短大小不一,音高各异。演奏芦笙时,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管孔,吹吸均可发音,伴以气息和舌尖变化,…  相似文献   

5.
骄傲的芦苼     
“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求,尽管曲调很简单,却能够在侗族地区沿袭上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6.
当你走近大寨时,会有一群姑娘将你拦在寨前,递上一杯杯热情的“拦门酒”;喝过“拦门酒”,就会有年轻小伙吹奏着欢快的芦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着出来迎接客人。客人们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油茶,一边欣赏着姑娘小伙子们表演的歌舞,身后是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占杉群随风轻摆……这就是“醉寨”——城步苗族自冶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相似文献   

7.
侗魂     
陈志珍 《民族论坛》2003,(11):19-19
侗家有三宝,吊脚楼、鼓楼、风雨桥,整个建筑全用木榫铆合而成,不用一个铁钉,充分展现了侗家人精湛的手工技艺。侗家三宝不仅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卓越智慧,还演绎着侗家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吊脚楼于窗口拢一头长发,吊脚楼便春意盎然起来;携开天的斧锯,裹亘古的情思;吊脚楼———一个临水的童话。千百年的芦笙吹的是秦腔之苦,亿万年的口多耶奏的是饥辘馋兮;阿萨(侗语:老妈妈)的老木梳,阿翁(侗语:老公公)的焦烟袋传递侗家代代绵延的叹息与崛起;吊脚楼点化着一个民族世代的苦难与追旅。驻水而扎,临水而思,水中融化沧桑,水中漂白屈辱;水中庄严启…  相似文献   

8.
芦笙,是苗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乐器。每当苗寨欢庆佳节的时侯,由几十支、几百支芦笙组成的笙乐队,吹奏起各种乐曲,盛装打扮的苗家姑娘们围着芦笙队翩翩起舞。芦笙和着姑娘们优美的舞步,给苗家的节日增添了无比欢乐的气氛。我国西南的瑶、侗、土家、彝、侃、怒、傣、拉祜、纳西、傈僳等族及苦聪人一也喜欢吹芦笙。  相似文献   

9.
我一到《秦娘美》的故乡——贵州榕江县车江人民公社,就参加了一次电影《秦娘美》开始时所描缯的侗家“行歌坐月”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在一个叫寨头的寨子里举行的。我去时,月亮从山脊上爬起,活动已经开始了。靠近一家堂屋大门的一侧,生着一盆火,火势正旺,十来个青年男子围盆而坐,或弹或唱,兴趣盎然。离火盆不远,面向灯坐着几个姑娘。她们有的在绣花带,有的在纳鞋底,脸上笑容可掬,泛彩流光。小伙子们多着黑色对襟小袄,或束带,或包  相似文献   

10.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的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它的舞蹈艺术给人以独特的美,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传说三国时孟获镇守黔南一带,以竹锉孔吹者,作为行军打仗的信号之用。后来侗族人民受到欺压时,他们便吹起芦笙为集合号令,聚寨反抗,横行山寨的官吏往往被洪亮高昂的声音吓得逃之夭夭,芦笙成了保卫山寨的战斗号角。“男未娶者,以金鸡尾插鬓。农闲时一至一、二百人为曹(群),手相握而歌,数人吹芦笙前导之”,宋代《老学庵笔记》记述了辰州、靖州侗族地区男性头插金鸡尾,吹笙握手而歌舞的盛况。“斗鸡芦…  相似文献   

11.
当你走近大寨时,会有一群姑娘将你拦在寨前,递上一杯杯热情的“拦门酒”;喝过“拦门酒”,就会有年轻小伙吹奏着欢快的芦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着出来迎接客人。客人们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油茶,一边欣赏着姑娘小伙子们表演的歌舞,身后是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古杉群随风轻摆……这就是“醉寨”——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小村寨办起了大旅游2004年大寨村被确定为全省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示范村试点村后,在省、市民委的指导下,该村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首先,加大了旅游景点的建设。大寨村口有一片参天古杉群,经专家鉴定,它们是东晋时期…  相似文献   

