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美国针对中国产品特保之法律框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421-423条(统称为"421条款"),以及其<暂行规定>构成了目前美国针对中国产品特保措施的基本立法框架.在符合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则的情况下,美国可以以"加征任何关税"或"施行其它进口救济措施"的方式对中国产品采取"421特保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保"机制是WTO框架下唯一有效的歧视性保障措施机制.在此机制下,当成员方证明中国进口产品数量的快速增加是造成其国内产业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时,其可对中国产品启动特保调查并采取最终措施.同时,中国特保机制缺乏"非归因"原则的规定,但成员方主管机关不应简单地将其他因素导致的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全部归因于中国产品的进口.  相似文献   

3.
欧美对华启动纺织品"特保"程序的背景分析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伊始,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取消,中国纺织品全面出击全球市场.但是美国和欧盟以其国内法为依据相继对中国纺织业启动特殊保障措施调查程序(简称"特保"程序).欧美的限制措施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因此,我国应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创制市场经济法律环境,运用多边争端解决体制,完善国内相关具体制度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连续发生了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依据史实,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这三次"左"倾错误发生的背景和危害,重点研究其发生的共产国际原因和应吸取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5.
WTO框架下的"贸易转移"特保是一个独特的、未曾在WTO其他任何协定中出现的概念。作为"中国特保"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入世法律文件及WTO相关协定对何为"贸易转移"均语焉不详,各成员方对此制度的具体操作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为此,有必要明晰"贸易转移"之认定标准,并分析其适用程序、实施方式等相关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应对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一百年来中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作了反思.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具有启蒙倾向的西方思潮、特别是近现代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发生大碰撞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一传入,其分歧不在是否应当,而在怎样使中国走上民主科学的道路,后来的对峙,主要是由于中国现实的政治斗争发生了重要变化,二者之政治背景不同所致;而科玄论战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这两种最主要思潮的论争在中国特殊条件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白字"的使用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这些"白字"可分为无用意"白字"和有用意"白字"两大类.其中,有些"白字"应属于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可称之为另类"飞白",它违反了会话含意理论的方式原则,因而产生了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8.
林克庆  崔林  卫东海 《学术论坛》2007,30(12):26-28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他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我们将看到,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正是在矛盾的冲突中得到了深化,在神秘的表象中实现了高明和超越.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实验的方法论支撑:超越"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常规手段.在其历史上,面对来自各种角度的怀疑,实验经济学的先驱们往往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对其合法性进行辩护.本文从经济学的哲学传统中探寻实验方法为经济学所接受的必然性,认为实验方法承继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经验实证主义两种传统,在寻找真实的假设的同时检验着理论的预测.特别地,实验克服了计量方法引入所留下的"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的缺陷,使得经济学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真正互动成为可能,从而在实验过程中找到了研究的合法性.不过,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中的实验研究最终必须回到文化价值与意义上来,从我们对人类行为的某种事先的"猜测"和把握中寻找其前进之源.  相似文献   

10.
论"东突"恐怖势力对国家利益的威胁与破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论述了"东突"恐怖势力对国家利益的威胁与破坏问题,特别是从其对国家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威胁与破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东突"恐怖势力的破坏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已构成冷战之后我国新疆及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最不稳定的因素.本文指出了"东突"势力及其恐怖主义活动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并认为打击"东突"已成为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方言"佬"所构成的词,在南方方言中比较常见.它不能单用,意义实在,称其为"类后缀"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并非"词根+词缀"的派生词形式,组合方式属偏正结构,是复合词构造,这种构造的大量出现与语言的"潜"、"显"理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闫润鱼 《人文杂志》2003,7(1):97-102
在胡适派自由主义者学人中,胡氏最先动了组建"中国自由党",从事合法的反对党活动的念头.在酝酿组建"中国自由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胡适是同仁一致希望出面组党的最佳人选和新党成立后的党魁.但胡适却既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不抱信心,又放心不下他人的反对党活动,总担心其越出"合法"范围.加上蒋介石政权原本就没有为反对党提供生存的空间等因素,"中国自由党"最终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3.
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供给是无限的,但是在中国从东南沿海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民工荒",这恰恰与其相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特殊现象,特别是从劳资关系、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问题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两年前,关贸总协定对广大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字眼,然而,似乎一夜之间,关贸总协定与中国“入关”成为了家喻户晓、街谈巷议的事情。或以为洪水猛兽,或以为吉星洪福。二战以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关贸总协定生效以来,在消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目前在其体制下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以上,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中国与关贸总协定离合几十载后,即将重返“关内”。因此,了解关贸总协定的基本体系,研究“入关”的对策已是当务之急。由武文军研究员撰写的《关贸总协定与“入关”对策》一书,是我省首部研究关贸总协定的著作,也是我国系统论述关贸总协定及“入关”对策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宏观决策参考价值的一部专著。本书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以语言符号的神秘,揉和了长远时间里那些或隐或显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等文化因素,在巫觋特定的仪式中生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本文对于"诗言志"的解读,重在考察其在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情境与其互动生成之关系,以揭示其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16.
何兰 《北方论丛》2002,(1):72-76
德国与伪满洲国在1936年缔结的<德"满"贸易协定>是德国对远东政策、特别是对伪满政策的一块界碑,它意味着德国已放弃不承认原则,在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在该协定的缔结过程中,德国外交部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带兼语的“使”与“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致使,促使"语义范围中,通过句法结构上的比较,考察"使"字句和"让"字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海选"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后被国家立法所认可,现已作为选举的模式推向全国广大农村.从"海选"的实践中分析"海选",看其利弊,利大于弊,利是主流.发展和完善"海选",既要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也要在实践中除弊兴利.只要在"海选"的实践中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和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其弊必将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9.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文学"知识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知识场"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场域"理论和知识谱系学二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理论前提是要确立文学"知识"观。文学"知识场"研究主要是研究场内不同谱系的文学知识话语变迁和差异形态,以及各种因素在其等级性特征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等,可以凸显文学发展的动态过程,特别适合用来研究处于转型阶段的文学实践。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阶段,以往无论是以社会、作者、文本或是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大都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更多地关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断裂意义,而忽视不同文学格局间的内在联系。文学"知识场"的研究方法为突破二元思维,重塑新时期文学的整体面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