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芳  彭寒珂 《云梦学刊》2007,28(2):152-154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未能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普遍现象的本质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使得词由其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结果。探究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  相似文献   

2.
明宏 《理论界》2008,(10):138-139
传统的语义学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没有联系。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关于隐喻的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词义拓展现象,提出多义现象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是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英语词汇的多义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主要是隐喻来实现的。传统的词汇教学忽视了多义词内部各个义项之间的认知联系,教师引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词义与词义之间,词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的重方式。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也存在交叉,即转喻一隐喻连续统现象。在这一现象中,隐喻的关键在于相似性,转喻的特征在于相关性或临近性,转喻通常作为隐喻的基础存在。以词汇“花”为例进行认知思维分析,是探讨词汇语义衍生过程与认知思维的重切入口,也为探讨隐喻与转喻相互作用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5.
词汇是表意的基本语言单位,而一词多义使词汇习得变得复杂而困难。透过认知隐喻的理论视角,分析一词产生多义的演化过程,进而基于多义词的动因启示,提出了隐喻式多义词教学模式,为词汇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提供了有效的认知路径。  相似文献   

6.
按照话语语表意义和语内意义两重意义之间关联的方向性,双重意义修辞主要分为三类:多义类、同义类和反义类。双重意义修辞现象都可以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理旋转原理加以解释,当话语出现时,通过心理旋转将话语的语表意义与语内意义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能够重合,如果能够重合,经过怎样的旋转可以重合,由此可以确定并深入认识双重意义修辞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偏误"镜像错位"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镜像错位”是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最典型的偏误之一。运用认知心理学、视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发现人类共同的认知生理机制制约下的认知规律是造成汉字“镜像错位”的根本原因。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由于方位定域民族性、认知汉字的方法以及文字书写规则与习惯等的不同,容易形成“镜像错位”。因此,应通过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初始阶段汉字的细部认知训练等,有效地纠正“镜像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解释,提出利用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多义词教学法来促进多义词习得的可行性,并提出实施意象图式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主要依据现代语言学的有关多义现象的基本规则,在充分注意杜甫诗歌特殊性的情况下,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了杜甫诗歌句子多义的五种类型:句子异文造成的多义;某词词义不定造成的多义;语法关系不清造成的多义;层次划分不定造成的多义;语义关系不明造成的多义。  相似文献   

10.
歧义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言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论文选取词汇歧义中由同形异义现象引起的歧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歧义的定义和分类并区分了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现象;其次介绍了同形异义词的分类,并对各类同形异义词及其可能引起的歧义问题通过举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歧义消解的两种方法:一种通过语境,另一种借助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角度为同形异义词的歧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四个阶段说、假借的转声托事与转注、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说四个方面评述肖甫春的《汉字学论稿》,认为该书以转声托事为津粱,成功地解决了转注问题,把造字法与汉字历史发展统一在一起,得出对汉字性质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汉字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在对比成语学的研究中,多义成语的对比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且对比多义成语的前提就是要先弄清语言间多义成语的等值问题。在对比语言间多义成语等值时,应该从成语所表达的每一个具体的意义出发,而不应该从成语的整体出发。通过对俄汉多义成语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俄汉语中仅有少数相对应的多义成语能构成语义完全等值,多数相对应的多义成语只能构成语义部分等值,且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现为包含关系或同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语言意义是否确定,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有不同观点。本文从词语和句子层面来论证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认为意义模糊和歧义是语言意义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含义复杂和多变的概念。在其演变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具有中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之后 ,意识形态概念重大的变化就是它获得了中立化的含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具有三层不同的含义 :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作为掩盖物质利益和真实动机的思想观念。准确地把握这个词必须分析它的起源、演变过程 ,尤其必需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着个词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 ,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这个词的含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易匠翘 《云梦学刊》2000,(5):102-105
段落的组织是段落意义与段落中心意义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段落各语句句义的控制。如果每一语句的句义既能有别于其它语句,又能同一于其它语句,段落就能在多元的段落意义中形成单一的段落中心意义.围绕这一观点,文章从段落意义与段落中心意义矛盾形成的原因、矛盾解决的途径及方法等三个方面作了探讨,并分别形成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禅宗认为存在的实相是超越性的"真谛",关于实相的表说是"俗谛"。事实上一切关于真谛的信息都来自不同形式的"语言",因而一切真谛都是俗谛,真谛与俗谛只是方便说,它们是"不二"的。禅宗为传达真谛创造了许多方便法门,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传达符号系统,虽然都是俗谛,但当它们引人到达实相领悟时也都是真谛。如禅宗的"即心即佛"是说明人心与佛性不二的著名谛理,是真谛也是俗谛,它的真俗差别在于对引人当下认取自心佛性的有效性。所以对真谛或俗谛的考察不仅是修辞学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问题,问题不在真俗谛理论本身的澄清,而在于如何能更有效地让人完成"明心见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04,25(1):104-107
《世说》中的同义复合词构成语素的状况和特点,从其意义来源来说,共有四种主要类型:(一)本义 本义;(二)引申义 引申义;(三)本义 引申义;(四)引申义 本义。而其复合成词后语素义变化也有三种情况:(一)两语素义基本不变。(二)两语素义基本丧失;(三)产生了新义,但语素义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词汇意义完全等同者很少,即使概念意义相等,联想意义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在重视概念意义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联想意义的研究,从而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英语词汇意义进行对比研究(1)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相反的词汇;(2)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4)各自文化中独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