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汪曾祺小说的空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平 《理论界》2007,3(4):191-192
汪曾祺很善于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使小说达到虚实相生,“味外之味”的艺术效果。本文着重论述汪曾祺小说中,有意追求的朦胧美以及留给读者的广袤的联想空间。  相似文献   

2.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①。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辩证法,而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中辩证法的能动的艺术的反映。因此,一个革命作家必须学习和运用辩证法,来营构他的艺术作品。从这一方面来说,杨朔的散文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生动范例和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散文承袭了明清文人的“闲适”语言风格,并进而形成了个体化的语言风格。因为现实社会语境中诸多因素的限制,他的“闲适”言说实质上是对自己精神内在家园的遮蔽,具体体现在他的言说与生命存在的冲突以及他对传统和现代的复杂体认.这些复杂的审美感受在审美上所形成的两难困境源于汪曾祺对生命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享誉文坛,但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作品通过对普通人的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表达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所以汪曾祺小说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谢泽杰 《学术月刊》2023,(2):148-158
“要贴到人物来写”被视为沈从文的“创作偈语”,是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代作家间的珍贵传承。在沈从文的文学观中,“要贴到人物来写”指要对人物有符合其身份、性别、性情的正确描写,是小说发挥“真善美”感化功能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物”一词也可广义地理解为“人事”,涉及诸多人物描写以外的组织方法。汪曾祺在1980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强调这句偈语,有隐在的对话意图,他通过把“人物”推到创作的首要地位,摆脱以主题先行为代表的固有文学观。汪曾祺的长期言说也体现出他对现实主义的肯认,他的选择与其自身的阅历、气质相辅相成。这一“创作偈语”的形成与接受,不仅是写作教学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成功范例,同时也反映了现当代小说观念发展中的某些流变。  相似文献   

6.
论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吸引读者之处乃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 ,分别探讨了汪曾祺小说在语言运用(即文体 )上的四个独特之处 :“小说是回忆”、“小说是随笔”、“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以及“气氛即人物”。文章力图从这些方面对汪曾祺小说文体的创新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阐发。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独特的文学世界根源于他对世界独特的认识方式。汪曾祺将世界看作一个以人为本的整体,人与他者在整体的宇宙中共在,人的存在的最高价值是超越在场。汪曾祺由此而来的艺术观念从文本之内指向文本之外,他认为艺术存在于由在场到不在场的想象空间,想象是沟通在场的生活世界和不在场的意义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论汪时进(北京教育学院)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是颇为独特的。他是一位老作家,但过去作品不多。1980年,他发表了一篇《受戒》。作品完全撇开了几十年“统帅”一切的政治生活的影响,叙述了那样一个青春无邪的故事,描绘了那么一种充满古朴之风的民俗,其语言...  相似文献   

