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电影《邻居》的重新读解,分析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的巴赞电影美学理论在指导创作中的误差:并不是运用了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就等于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同时长镜头也不全部代表巴赞的纪实美学。当时电影界急于寻找新的理论来对抗电影创作的虚假现象,因而还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就直接套用,造成对巴赞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的“目的论”错误。这同时也决定了巴赞的电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局限性。巴赞关于电影影像本体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关系的表述,主要特点是突出了电影的客观性,即再现功能,或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更准确地说是过高地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过低地估计了电影的表现功能。这是理论表述上的明显失误。这种失误不是历史性的失误,应该说,即使是在当时,也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巴赞关于电影语言和写实主义美学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受到了诸多质疑。数字化对传统电影的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真实”在电影中的地位。实际上,当我们辩证地解读巴赞影像本体论,会发现他强调的是“真实观”而并非“真实的手段”,这种“真实观”包含画面与心理的真实。因此,数字电影实际上是通过制造“以假乱真”的画面和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产生心灵的意义来还原真实的本性。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上,数字电影更是通过呈现实景所难以获得的场景效果、创造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强化时空处理带来的视觉逼真、虚拟角色制造出英雄情结,来推进电影的真实性表达。而从当前的形势看来,唯有对画面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共同把握,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电影展现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巴赞电影理论二题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赞是西方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代表理论家 ,其“展示”、“窗户”、“镜头段落—景深镜头”等论述 ,在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理论学派。长期以来 ,关于巴赞电影理论的争论热烈。本文就其中争论较多的“展示”和“镜头段落—景深镜头”两个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强调纪实美学的电影现实主义。在巴赞和克拉考尔看来,电影的艺术特性就是纪实。他们对以蒙太奇为代表的传统电影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和对电影审美特性的重新思考,深入地开掘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和发展了电影的艺术语言,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理论与美学,并对此后的世界电影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克拉考尔电影理论二题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的本性是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关于电影创作必须在写实状态中追求影像造型等理论,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争论。克拉考尔所主张的是纪实电影理论,克拉考尔的偏激在于他总是以纪实电影的审美特性去涵盖和评判所有电影,但是从他对纪实电影的论述本身来看,其理论又是独创的、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在电影发展史上,蒙太奇的地位变化是有目共睹、发人深省的。早期的电影理论把蒙太奇看成电影的美学基础,俄罗斯导演库里肖夫说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实质。”①他的学生,苏联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普多夫金也认为:“蒙太奇是一种基本的创作力量,由于这种力量,那些没有生命的照片(分散的镜头)才被巧妙地组织成为活的电影形式。”②本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战舰波将金号》、《母亲》等电影片的一举成功,人们普遍接受了把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基础、特性、形象本性和时空结构的基本观念。后来,随着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9.
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银幕百年,从卢米埃尔兄弟纪实短片的诞生到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从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崛起,从好莱坞"梦幻工场"魅惑全球到中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起云涌,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到巴赞长镜头纪实美学理论的抗衡,从法国新浪潮到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潮起浪涌,从叛逆的新好莱坞到伯格曼的深入人的内心的"魔镜"……生命的记录与虚构始终是纷繁变幻的电影流派及理论抵牾相争又互动互补的焦点。然而,电影无法将记录与虚构彻底剥离,因为电影让你认识了你自己,留住了岁月流逝,还得张扬人类的天性———希冀在梦中飞翔。  相似文献   

