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市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着价格障碍与资金缺乏、可再生能源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供给和管理不足等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体现外部性、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坚持制度创新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农村能源调查为基础,分析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运营等方面的问题,探讨推进北京市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对北京能源强度变化的特征作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能源强度的结构分解分析,得出: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促使能源强度下降的两大主要因素,后者的影响更大;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导致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阻碍能源强度下降。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缓解当前的能源紧缺困境及环境保护问题,将成为北京市现阶段、以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十分敏感而带战略意义的热点课题。从北京的能源形势、能源结构水平、调整能源结构的有利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及建筑节能的十大对策等几方面,阐述了对北京能源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研究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先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两个研究领域逐步引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实证研究模型,利用ARDL?ECM模型对金融发展和能源消费的长期相互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长期来看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即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结果还显示能源消费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更大。从变量之间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当期的金融发展会促进当期的能源消费,但是会降低随后1年和2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而当期的能源消费只会影响当期的金融发展,并且没有滞后效应。论文为更好地认识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加强力度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村能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通过不同时期的农村能源结构和同一时期陕西和北京农村不同城镇化水平的能源结构对比,发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通过增强全民节能观念、健全能源法制的调控机制、强化能源法的执法三方面完善农村能源法制,控制解决农村在能源使用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因地制宜推动区域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引导各省能源发展增强对标意识和赶超意识,亟需构建一套可追踪、可评估、可勘测的中国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从能源保供、能源消费、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四个维度展开,界定16项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内涵指标,以此对中国31个省份2012—2022年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动态演变进行测算分析,并预测2023年变动趋势。结果显示:中国整体能源高质量发展在小幅波动中稳步向高水平迈进,并呈现省际差异缩小态势。2022年,广东、江苏、北京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标杆省份;山西、内蒙古在能源稳价保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四川在应急、调峰等系统调节方面能力严重不足。预期2023年头部省份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定,尾部省份稳中向好,而中后部省份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能源教育发展方兴未艾。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消费转型,中国的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加强能源节约,需要借鉴国际社会应对能源问题的经验,大力加强能源教育。中国的能源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能源教育深入发展既缺乏立法保障,又缺乏平台支撑。中国能源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需要加强能源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尽快构建中国能源教育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
北京交通消耗大量能源,影响了健康与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节约、资源集约利用等多重目标的叠加和推动下,绿色交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运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9—2019年北京市绿色交通转型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近11年来,北京市绿色交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2016—2019年的绿色交通关联度已经达到了0.915,这标志着绿色交通转型进入成熟阶段。本文预计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的交通拥堵和道路噪音等问题将成为下一阶段绿色交通转型的治理重点。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短缺是当今世界性问题,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其能源储备、能源结构、能源使用效率和新能源开发技术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对北京市能源利用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北京开发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是北京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北京市能源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北京市能源发展存在的风险。最后结合国外各国先进节能经验,从经济发展模式、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结构布局等方面来探讨降低北京市能源强度的路径选择策略和节能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对北京市2000-2008年九年的能源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能源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的结论。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双重作用促进了北京市的能源强度近十年来逐渐降低,而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结合北京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产业结构和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北京市现阶段能源生产、消费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北京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最后对北京市未来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北京文化贸易的发展日益得到重视,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世界城市与文化贸易发展研究现状,对当前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态势以及北京发展文化贸易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索世界城市背景下北京发展文化贸易的新策略,促进北京文化贸易大力发展,进而提升北京的文化影响力,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与京、沪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大北京”“大上海”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以区域经济的战略,以“大北京”“大上海”的广阔视角找准秦皇岛的位置,并占据这个位置,关系到港口城市发展的未来。为此,必须构建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港口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同时,优质能源之间的竞争也必将日益激烈。本文选取了一种可行的终端能源价格竞争力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为例做了比较和分析,研究了能源储备量、能源政策对价格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目前,北京市几种主要的终端能源的价格竞争力排名是煤炭、天然气、电力、石油,但从一次能源的稀缺性可以得出作为二次能源的电能有日益发展的趋势;国家能源政策和北京市能源政策决定了终端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不断提高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历届全运田径竞技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第6—10届全运会田径竞技中,北京田径竞技实力较弱,田径水平的发展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不相称;跳高、铅球、110米栏、400米和4×400米为其优势项目,但全运制胜项目只有跳高,提示北京必须对田径项目予以重视并加快其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快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北京迎接“绿色奥运”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研究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途径,对首都“绿色奥运”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管理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章通过研究1990—2003年北京市生态足迹的变化,认为北京市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口、GDP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0.92左右。在人均生态足迹项目上,化石燃料用地占主导地位;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上,北京市约为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25%;从1990年开始,人均生态赤字为0.72 hm2左右,处于强度不可持续状态。研究建议北京市应尽快进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格控制建筑用地对土地的占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等,从而减少生态赤字、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产业链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北京1997年124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02年130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辨识北京产业体系的内在联系, 确认重点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北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出北京应重点发展机械设备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群、汽车产业群、医药产业群和科研文教产业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