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世界各种文化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战略作历史和文化的诠释。从走向历史深处和走向文化深处上讨论东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从历史——文化上阐述了在历代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因素的世俗化进程:政治世俗化、宗教世俗化、科学世俗化、文化世俗化;从文化——历史上阐述历史世界和超历史世界在东方文化和现代化问题上的不同境际。认为东方文化的历史赓续方式之一是不同文化问的相互诠释。人文价值在于人从外部取得自由及其在内部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传统与世界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乐民 《学术界》2002,(3):57-66
本文从宏观角度论述了研究世界历史的两条线索 :一、了解欧洲应了解欧洲的“三史”———通史、思想史、艺文史 ;二、了解与欧洲互为参照的中国。从而对于近世欧洲所形成的西方文化传统及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展开思辨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 (identity)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文化认同是认同的核心内容。认同理论对世界区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区域化进程并非始于近代。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的脚步 ,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就开始超越国家界限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世界。虽然这种区域世界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以某个主导的国家为中心而展开的 ,但它是人类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4.
歙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灿烂的徽州文化在歙县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示和诠释。本文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事实性和特色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歙县古城的现状,提出了歙县古城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英语的世界性及其历史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欣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7-190
本文讨论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广泛传播和运用,从英语的多种变体、英语语言特点和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必然性,阐述了语言的发展变迁与其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客(陈明远,人文学者):从人类的全过程来看,季羡林先生提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将传到东方文化手里”。季先生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历来如此,也绝不可能永远如此;到了21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他认为.文化的接力棒要传到中国,世界的文化高峰要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来。  相似文献   

7.
王波 《晋阳学刊》2002,(5):75-78
与现代化本质相悖的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持续存在并且走向世俗化,与此同时,反世俗化的两种倾向即原教旨主义也与宗教创新与现代化携手并进。理解宗教与现代化这种辨证关系的关键在于现代化的双重因素———全方位与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8.
陈赟 《天府新论》2023,(3):13-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性特征之一,而自然具有三个维度:一是不包含人在内的自然界的自然;二是个人存在层面的自然;三是社会存在层面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理所当然地包含三个层面:即人与万物的共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与精神存在的共生交融;社会(或民族、共同体)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交织共存。中国儒道传统的共生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论根脉,其中万物一体的思想、自然的理念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突破西式现代化自然与精神二元、传统与现代断裂构型的关键。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人类正在从西式现代化走向共生新时代或共生新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模是一种中国文化现象。劳模文化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根基,提供了精神力量。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表征和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时代表达,劳模文化亦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价值,为无产阶级获得劳动解放积累实践经验,表征社会主义劳动方式发展进入新阶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世界发展道路的指引。在当前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愈加稳健、劳动与劳动者地位日益彰显的时代背景下,深入阐释劳模文化的世界历史价值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劳动精神、推动无产阶级劳动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勇 《云梦学刊》2004,25(5):40-4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近代资本主义首次开创的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既可从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开始,在一定世界历史背景下也可从东方政治革命开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路向不存在所谓单线论或多线论,而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的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 《东南学术》2003,(6):113-124
本文旨在说明自1970年以来至今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进展、热点问题、研究难点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全文从历史学目的、历史表现、历史真实、历史审美、历史记忆和世界历史观念六个方面展开分析 ,着重论述它们在历史哲学总体中所处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还指出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经过分析、批判历史哲学的认识论研究高潮之后 ,思辨历史哲学复兴的理论准备已经就绪 ,重构世界历史的实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开始 ,这正是朝向一种真正的历史哲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前后,季羡林先生在数篇文章中反复阐述了一个观点:“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从来如此,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个新提法。既然为新学科,自然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说明。从研究对象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以基本文化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向世界及其历史;从研究目的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话语的正本清源和话语权的拨乱反正,在逐步确立起传统文化方法论原则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研究确立起社会历史本体论;从名称含义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探究历史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的历史源头;从思想资源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悠长而丰厚,它包括历史线索、个案范例和核心人物三个方面;从研究方法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些,构成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张笑扬 《理论界》2011,(8):102-104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站在人类社会整体的立场,以全球性视野深刻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重要源泉。上海世博盛会的成功举办是全球生产力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时代产物,是人类科技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在全球化敞视下诠释世博图景,从而深刻领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融入一体化进程中,并推动全球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是逻辑史或比较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方面,对逻辑的研究,特别对具有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与底蕴的墨家逻辑之类逻辑,应注意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进行历史分析,就是把不同逻辑传统置于它们各自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焦点和提出的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思想家提出并创建不同逻辑传统的影响,给予具体的分析。进行文化诠释,就是把不同类型的逻辑传统(如墨家逻辑、亚氏逻辑、因明逻辑等)视为相应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会强 《社会科学》2002,1(7):35-38
经由全球化研究而受到关注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诠释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纬度。这种解读的可能性在于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是马克思研究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 ;其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否则我们的诠释将永远停留在抽象层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会强 《中州学刊》2002,1(6):94-98
经由全球化研究而受到关注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诠释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纬度。这种解读的可能性在于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是马克思研究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其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否则我们的诠释将永远停留在抽象层面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首次从哲学反思的高度,揭示了人类历史是一个在绝对观念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由分散的民族历史走向整体世界历史过程的思想。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但是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演进基础、核心内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超越了黑格尔,使世界历史的思想第一次真正变成了科学。  相似文献   

19.
意识的强化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文学比较研究首先必须强化理论意识 ,突破实证研究的终点 ,把一种“事实”的证明上升为“意义”的阐释 ,“事实———异同———原因———模式”研究思路才是文学关系研究的完整过程。其次 ,在意义研究中必须强化批判意识 ,确立文化的现代化价值取向。中国在东方文化价值论面前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 :当年“东亚一系”、“同文同种”的文化逻辑最终走向了“大东亚共存共荣“的政治逻辑。第三 ,比较文学的思想本质是对民族主义的超越 ,应强化人类意识 ,以促进文学与思想的世界视野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促使历史研究从以往的文明之间差异的研究转向文明之间联系的研究,互动的世界体系的研究成为研究游牧文明的重要范式和思路.通过提出“游牧文明带”的概念,肯定了在东方文化三大文化圈的交叉和交流中各个历史时期游牧文明带起到的传播文化和连接文明的重要作用.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也创造出各自丰富多彩的文明,构成了东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游牧文明自身的环境和条件去考察游牧民族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比例和关系.由于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方式,游牧文明创造的物质文化没有定居文明丰富并难以保存下来,但是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依然丰富多彩,应当充分认识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