9.
唐代小说创作方法的整体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唐代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采用“实录”、“寓言”、“传闻”等词语分别概括唐代小说的三种创作方法。这三种创作方法根本的区别体现在情节虚实关系的处理上。“实录”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而“寓言”法和“传闻”法则注重情节的虚构。上述三种创作方法的出现,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到了唐代,已基本上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在艺术上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一部文艺作品,它的美学情趣,情感、思想、道德对欣赏者有着主要影响,表达它们的形式是以它们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评判一部文艺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应看它的内容是否对社会发生了有利的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是,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结构作理论性划分时,在“形式”这个名辞下很难给予一个适当的内涵。“形式”概念本身把一切作为“内容”的东西都放到了对立面的位置,事实上,作家的美学情趣、情感、思想等在被传达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就直接体现在所谓“形式”之中。我们把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情趣、思想、情感等统称为审美体验,它们是艺术家创造的一股艺术信息,传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负载物,我们称之为艺术符号。在一部文艺作品中,艺术符号不但传达了艺术家欲表现的艺术信息,并且体现艺术家怎样表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艺术信息。照“内容”、“形式”的划分,后一种艺术信息就被归入到“形式”的范围中去了,我们认为对文艺作品合理的划分是把它分为艺术信息与艺术符号两部分。本文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符号怎样表现艺术信息,有什么特点,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体现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艺术继承的基础上,从写作思想、创作风格、感情表现以及作者的文人气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找出了其文化、艺术渊源,这对于进一步理解汪曾祺散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特色的文化性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汪曾祺的特色,是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他文化个性在创作中的反映。“土性”(民间性)是他全部的审美基调;“水性”(机智性)是他鲜明的艺术风格;“中和性”(兼容与对抗)是他独具魅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法国学者维利里奥的速度理论把速度视为现代生活世界和现代感性的根本性维度,不仅以之考察哲学、政治问题,也对速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试图为艺术研究确立新的视域和范式。以速度为基本美学范畴重新审视现代艺术实践,以速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来理解当前新兴的艺术形态,是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在前一方面,他认为对运动性、瞬间性、相对性等速度经验的审美表达是现代艺术形式探索的出发点,而速度技术带来的“竞速”价值取向则造就了现代艺术史的加速现象;在后一个方面,他通过对“马达艺术”和“光线艺术”的命名和分析,致力于确立一种能够把技术要素纳入新兴艺术的审美形态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是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很注重小说语言音乐性的作家,他小说的语言如同一曲清丽诉音乐。与他常用清丽之词短句子有关。小说中,汪曾祺穿插了多种能造成音乐性的手法:或多用对偶、对仗、比较松散的对比性的词语、句子以及排比句、叠音:或者有意使语词进行参差与平仄的排列;或者使有着特殊用意的词语或句子隔一段距离重复出现。上述手法使小说语言具有三种音乐效果: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这种效果与汪曾祺的艺术自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6.
延宕艺术,是指在叙事作品中,为了加强读者对作品表现对象的感受,有意延缓叙事进程的一种手法。高中语文有许多文章都运用了延宕艺术。恰当地运用延宕艺术,不仅能丰富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灵,更能深刻地表达作品的主题。一、通过延宕艺术,丰富人物形象《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以描摹生动而素为人所称道。白妞说书的技艺,通过作者巧妙地应用比喻,而使人感觉“三月不知肉味”。其实在这之前作者就巧妙地运用延宕艺术的手法,为下文正面写白妞做了铺垫。明湖居听书人们慕名而来,听的就是白妞说书,所以才九点多人们便“赶忙”去明湖居…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的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是浸染、吸纳了丰富的西方文学的养分的,但他的创作和文论在总体上是典型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晚年论文特别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这两个“回到”中是不言而喻地饱含着对民间文化和民众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认同、赞美、传承及发扬光大的意思在内的,  相似文献   

18.
孙英 《理论界》2003,(3):100-100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就某种意义说,首先是教育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教育的语言艺术,也可以说是在师生交往、相互作用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的语言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德育目的实现和德育效果的好坏。一、德育的语言艺术,表现在德育的全过程中教师如果就道德知识信息…  相似文献   

19.
谷鹏飞 《学术月刊》2023,(6):150-159
AI艺术作为一种由人工智能遵照算法程序而创造出的全新艺术形态,在“作者”的意识与创作意图、“作品”的创造性与创造本质、“理解”的语言与意义等三个方面体现出与人类艺术不同的阐释学特征。大体来讲,AI艺术的“作者”意识是一种拟人脑意识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它使得“作者”创作的“机心”趋同于“文心”,并萌生与“文心”相应的创作“意图”。AI艺术的“作品”创造性是智能程序基于原始素材与目标意图的比较修正而实现“藏艺于器”“藏礼于器”的表征,它基于信息的渲染匹配与设定目标的不完全吻合性而创造出出乎意料的形式与内容。AI艺术“理解”中的语言与意义,则潜在于算法系统的三重生成逻辑中,即对算法“指令”作“说明”、对语言“程序”作“解释”、对AI艺术一切内在要素作基于“说明”之上的“解释”。AI艺术的意义总体上源于一种客观化的主观阐释,其意义诞生于对语言符码的“指令说明—程序解释—意义赋予”循环阐释,并与人类如何在全新生存语境下重新定义经典艺术的相关概念攸关。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很注重小说语言音乐性的作家,他小说的语言如同一曲清丽诉音乐,与他常用清丽之词短句子有关.小说中,汪曾祺穿插了多种能造成音乐性的手法或多用对偶、对仗、比较松散的对比性的词语、句子以及排比句、叠音;或者有意使语词进行参差与平仄的排列;或者使有着特殊用意的词语或句子隔一段距离重复出现.上述手法使小说语言具有三种音乐效果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这种效果与汪曾祺的艺术自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