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婚恋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与异类的恋爱故事,又是婚恋小说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汉唐之间的人神恋小说的产生与道教有源和流的关系,宋明时期人鬼恋小说的昌炽与宋明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而清代的人妖恋则与呼唤妇女解放的时代潮流相联系。妖女、鬼女、神女,形象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三种类型小说的创作,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但作为创作主体的个人因素则愈来愈多,作家个性表现愈来愈强,而神话的色彩就愈来愈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人神恋故事以女神式居多,从作者的身份和作品的文化立场以及来自民间传说等要素看,女神式人神恋故事绝大多数是持民间文化立场及价值选择的。女神式人神恋作品对美丽女性的赞美、爱恋,女性对自由平等式的男欢女爱之唯美爱情的追求,女性主动追求性爱情爱的婚恋生活,他们超越官方文化的制度律令和世俗功利婚恋的美好自由情怀等,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先人的人性之美,具有现代社会之人性美的审美性、现代性、超越性品格。  相似文献   

3.
异类婚恋指人和禽兽神鬼之间的婚恋,从题材上可以分为人神婚恋、人鬼婚恋、人妖婚恋三类,从主题上可以分为艳遇类和惩戒类两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大部分是人妖婚恋题材,主题绝大部分是惩戒类。因为《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恋故事绝大部分是艳遇类,纪昀对此深感不满,所以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以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4.
超现实婚恋遇合是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志怪传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题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前文学中的超现实婚恋遇合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近30年来有关该选题的研究成果可谓丰硕,具体表现在人与神(仙)、人与鬼(魂)、人与精怪等婚恋遇合故事的研究.本文以10年为界,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前文学中的超现实婚恋遇合研究分为三个时段考察,指出研究的内容及特点,提出今后研究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唐人小说中人神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代小说中人神恋有四种模式:仙妓合流型,挑选面首型,美满姻缘型,婚恋悲剧型。这些人神恋模式,滥觞于远古神话及其演变发展,而诗歌辞赋中的神仙描写,奠定了神女的原型,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形成了人神恋模式的雏形。透过这些模式,我们可以窥见唐人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6.
巫术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唐代小说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隋唐五代,尤其唐代志怪传奇中,存在着大量的人与异类婚恋遇合的故事.由于道教在唐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加上远古巫风的遗留,人与异类婚恋遇合常受到道士或术士施行巫术的干扰而被迫分离.巫术对唐代志怪中的人与异类婚恋遇合分离结局的影响,依赖特定的道士或术士等施行巫术或举行巫术仪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小说著作中,将女性幻化为女神、女鬼、女妖的异类虚幻形象,并由此衍化的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人神恋、人鬼恋、人妖恋,是古典小说中一类重要的题材。本篇试以小说婚恋模式中的此类异化女性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小说中女神、女鬼及女妖的演变及不同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不同形象女子在面对婚恋这一主题的异同及其所蕴含的超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擅长以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创作的施叔青,其写实的艺术功力也同样让人感佩:一组《香港人的故事》以成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意蕴。然而,这一组小说深厚的理性蕴涵似尚未被评家道尽。笔者拟从文化意识和人性开掘两个方面来观照、阐释《香港人的故事》所体现的主体人格精神。文化意识:冲撞、失落与回归综观施叔青《香港人的故事》系列小说,我们毫不怀疑作家现实主义小说技巧的圆熟——精巧的结构、富于意味的氛围营造以及摄魂夺魄的人性勾画——这一切足以将小说置于艺术的高品位。也许是由于小说颇为成功地刻划了一批既蕴含着丰富社会内容,又映透出鲜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非常时期.经由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意识的突变集中表现在对已往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意识的否定、反叛和对人——自我的发现、张扬.这是"五四"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内始终回荡的核心主题."五四"的这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尽管同"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之间并不呈现为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这种"精神的气候"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不论是问题小说、教育小说,还是婚恋小说、叛逆小说,其内容的深层,都包隐着这种"毁灭精神"和"自我张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具备虚构意识了,但志人轶事小说至南朝梁代的殷芸《小说》方才有虚构意识。殷芸《小说》是南朝梁殷芸所撰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也是第一部以"小说"体裁的名称作为作品专名的小说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殷芸在《小说》中通过对志怪和志人的虚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发展现状,其"小说"思想成为志人轶事虚构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张双才  齐寅峰 《河北学刊》2001,21(4):114-117
在企业筹资活动中,负债筹资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有限责任的负债筹资条件下,会激励股东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债务的代理成本。木文将分析因负债筹资所引发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并探讨缓解和消除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 ,“朕即国家”的观念在秦汉就已形成。诏令形同法令的共识自封建专制制度初建时就已产生。皇帝一言九鼎 ,从出言到形成诏令须经过一套规整的程序。其中制诏前得到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是其关键 ,获取可靠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是臣僚们的奏章 ,故执掌制诏与呈奏职能的机构便一直成为中央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枢部门。诏令的概念在《唐大诏令集》的解释是“用皇帝口气发布的官文书”,就是说 ,皇帝的话一经以书面形式发布出来就变成了官方文件。历朝诏令虽名称不同、内容不同 ,但均“无非是指书面记载的皇帝的命令”1。对奏章的概念 ,刘勰在…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科学技术既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又对人类发展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人类应该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尽量避免其不利的一面 ,发展全新的科学技术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这一问题,是我们与告别“知识论哲学”的所谓“实践哲学”争论的核心或焦点问题。依笔者看,哲学世界观的抽象性并不妨碍哲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同时,哲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并不妨碍它作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搞清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同传统哲学划清界限。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不能彼此割裂分离的,哲学不能从只解释世界的片面性错误极端走向不要认识的片面性错误极端。  相似文献   

15.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党群干群关系 ,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寻找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8.
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范围内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进行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革方向,提出我国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王冬  李军松 《北方论丛》2011,(2):113-118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导致了近代中国深刻的文化变迁。在此进程中,薛福成以"中西会通"作为处理中西关系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判断,运用"体用"、"道器"、"新旧"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确定了对待两者交融会通的基本准则,并以"西学中源"说与"西法为公共之理"说作为论证,主张在开放的心态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初步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西交融会通的发展方向。这一努力是积极的,但也突出表现了近代新陈代谢的思想变迁中存在的"欲新还旧"的时代特点:以传统的文化架构容纳西学。这是时代造成的必然局限。  相似文献   

20.
群己关系是不同社会关系之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核心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为指导,扬弃和超越先秦儒家注重中道、和谐的理论向度和思维方式,克服群己关系形上思考的二元对立,构建一种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群己兼顾、共生共荣的群己关系和社会秩序,应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