12.
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的苗侗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吹笙跳舞,欢度芦笙节。芦笙节是靖州锹里苗侗同胞的传统节日,藕团、平茶、三锹等乡镇都举行了传统热闹的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的苗侗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吹笙跳舞,欢度芦笙节。芦笙节是靖州锹里苗侗同胞的传统节日,藕团、平茶、三锹等乡镇都举行了传统热闹  相似文献   

14.
芦笙与芦笙场文化高守信芦笙是一种许多少数民族认同的乐器。除苗族外,瑶、侗、水、布依、拉枯等民族都把芦笙视为本民族的固有乐器。特别是在贵州的苗族民间,甚至把芦笙看做是自己民族的代表。芦笙和古代的竿同属一类乐器。在民间传说中,甚至认为芦笙最早出现于仰韶文...  相似文献   

15.
回乡下老家过春节,图的就是那份热闹。老家那些传统年俗让人觉得乡下的春节更像过年,从初一到元宵,一直就沉湎于那颇为传统的喜气之中。侗家闹正月的活动可多了,唱侗戏、舞龙灯、赛芦笙等等,当然还有男女青年最为热衷的竞技娱乐:哆毽。哆毽就像汉族地区的踢毽子,但不用脚来踢,而是用手拍过来拍过去,“赛事”也不紧张激烈,而是轻缓得像是在慢舞。“哆”在侗话里就是玩、做的意思。刚吃了初一的新年茶,就有人来约:“看哆毽去!鼓楼那热闹得很哟。”我抄起相机就与他们往寨中的鼓楼坪跑。青石板铺就的鼓楼坪里,早已聚集了很多喜气洋洋的“腊汉”…  相似文献   

16.
舞春牛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辛勤耕作中,同耕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家农民兄弟,对耕牛的爱护尤为深切,对耕牛的情感尤为虔诚,这集中反映在他们把每年立春这一天当成耕牛的隆重节日来庆贺,并举行“送春牛”和“舞春牛”庆祝活动。立春,展示一年之春的伊始,侗家兄弟对这一天充满着吉祥幸福的展望,这种感情又紧紧系在同他们息息相关的耕牛上。“立春”到来,侗家兄弟就特地为耕牛忙碌开了。各家各户在这一天里为耕  相似文献   

17.
<正>与单位的一位民俗行家同去著名的芋头古侗寨参加一个纯侗式的婚礼,我们一直等到天完全黑了下来才从县城出发。在初春的烟雨中走了近20里的山路,尚未进得古寨,我们就遇上由20多个侗家小伙子组成的一队人马正急步赶往大山另一边的新娘家接亲。新郎亲自挂帅,说要在次日清晨指定的良辰将心上人迎娶进门。顾不上细问,我们立马加入这支“别动队”,开始了这次“就婚赏俗”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正> 芦笙是我国苗、侗等民族所喜爱的吹管乐器,在苗岭侗乡广泛流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芦笙由六支竹管组成,大的长至一、二丈、小的只有八、九寸。各地的芦竹在构造和调音上有显著差异,但都声音悠扬悦耳。其伴奏的莽筒,大有八、九寸直径,用树干挖空而成,内安一支有簧塞的竹管,用时两人抬一人吹,声音低沉而雄浑。侗族的传说认为:是苗族和侗族的祖先共同吹响了芦笙,使两个民族世代友好相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此,苗岭侗乡的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每年农闲时便举行“跳  相似文献   

19.
漫谈芦笙     
我国南方的苗、侗、水、仡佬、彝、佤、景颇、拉祜等少数民族都喜爱吹奏一种多管乐器——芦笙.在苗族人民中,芦笙的群众性尤为广泛,以致人们一提起芦笙就会联想到苗族.居住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的苗族人民,都喜欢吹芦笙,跳芦笙舞.苗族聚居的村寨,大多数都有芦笙乐队,并且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开辟活动场所——芦笙场或芦笙坡.农闲季节,青年人几乎手不离笙.  相似文献   

20.
<正> 湖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民族舞蹈异彩纷呈。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猴儿鼓舞、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各具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少数民族欢庆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土家族的“调年令”、苗族的“赶秋”、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