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碧波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4):92-9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与突破。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高校思政课应通过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创新方式、优化关系、内生动力努力践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宋泽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4-196
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平等,教育者更多关注对受教育者独立人格的引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受教育者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兴趣和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制约,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7-24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6.
孙宁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48-50
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钶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8-10,94
主体间性存在于交往之中,它表现为主体间一种双向度的关系,同时又表现为交往时所具备的品质。它与主体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所以教育中必然存在主体间的问题。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有着它独有的品质与特点,并且这种主体间性并不能完全取代或否定主客之间的关系事实,相反,用这种主体间性正确地思考教育问题,会使单子式主体性和社会主体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李咏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1-18
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审美活动都具有解释的理论意义。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优先性地位应予以肯定 ,但它也存在解释学上的局限。因此 ,应强调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性意义。从具体的考察中发现 :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 ,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尽管主体间性的提出与对主体性的反思和检讨密切相关,主体间性字眼也从没有出现在古典哲学中,但是主体间性问题并不唯现代哲学所独有,古典哲学中也牵涉到该问题,并体现了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探索。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在黑格尔哲学中就有十分具体的体现。自我基于他者的确立,个体意识的独立,互相承认的双重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现实的斗争与统一,个体意识向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回归,都闪烁着间性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吕逸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71-76
汉代是经学的时代,文人强烈的宗经意识深刻影响着汉代文体的生成.在汉代文人看来,经学既是天地人间恒久之道的渊薮,也是文章的最高范本和各种文体之源,所以撰写文章只须直接采用经典文本中已有的文体类型,或从经书中抽绎某种文体的潜在形式加以发展,或依经称名稽古制式,或汲取说经方式形成新的文体.汉代经学烦琐的阐释方式和动辄以经为据的风气直接影响到汉代的文体风貌.汉代经学对文体的复杂影响使汉代文体在文学性和精神性两方面都带上了明显的经学色彩. 相似文献
12.
王卫平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27-30
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是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文章阐述了福建医科大学从完善工作机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案例视频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毅然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5):54-5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视频化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以视频(如影视、动漫等)片段的形式展现教学案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视频化涉及的主要问题:一是取材网络,无涉侵权;二是要把握原则,精挑细选;三是观看前要准备、观看后要讨论、讨论后要点评;四是讲授时,“例”服务于“理”,不可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认识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考试具有引导和指挥的作用、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的弊端三个方面分析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和实施了“1+X”的考试模式,通过期末测试和教学过程中考核的方式,对教和学进行评价,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深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针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中宣部和教育部要求全国高等学校于2006年实施“2005新方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新方案的实施有其必要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必须正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把握其成因,在总结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不断改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提出应把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正确认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努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简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提出应把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正确认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努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专题式教学是适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方式,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授课教师知识结构的矛盾、教材内容重复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通常包括教学准备、课堂讲授、考核、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完善专题式教学,应精心设计和完善专题内容,下力气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团队意识,积极探索辅之专题式教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专题式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有力措施。为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实践中探索了有效可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包括组织课堂实践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并提出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