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苏童在“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努力挖掘被主流话语遮蔽的民间生存方式。他对质朴、简单的生存伦理和生活方式的书写,使我们在其阴郁的小说世界中,窥见了人性的温暖、晦暗生活里的亮色。苏童延续近三十年的“香椿树街”写作,见证了一个作家从先锋到民间、从逃离到回归、从人性之恶到人性之善、从晦暗到澄明的写作变迁。  相似文献   

2.
面对历史的凭吊与对话——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小说文体、主题意蕴两个方面对苏童的新历史小说进行了阐释与评价:在文体上其诗性的想象、丰富的意象、诗意的语言及娴熟的叙述技巧构成诗化特色;在主题意蕴上以诘问历史的姿态和文化介入的精神,从超历史的视角高度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与生存价值的追问。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以一种崭新的写作范式开辟了构筑新的小说空间的可能性,但也同时存在着回避当下语境等等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缺憾与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人的天性就是力求弥补缺憾、追求完美;而一些对人生的创伤与残缺体验非常深刻的人,往往不可避免地走向极度的焦虑、偏执,造成个人生存的非常态图景。苏童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展示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变异的生存样态,给人的灵魂画像,探索特定历史和文化中人的精神生活显示出的机缘与奥秘、危机与生机。对于存在悲剧的揭示,在苏童的创作中,向内表现为个体心理的变异、扭曲、纠结;向外表现为中国文化基因影响下的个体行为与观念的冲突与由此引起的内心分裂。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现代阐释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对苏童小说的两种基本形态——历史追寻小说和现实追寻小说进行对比研究,阐释并分析了小说所体现的母题原型、文化意蕴及价值理想,并力图以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大背景为参照系,确立苏童小说的独特地位和现代意义。在对作品内涵和作家心态的深入发掘基础上,文章指出:对人类生存价伍的终极关怀和追寻,是贯通苏童两种形态小说的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指出苏童因受到塞林格用少年视角,展现少年人的青春期困惑、独特心态的影响,以少年视角介入生命初状态,书写了生命初状态进入成熟现实那一瞬间的困惑、无奈、甚至是幻灭,共同揭示了人类文明相比纯洁的初状态被异化的悲哀。塞林格的少年视角有力的影响了苏童的同类写作,也在深得塞林格写作视角的精髓后,提升了苏童小说的人性关怀和生命景观呈现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在近八九十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许多作家自觉借鉴与尝试现代唯关主义的风格与方法,其作品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唯美倾向.本文试图对这一写作流脉进行简要的梳理,并以苏童小说创作为核心,从语言、形式、文体等层面对苏童及当代作家的唯美写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妻妾成群》是苏童个人写作生涯中的一个转变,此后他开始逐渐放弃写作的先锋姿态,转而向某种“古典精神”回归。他的中短篇小说在形式探索、结构设计和语言使用等方面均继承了话本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这种“旧瓶装新酒”式的艺术探索不仅使苏童小说获得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张力,也为中国当代小说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寻找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叙事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论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长篇小说《河岸》以一条河流为切入点,讲述了“文革”时期河上与岸上各类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其前期创作的先锋小说相比,苏童有意把历史对人的摧残和挤压呈现到读者面前,直接揭示历史对人物成长的影响;在其它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那条河流,在这部小说中也构成了其潜在性象征;作品中少年成长的处事方式被注入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同时,作者把历史融入了人物的生活,给河流和人性注入了新的元素,人物命运得到了成功的救赎。《河岸》是苏童对其原来小说叙事模式的一次成功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小说既有先锋文学实验性、开拓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雅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体用,成就苏童在当代文坛上与众不同的文风。这种独一无二的苏童美学理念和哲学思考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苏童笔下的少年既独树一帜,同时又十分具有典型意义。文章试图从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的特征、性格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对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进行分析,意图从中窥探苏童蕴藏其中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思考。  相似文献   

