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审美感受,它是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复杂、交错活动的动力总合结构,是它们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美是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作为与这种自由形式对应的心理结构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统一,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亦即人类的理性积淀保存在感性个体之中的历史成果.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美感的物化形态,是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集中反映.一切艺术创造,都必须经由艺术家的主观审美心理、生理总合运动这个中介,再借助各种物质材料,把他对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因此,文学艺术创造就同艺术家的美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美感具有哪些特点呢?美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以及艺术对美感又有什么反作用?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自然美是相对社会美而言的,在本文中特指对人具有美感价值的自然地理环境。主体对自然美的认识方式,指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结构和过程。本文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当主体从美的意义上去审视自然环境时,其思维结构是怎样形成的?主体的感性结构怎样通过对象而产生美感印象?美感印象如何被心理结构体验?心理体验遵循着什么样的理智结构深化为美学法则?笔者试图从认识论方面,将以上问题综合为一个过程,围绕着自然美这一主题,作哲学式的美学分析。方  相似文献   

3.
审美心理是人们产生美感和体验美感中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来研究审美的心理机制,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同华严寺造像享誉海内外,堪称我国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本文依托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理念和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思想,对华严寺造像进行审美心理机制分析,探讨华严寺造像艺术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感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理体验,吸引人们去揭示其中的奇妙神秘。美感常常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进入一个活泼灵动的心理状态。美诱人心动,美感是一个自发产生、自我组织的过程,美感高峰体验是一种复杂微妙而又高度有序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正式地位,充分肯定了美育的价值,倡导进行全民的审美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改变忽视美育的状况,大力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这是培养我国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迫切需要。 本文仅从美感教育的角度来试论对智力开发的作用。 美感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感教育是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美感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因而才能以其显著的增力性激发着人们去追求、去创造。美感增力性的生理基础具有强度适中和第二信号系统支持的特征;其心理基础在于美感合乎人的心理需要和人的充分创造性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无所不在。要科学地建构和实施美育,还必须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成为影响其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困难,表现为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缺失、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不匹配、自卑感和社会恐惧感增强、个性缺陷和心理问题突出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减轻就业压力。因而要从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维度,探索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审美的角度,由美与善(审美心理)、美的多样与统一、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美感的产生与营造,指出建筑功能的完善、“母体”的运用、对自然美的依存与萃取,是营造其美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视,一个是“和谐”的视角;一个是“整生”的视角。“和谐”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探讨主要集中于美感的心理层面;“整生”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是一种审美生理快适感和审美心理愉悦感相统一的快悦通感。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两个视角是互补交融的。  相似文献   

10.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12.
美育的德育功能主要在于:使人追求真善美、确立高尚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并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趋进,以美辅德;有助于人们认知和理解艺术作品、感悟艺术的道德力量、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和人格,以美益德;促进人的能力与修养不断提高,激发创造美的能力,使人在追求美中积极进取、发展创造、提升素质,以美塑德。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小说的精美意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物肖像描写的精神美,二是景物和器物描写的精致美,三是人物技艺描写的精湛美。这些精美意蕴使笔下的小人物获得了做人的尊严,也反映了作家的审美情感,寄托了作家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莱布尼茨作为德国理性主义美学的奠基者,其美学思想是以单子论的哲学体系为基础的。他从单子论的“前定和谐”说出发,论证了美的本质在和谐、秩序,而美的本源来自上帝预先安排,从而将目的因引入对美的解释中,试图在可感形象与理性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同时又从单子论的认识论出发,阐述了美感属于既明白又混乱的认识,是一种“混乱的知觉”,具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令人愉悦却不涉功利的特点,从而确立了美学在认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鲍姆加登和康德的美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山林 《南都学坛》2009,29(6):66-70
屈原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第一座巍巍丰碑,屈原之所以为屈原,就在于其作品中奇特、强悍的精神力量。支撑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主要有:美政———执著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内美———高洁纯粹的美好情操;神灵———超验世界的精神主宰。其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信仰、道义、真理、责任,这一切都表现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这是他生命的坚强支撑,是他的精神家园。屈原形象说明中华民族很早就把精神信仰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屈原精神对后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屈原引领了中华民族及至人类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美与审美的评价论和语用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是什么?审美是什么活动?迄今为止,众说纷纭.事实上,作为一种公共经验,"美在主观上表现为情感"与"审美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应是以科学的方法从事实美学研究的两块坚固的基石.美的本质有三个层面:其一,在存在层面上,美是价值.确切地说,美的客观基础或所对应的客观存在是价值.其二,在意识层面上,美是情感也即情性的价值意识.作为倾向性神经兴奋体验的情感是美本身的存在方式即美的本体.其三,在符号层面上,"美"是指称起评价作用(因而对象化了)的情感的语言符号.而审美则是以情感的对象化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简而言之:审美是情性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17.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大量的委婉语。委婉语的使用是由人类共同的趋美心理所致,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又决定了委婉语之间的差异。文章从相貌与生理缺陷、疾病与生育、年老、贫穷等几方面就维汉委婉语的异同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悲伤美     
作为美的一种类型 ,悲伤美 (悲美 )理应是同阴柔美 (优美 )、阳刚美 (壮美、崇高 )和幽默美等相并列的一种美。论文对悲伤美的概念、本质、特征、美感效果、存在领域 (即表现 ) ,以及悲伤美的审美意义等问题加以阐述 ,以期使美的类型体系更趋完善、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19.
音乐有其特有的美感,有其影响社会的独特方式和效应.该文从“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诱美、以美促体”四个方面,论述了音乐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倡导全社会重视音乐教育,从而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本文试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美的本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美学价值、美学创新的时代要求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