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绛与读书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已经103岁了。现如今人们提起杨绛,总要提起她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名声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国城》,这一局面才得以改观。杨绛的生命之乐源于读书。她与钱钟书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一同埋头于图书馆。两人比赛读书的数量,至年底统计时,钱钟书读的尽是大部头。  相似文献   

2.
张小平 《社区》2011,(32):21-21
1956年,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他都非常热忱、认真。有一次,《文艺副刊》发表了杨绛的作品,到发稿费时萧乾才得知,杨绛已随丈夫钱钟书去英国深造了。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08,(12)
多年来,杨绛曾先后出版了《干校六记》《我们仨》等大量记叙性的回忆文章,但吴学昭通过3年刨根究底式的发问,仍挖掘出许多杨绛此生难忘的回忆:就读东吴大学时期,杨绛曾以"洋囡囡"的绰号闻名全校。至于初见钱钟书,则是杨绛此前从未叙说过的"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4.
对于杨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只读过她的《洗澡》。最近,看了她写的《我们仨》,对她连同她与钱钟书的女儿“他们仨”多了些了解。          贤妻杨绛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说过,作为一个“贤妻”除了要孝敬公婆,还必须服从丈夫,这第一条杨绛做到了,她常去婆婆家“做媳妇”,但是杨绛绝不是一个对丈夫无条件服从的妻子。他们曾为了“bon”的读音吵过一架,结果杨绛赢了,但两人心中都不爽。后来,定下条约:以后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让人觉得杨绛刚硬十足,大有“我爱我夫,但我更爱真理”的味道。但杨绛也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4 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兼容中西文化的东方大都会。这期间 ,杨绛居住在这座城市中 ,创作了她仅有的两则喜剧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喜剧性影响了杨绛喜剧的创作风格 ,这座城市不彻底的现代性和“上海人”不彻底的“市民”身份决定了杨绛喜剧在题材、人物和喜剧结构上的特色。在上海城市文化影响了杨绛的喜剧创作的同时 ,杨绛也在她的创作中积极地消弥其中的冲突和裂痕。这种互动的创作使得杨绛的喜剧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风俗喜剧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6.
杨绛散文,洗尽铅华,淳真自然,而耐人寻味。《隐身衣》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亦是理解杨绛的一把钥匙。它博涉中西、含珠蕴玉、慧言妙语,启人深思。它是作者的才情与学识的自然显露,更是一位智者的人生哲学的集中表达。  相似文献   

7.
段慧群 《老友》2011,(10):13-13
2011年7月17日,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的百岁生日。在亿万读者眼里,她的名字代表着《堂吉诃德》的经典翻译,代表着小说《洗澡》的心灵文字,代表着《我们仨》的温暖回忆。那么。在与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相守的日子里,她又是怎样一位妻子呢?  相似文献   

8.
2015年1月13日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110岁寿辰,这位曾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老人,历经了世纪沧桑,至今仍笔耕不辍。我国文化圈拥有多位已达八九十岁高龄,甚至步入期颐之年仍保持着创作活力的"文化老人"。2014年,103岁的著名作家杨绛先生,正式推出9卷本《杨绛全集》。画坛"鬼才"黄永玉2013年在国家博物馆举  相似文献   

9.
易明 《北京纪事》2016,(7):81-83
105岁的杨绛先生走了,人们说了很多,总之是不舍.女作家中高寿并笔耕不辍的还有文洁若,今年89岁又新出了本《文章皆岁月》,里面包含有萧乾的散文等.她每天还在写作回忆录、整理萧老的遗作书信,翻译文学作品.她说:"我还要写到100岁,我要写一本《我的一个世纪》呢!"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佳作,而文洁若与萧乾晚年合译完成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是文坛的一件盛事.买书有时就看缘分,2016年5月24日,笔者到京演民族宫大剧院看北京市曲剧团的《方珍珠》.演出七点半开始,到早了便去对面的三味书屋瞎逛.这家店的书从不打折,进门就看见唯一一本文洁若著的《我与萧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1994年1月第二次印刷,书价6.50元,我毫不犹豫把它收入囊中.老书开本787乘960,345页,满满的21万字,可见过去的书商很厚道.这是他们当日做的最后一笔买卖,书店晚上7点就打烊了.  相似文献   