10.
一分钟纪录短片即巴赞所倡导的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强调依赖摄影机镜头本身,而不是剪辑;倾向于景深镜头,追求长镜头的作用。纪录短片具有3个特征:即未经搬演的偶然事物、时间的连续性和含义模糊的多义性。纪录短片首先具有复制一切可见事物的能力,并且偏爱未经搬演的现实事物;第二,偶然的事物对于纪录短片来说,是一个特有的构成元素,意外事件要多于预先设置的事件,强调选择对象的真实;第三,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得以呈现,强调时间空间的真实。事物意义含糊性和解释的不明确性,保留了未经加工的物质现实的多种含义,强调叙事结构的真实。纪录短片本质上是由那些未经搬演,偶然遭遇的具有某种因果联系的含义模糊的事物构成的,多义的场域是物质现实的本性,也体现在一分钟纪录短片中。纪录短片信守真实生活原貌中的暧昧与丰富,是一种镜头表达方式,也是一个事件,同时又是观看事件的反应与态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巴赞的纪实理论作为讨论的起点 ,旨在阐述其所确立的纪实性电影美学的美学特征 ,并以之为参照 ,分析九十年代中国纪实电影的新的电影形态。巴赞纪实理论的基础在于他尊重事物本身的纪实观 ,《民警故事》、《小武》和《过年回家》这三部中国纪实电影的代表作都继承了这种纪实观 ,并具体表现在影片的影像和叙事结构上。通过审视该美学在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独特面貌 ,可以发现中国电影人对这个曾被巴赞誉为具有深刻审美性而至今不衰的美学原则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其理论奠定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理论的基础,并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巴赞的贡献巨大,其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所开创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与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共同构成经典电影理论的两座高峰。巴赞纪实主义理论的两大部分“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论”以艺术史的视角,详细解释了电影的本体,以及电影本体与电影语言演进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独特的论述逻辑与框架。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对影视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早成定论。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步进展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虽然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中一再强调“电影是一种幻想的现象”,把电影的产生归结于“萦绕在这些人脑际的共同念头”,把电影看做是游离于技术之外,甚至是阻碍电影产生的东西,但事实上从电影的起源看,没有一定水平的技术进步便不会有电影的产生。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从机械电视到电子电视的飞跃,如果没有技术做基础是不可能达到的。技术进步不仅仅为影视艺术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且对于影视…  相似文献   

14.
摘要: 在“纪念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电影创作界与理论界共同围绕巴赞的电影美学观念、历史流变与跨地域移植等问题展开探讨,经由还原、反思与重构,发掘其对于当下世界电影美学尤其是华语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内受"欧陆传统"电影理论的影响,电影语言学或电影文化学代替了电影学的研究,理论的滞后和实践的活跃矛盾重重.一方面,巴赞理论只是起到奠基作用,其非系统性和时代局限都有待再阐释;另一方面,创作界推出的轰动全球的科幻电影史诗巨作<阿凡达>对电影媒介特性进行了完美展示,客观上要求理论界对此予以回应.在"英美传统"中的认知理论回归电影本体研究的背景下,分析电影<阿凡达>的空间拓展和形式美学,以期重返巴赞"实在"论研究.继续经典电影理论的追问.同时从创作和接受两重视角建构的电影媒介特殊性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巴赞的电影美学是当代世界电影理论重要灵感的源泉之一,中国电影创作界与理论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接受巴赞的理论,然而想成为巴赞意义上的电影理论批评家,中国电影理论界尚需从三个方面加以学习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巴赞的摄影影象本体论,揭示了一般电影的本体存在。本文在区分一般电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的前提下,阐述叙事对于电影艺术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从对电影及电影艺术的发明史的考证可知,电影成为艺术是从用镜头叙事开始的,而反叙事的先锋派或后期现代主义电影只能是一种试验或例外。  相似文献   

18.
在吸取电影艺术新的表现技法方面,围绕着“意象”营构这一核心,在三、四十年代的海派代表新感觉派及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影像”化叙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存在着从表面外化到渐趋内化、由纯西化向中化嬗变的发展趋势.仅就电影的两大主要表现手段——蒙太奇与长镜头而言,新感觉派比较倾向于前者,而张爱玲则更看重后者,不同取向的背后虽不无时代背景、性别气质等外在因素,但其更为内在的因素却是各自的文化立场.在这一本土化进程中,长镜头尤其是固定长镜头及慢镜头等电影手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影视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映形式,其在心理层面中的特点便是感映的直捷性,而感映的直捷性恰又源于影像本体. 何谓影像本体?这需要对影视艺术理论中与此有关的本性说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以便寻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所谓本性说又称本体论,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产生了诸多企图规范电影艺术本质,电影艺术特征的理论,但由于认识的不同,在电影史上便产生了直到目前依然  相似文献   

20.
巴赞 (A.Bazin)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照相性 ,要求杜绝人的参与 ,以保持现实的多义性和含糊性 ,从而纠正了蒙太奇学派的偏颇。然而 ,他又陷入了另一极端。让·米特里 (J· Mitry)指出电影的手段不可能摆脱人的参与 ,手段愈能贴近现实 ,就愈能偏离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