10.
苏童作为"先锋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通常被放置在"先锋"群体中予以论述,但从近30年的文学流程看,"先锋"并不能涵盖他的创作实绩,而且,30年过去了,一个作家与他的时代、与文学史错综复杂的关系,应该是可以梳理的时候了。本文以苏童为个案,试图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现场,进入苏童的创作历程、小说世界、精神诉求,尝试探讨苏童的创作对于时代和文学史的意义、价值,并通过这种梳理和钩沉,透视一个时代文学写作的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1.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以对女性的细腻逼真而独特深入的描写著称.他创作了不少"妇女生活"小说,当我们以解读先锋小说的眼光去研读这些作品时,可以发现其还具有"新写实主义"特征.可以说,苏童的"妇女生活"小说具有先锋性与新写实性相交融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文本细读和微观分析为手段,借助与黄昏、雨、鹤、兰花等几个独特意象相关的古典诗词语境对苏童小说个案性的环境描写进行惊鸿一瞥式的文意阐释,以图对苏童作品环境描写的古典性特征进行呈现和命名。  相似文献   

13.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 ,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在小说领域 ,苏童可称得上是先锋派的核心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一方面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 ,一方面又尝试着用他所说的“老式方法”进行写作。这“老式方法”中不能忽视的一种便是象征手段的运用。“枫杨树”、女性、生命、死亡……无不被他拈来以构建其作品浓郁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4.
苏、李诗为伪作今已成定论,但《文选》在收录"苏、李诗"时并没有将之看成是伪诗,苏、李诗非伪作并不是萧统一个人的认识,而是汉魏六朝主流文人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一、他们对苏、李诗拟作时没有将之看作是伪诗;二、在"以体论文"为特征的汉魏文论中,李陵诗被认为是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五言诗的滥觞。因此,被考证认为是伪作的苏、李诗,在汉魏六朝文学发展中却是以真实的苏、李诗的身份对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的。《文选》收录苏、李诗的意义在于从文章选本的角度肯定了苏、李诗对汉魏诗歌发展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萧统《文选》收录先秦以迄汉魏六朝赋十卷 ,明确表示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从而构成萧统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文选》收录历代赋的事实为依据 ,通过统计分析 ,具体勾勒出萧统关于赋的基本品评态度 ,并对萧统以赋为首的文献依据、关于题材的十五分类等问题 ,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萧统对汉魏六朝赋的具体评价 ,在许多方面都与后人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研究这一时期赋文学史要注意的。同时认为 ,这种现象的形成 ,表明今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本身存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元时期是苏轼创作的潜沉期,故而忽略了对这一时期苏轼创作心态的研究。文章从便于真情流露的尺牍文着手,探究苏轼此一时期在忧谗畏讥的背景下创作心态的复杂及改变,并由此引发的艺术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通过细致鲜活的文字魔力揣摩和捕捉女性转瞬即逝的复杂的微妙感受,在人物的活动与心理中展示富有神秘性的多义隐喻中所包蕴的温婉弥漫的人性力量,透过历史的雾霭呈现出浸润在传统文化和儒教伦理中的男权社会对女性歧视和摧残的荒谬性。借助于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和福柯的权力话语阐释包蕴在陈腐的妻妾成群原型意识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绝佳视角,可以看出,父权、夫权、男权制文化培育的家族等级制造成了在权力缠绕下女性暗无天日而又宿命轮回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19.
空间意识构成了卡夫卡小说的典型特征.在卡夫卡小说中,空间不但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其本身也是主人公存在状态的一种象征.从互文角度考察,卡夫卡主要作品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叙事空间:封闭的私密空间表现了作家作为流放者和边缘人的空间焦虑;过渡的空间象征了作为流放者的无定点性;而不可企及和超越的空间则体现了作家在形而上境界的执著追求.卡夫卡的空间意识为当代读者认识20世纪小说叙事的美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