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彭公亮 《云梦学刊》2001,22(6):31-34
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道家思想有一种“非血缘”的亲和与相通,这尤其体现在中国道家的“道”的本源性意义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的本源性意义的相通。“Ereignis”可以译为“自然”。  相似文献   

2.
Ereignis与道     
Ereignis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导词,但人们对它的翻译和理解却聚讼纷纭.鉴这种情况,有必要对这一译名进行研讨,加深理解.然后,根据由此获得的思路对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3.
张松 《东岳论丛》2012,33(12):45-52
出于对存在论状态绝对个别化的人类此在的一种整体性结构的深刻洞察,海德格尔对政治国家的存在持有一种严肃的肯定态度,而这就让他及英思想与现代自由主义大众民主社会的基本精神处于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全面对立状态,因为后者始终具有一种压制国家及国家权力的“去政治化”态势.另一方面,也正是基于其所特有的存在论-现象学的深刻性,海德格尔首次在国家政治的衰落、“常人”亦即一般“公众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状况、技术统治以及极权主义之间,发现了一种存在论上的内在关联;而这一关联是自由主义大众民主社会出于其自身的特性而很难看到的.  相似文献   

4.
张松 《东岳论丛》2002,23(4):111-114
《周易·系辞》上篇所说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及相关话语实际上关涉到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许多重要问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人类理解的本质。参照哲学解释学的某些思想 ,我们将会看到它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其合理性意义 ,而正是由于古代思想家对这些话语中所包含的哲学解释学意义具有一种普遍的共识 ,中国古代思想才始终立足于深切的实践性上  相似文献   

5.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学衡派”进行了重新探讨,并在一个新的历史层面确立它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文章指出,“学衡派”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思想派别,它与形形色色的所谓新文学“逆流”具有本质的不同。在“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之间,真正的差异是对文学创作实践中文学传统修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理解。文章还指出,“学衡派”竭力强调文学观的全面、宏观与公正,这确是有意义的;但我们也不应简单认同当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皇皇高论,而应充分认识到“学衡派”思想体系的若干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是技术的表现。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把技术的本质追溯到它的词源含义即艺术和诗,这也提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本质不能仅从它的强大的数字计算功能来理解,它的工具性和人为性只不过是其本质的一种异化形态,而真正的本质是人类智能的“去蔽”(■)和“成己”(Ereignis)。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从国民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揭示了这种异化的必然性及其哲学人类学含义,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以及由此发生的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历史根据。这就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的异化现象打开了一扇窗户,对人工智能的本质的追问也不再停留于海德格尔式的宗教神秘主义,而是进入了对人类起源的历史现象学分析。基于人的本质即“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和生命活动的统一,应将人工智能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本质中意识和生命活动这两个环节在“人为性”中的统一。人的本质中意识和生命活动的对立和分离具有历史必然性,扬弃这种对立回到人性的完整性是人类不可放弃的永恒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赵修成 《东岳论丛》2012,33(6):29-33
在王弼思想的解释史上,人们通常习惯于将“无”理解成某种由于“不可名状”而被称作是“无”的实体性实存.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无”本身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且“有”也由此而作为某种“形名”之中的具体事物而失去了其作为“万物之母”的存在论意蕴.事实上,王弼那里的“无”并不具有这种实体性意义;而如果着眼于“道”的自我退隐机制来理解“无”,并始终坚持“有”在王弼-《老子》思想系统中所固有的那种存在论意义,那么,王弼-《老子》系统的形而上学思想就显现出其全部的独特性:与始终拒绝“无”的问题、从而把“存在”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来使用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不同,在这里,正是通过对“无”的问题的思想关注,“有”之为“有”才真正成为一个值得追问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亨利在其生命现象学或物质现象学体系中为他人问题提供了新的现象学描述.与胡塞尔为代表的意识哲学家把“我”与他人关系的本质归于知觉主体间性不同,亨利认为一切可能的共同体所共有的真实本质是生命.一方面,作为根本上异于表象的源初显现方式,生命通过在自身之中绝对内在的、持续不断的动情来显现自身及向自身显现;另一方面,“我”与他人都在生命之中并通过生命而显现其自身,共同体中众成员的自身显现同时也是生命的自身显现.“我”通过绝对内在的自身显现成为个体,他人亦然.最终,“我”与他人因共享同一内在的本质而“与情”,与情是一切可设想的共同体的最普遍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后主体主义"哲学和美学中,"感性"、"主体性"、"自身性"三大概念以马克思、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思考而显现了新的意义。它们为建构"后主体主义"美学开辟了道路,也为当代中国美学对于美的"情"、"美的本源"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新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视野,同时也为把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关于"造化"的哲学美学思想联系起来提供了可能。在基于时间性超越的自身性层面上,中国汉语词"造化"以其所包含的神奇而自然发生色彩的、高成就、高境界的祥运大义,体现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所表达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即彻底的人道主义"的真意。在海氏的Er-eignis运作中,"自行遮蔽中敞开"、"自身遮蔽之澄明"是他存在现象学最富独造性的思想之一,我们也可将其与造化中的"阴阳"运作现象联系起来,同时避免将"阴阳"作单纯"气"的理解,这样,Ereignis与造化就更加契合了。人在造化中存在,以其自身与造化自身发生境域性的本质关联,他们是共属一体的。人置身于造化之中的相互关联的"创建"和"闪耀",亦即美是造化自身涌现着的创建和闪耀。造化之美闪耀在自然界,就是自然美,闪耀在作品中,就是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直觉与本体     
直觉与本体吴远“本体论”的思想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在学说中的“道”也带有浓厚的“本体”色彩。尽管中西方哲学家对于“本体”的理解多有殊异,但在把“本体”理解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理性的科学与作为信仰的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勇 《社会科学》2006,(10):162-168
科学是理性的,宗教未必是反理性的,宗教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对人心的关怀,还提供一种心与物的和谐之境。信仰真空中的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类的人都无所畏惧,也缺乏担当,敬畏之心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适当收敛。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完全可以和谐地相处,为这个世界的心,物特别是心与物之间做出合乎长远利益的安排。  相似文献   