10.
百岁老人杨绛,有一个人们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而她也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101岁的杨绛,思路敏捷,仍埋头写作长篇小说,成就了一个传奇。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杨绛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1966年8月,两人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这对夫妻被"发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两位编辑高克毅和宋淇在校订出版杨绛著作《干校六记》英译本期间与译者葛浩文、作者杨绛、读者刘绍铭、出版社社长唐纳德·埃尔古德之间的85封私人纸质通信为基础,回顾了从发起翻译该作品到译作出版的整个过程中编辑承担的职责及所作的贡献,揭示了编辑隐身译作背后被遗忘的现状,提出了编辑主体性这一长期被翻译学界忽视的议题,论证了正确认识、评估编辑主体性对译作海外出版传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绛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散文作品《老王》,以人道主义的情怀描写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不幸被社会忽略了的回族小人物形象。它曾被各种选本收录,自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杨绛散文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轲 《南都学坛》2002,22(4):69-72
杨绛在文坛上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她打破了17年散文的沉闷压抑,延续了五四时期幽默散文一路的发展,并具有自己的个性。杨绛对“文革”的描写与反思,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带一种调侃与审视,因此显得超然而从容。文中流贯着一个侠骨柔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读来令人感动。而作者采取的冷静的白描这种写法,对于17年散文的滥抒情是一种有力的反拨和纠正。正缘此,杨绛在文坛既是边缘的,又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她们是冰心、杨绛、赵萝蕤等,她们的译作如《吉檀迦利》、《堂吉诃德》、《荒原》等,都是公认的高质量的译本。在翻译实践的同时,女性翻译家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翻译理论,这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这批女性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仅翻译一项,其造诣在海峡两岸是屈指可数的.文章讨论了杨绛先生<失败的经验>一文中涉及的翻译问题,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度"等方面简要论述了杨绛先生独特的译学见解,以及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以翻译实践为根本的务实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6.
《唐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是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思认为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是超群的小说家。”恩格斯也称赞他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长篇小说《唐吉诃德》是他的代表作,它自十七世纪初问世以来,已被译成一百种以上的文字,现在世界各国读者都知道“愁容骑士”唐吉诃德的名字。《唐吉诃德》也早已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知。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于1959、1978年出版了傅东华、杨绛先生的译本,其中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著名段落已被选入普通中学语文课  相似文献   

17.
张光茫 《社区》2011,(14):11-11
1911年.距今整整一百年了。就在那年,诞生了季羡林、钱学森、陈省身、侯仁之、杨绛、黄万里等多位后来被认为大师级的人物。按著名散文家卞毓方的话说,他们都跟清华大学有渊源,都去欧美留学,都成了大家,而且都长寿。所以,卞毓方在其新作《千手拂云千眼观虹》中,把他们的一生组合在一起。读之,简直就是在读百年中国的大师缩影。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钱锺书和自己的书信手稿被拍卖而维权,一直低调的杨绛高调地拍案而起,让老人成为新闻人物。博学、魅力、恬淡……这几个词都可用于描述杨绛和钱锺书伉俪的公众印象。钱锺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报刊和电视难见宣传他的踪影,甚至所谓的一些学术活动都不参加。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也如出一辙,只忙自己分内的事,坚守她和钱锺书的文字世界。杨绛曾对记者说:“不见记者倒不是对媒体有偏见,主要是怕他们写我们,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与杨绛 ,是当今中国文坛上最具人望的一对文学伉俪。之所以如此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与他们在作品和人生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幽默肯定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联。智慧与幽默在他们 ,不仅是表达的策略和技巧 ,而且也是内在性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们有关文艺乃至宇宙人生的一种理念。说到钱钟书和杨绛智慧与幽默的形成 ,其成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但与英国文化的濡染显然有关。一、从林译小说到牛津岁月钱钟书十一二岁的时候 ,开始接触英国的文学作品。他发现了商务印书馆当时发行的两箱“迷人”的《林译小说丛书》 ,于是开始了“反复不…  相似文献   

20.
在杨绛不同文体的创作中,都出现了补充、删减、调整、订正等修改现象,有的文本甚至遭遇了重写式的改造。这些并非偶然的修改行为,形成了杨绛文学作品版本的变迁,加快了杨绛文学世界的建构。通过考察修改前后的文本面貌,不仅能够在具体的技术操作环节透视杨绛文学语言、修辞风格的生成过程,而且能够发现其翻译、研究与创作之间存在的深度关联。经由这一典型个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与揭示修改这种文学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版本流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