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除汉语外,我国境内的藏缅语、苗瑶语、壮侗语等很多汉藏语系语言的动词都可以重叠,构成多种重叠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根据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汉藏语可分为"多量义优势型语言"和"少量义优势型语言"。不同语言的动词重叠式有不同的形式—意义匹配格局。汉语和亲属语言有相同的动词重叠形式,汉语属于"少量义优势型语言"。  相似文献   

2.
汉语动词重叠主要有单纯动词重叠、VXVX、VVX等类型;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核心是表量的增加,依据动词性质不同分为两类,动作行为动词重叠后主要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是时量的增加,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重叠后主要表程度加深;重叠手段、动词性质、语言系统性以及X的性质都是影响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方言分布和类型学视角考察汉语动词重叠,可以看出,汉语动词重叠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动词重叠一样,表义丰富,重叠形式多样.其中大部分为摹状重叠,此类重叠可以用重叠的象似性动因来解释,这是汉语动词重叠表现出来的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共性特征;而汉语动词中的非摹状重叠,由于其来源是动量组合的语法化,与其他语言中基础生成的表示量少的动词重叠相比,语义不尽相同,此处则体现出汉语动词重叠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词重叠一向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近 2 0年来研究的方法、角度有所突破 ,研究的范围、视野进一步扩大 ,动词重叠的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从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适用句式及功能、可重叠的范围等方面 ,勾勒出 50年来动词重叠研究的轮廓 ,旨在展示其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5.
动词重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朱德熙先生对重叠式的论述,从语音特征、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三个方面对动词重叠研究的现状作了回顾,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以语言事实为依据揭示了动词重叠式在这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与原式动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双音节动词除了人们公认的 ABAB式重叠外 ,还有另一种重叠方式 :AABB式。此类动词 ,数量不算少 ,且在结构、语音、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等方面 ,与 ABAB式重叠的动词相比较 ,具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祈使句经常用动词重叠形式来表达某种祈使语气和意义.关于动词重叠传统上主要围绕其语法意义、功能、限制范围、形式等论述.把动词重叠式落实到具体的使用中,对祈使句中的动词重叠进行分析,以期得出具体使用的规律.具有重叠形式的祈使句多数表示建议或请求的意思,语气较缓和.语境决定了重叠动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词话》的单音节动词重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考察《金瓶梅词话》中单音节动词的重叠现象 ,并就动词重叠的常见形式、语法意义、基本条件 ,以及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相互比较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详细地描述了冷水江方言中动词的重叠用法,并从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各方面做出了较全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重叠方式是指利用词根的重叠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方式,是综合式语法方式的一种。在藏语中,重叠方式的运用比较广泛,一定意义的字词,经过多种形式的重叠后,便可表达出丰富的语法意义,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由于方言的差异,藏语各方言在重叠方式的具体运用上有所不同。本文仅就安多口语中重叠方式的运用情况作一初步的探讨。安多藏语口语中可以重叠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代词和象声词等。下面分别对它们的格式和语法意义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议,涉及朱自清是否是大师、批评心态和标准及其散文好用女性意象、语言技巧等或大或小的问题,究其实质,是如何处理道德批评和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我”体现为一种普遍性的营构形态,而《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里“我”又很特异,它们是一种叙述人设置,目的是为了在作者和文章内容之间起某种程度的屏障作用。这种叙述人设置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中的“技术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朱自清散文生动表现了扬州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风俗文化;扬州儒商文化精神的“儒雅”与“浮躁”影响朱自清人格的铸造;扬州美女文化与方言文化构成其散文特殊的审美机制,而使其散文成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五四”低潮时期朱自清经历了感性苦闷和理性沉思之后,思想涅磐生成了“刹那主义”,它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节”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关于乐府诗的讨论中,黄节表示乐府研究重在义理与撰作,徒就题目源流而纷争并无益处,朱自清则对黄节将一个客观的学术问题转变成主观问题而不满。这一分歧背后隐含了学术的新旧问题。新学术与旧学术的主要分野大致有两点:一个是使用材料上是否考辨真伪,是否有第一手材料,另一个是是否具备科学客观的眼光。朱自清要以新的系统去阅读中国过去的文学,而黄节却是要通过复古重新指向儒家的大义。在朱自清等人看来,三者已成三个独立的领域,但应该互相补充;在黄节等旧文人那里,考证、批评与写作却是三位一体的。朱自清与黄节所理解的"传统"之间的新旧差异,是重建古文学阅读传统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根源。朱自清无法重建传统学术里考证、批评与写作的内在的联系,但是想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建立其间的关联。他不满足于单纯的考证,所以寻求考证与批评的结合;不满足于完全放弃旧体诗的写作,所以在清华的课堂上提倡模仿;他不满足于鉴赏式的批评,所以寻找一种语文的分析方法。在新旧之间走出一条新路的努力,使得朱自清一类的新文人不得不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一向被研究者称为"狷者",然而纵观其一生,这个概括显然是不全面的。除了"狷者"这一性格特征,在不同时期朱自清也有"狂者"、"中庸者"的表现,这从朱自清一生的创作和革命实践中可观察出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朱自清后期政治心态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这可以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变革年代中人生道路选择的典型代表。这一转变的背后,既蕴藏着个人性格方面的因素,也流露出时代、社会等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本是反对新文学的,由于朱自清的介入和时代的急剧变化,刊物逐步向新文学让步,最终被沈从文主持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说》是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初期成果,1944年他“重写”此篇为《诗言志》。《诗言志》除补充新证而增大篇幅外,有两处术语的改动值得关注:“意念”的术语凝定,这是借鉴西方“新批评”文艺学观念的结果;术语“缘情”取代早期的“抒情”,体现了中国学术研究本体化的追求。“诗言志”研究在抗战中相隔七年的“重写”,反映了朱自清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历程,也体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其散文由于表现主题的丰富多彩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朱自清“文艺性”散文的主题表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总之,朱自清的文艺性散文不仅展示了精微广大的世界,而且折射出其思想的幽微复杂。  相似文献   

20.
色彩词是根据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一类词,其功能主要是用来描写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色彩性状。朱自清散文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词,在此,根据其文本中色彩词的类型、修辞作用等,进行较为详细的归类、归纳分析,从而揭示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色彩词在散文中所表现出的鲜明、强烈、丰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