12.
黄少安  刘明宇 《文史哲》2004,(6):152-158
经济自由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拓展人们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分别指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实质自由的有效增长依赖于人们拥有平等的形式自由,形式自由则依赖于政府对个体权利的保护。但政府有可能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破坏形式自由的平等性,最终损害人们的实质自由。因而探求自由的价值、代价与限度的过程,也是寻找政府行为守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人类本体论应是时空合一本体论,在时空维度中,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已经从"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发展到了"太空文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应重新评估以儒学为重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深入地认识其特质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准确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价值立场,实现文化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4.
增进国民幸福、快乐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实现国民幸福、快乐的必要手段;国民幸福、快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出生于新加坡的杰出海外华人林文庆博士曾为中国的教育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几乎已经被中国历史所遗忘.虽然林文庆一向提倡和注重教育救国,并不认为革命是当时中国的首选,但由于他与孙中山之间深厚的个人情谊,使他在不自觉之中亦逐渐参与到了革命活动中.在很多时候,与其说林文庆是在参与辛亥革命,倒毋宁说他是在帮孙中山的忙.  相似文献   

16.
于洪生 《文史哲》2001,3(5):82-86
政治评价作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决策及其执行过程的价值判断 ,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与人的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有关 ,而且与政治评价的主体、对象、要求相关联 ,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会作出不同的政治判断。政治评价将对现代政治生活发挥日益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是很多学者们一致公认的,但严格说来,这个"歌德"是接受者头脑中的一个符号.早年郭沫若把歌德看成诗人主观性的象征,与歌德相关的一切被叙述为"纯粹自我"的故事.但"纯粹自我"是无法叙说的,任何有关它的陈述都会以自我解体告终.于是我们看到,歌德在郭沫若的片面化阐释中难以存身,以"歌德"为模本所做的自我袒露颠倒成了夸饰和自我掩藏.  相似文献   

18.
姚军毅 《学术研究》2000,42(7):11-18
本文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宿命论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部分人阙失了理想,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理想、价值与历史本体及“必然”的关系。作者从对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1、历史在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中生成;2、历史的“必然”内涵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归纳总结任务型教学法的功能作用和潜在问题,并且提出改进建议,旨在客观地认识任务型教学,从而更好地运用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唐新乐府诗派力主"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对盛唐创新乐府歌辞的必然承继和推进.唐诗繁荣的"关键"就在于此.唐代诗人将"情"、"志"交融,并植根于"事",这是唐诗的自觉与自省.唐代多"事",故诗歌以多种姿态和神采去应对它、表现它,"诗"与"事"相互激发,联袂升华.唐诗的经验,有助于疗治当今诗坛的某种疲软和失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